分享

[转载](二)无名真经

 昵称7614349 2014-02-16

[转载](二) <wbr>无名真经 根据马仙蕊老师讲课录音整理,马老师本人已声明放弃文字版权,欢迎转录与传播,在互联网上将健康快乐智慧分享给更多的人

 

     我们继续来观老子的无为虚静之象。“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通行本的第一章,是整部道德经五千言的总纲。这一段又是总纲中的核心,如果我们是在禅堂的话,“叮”的一声,引磬一敲我们就可以下堂了,因为“道是什么样子的?”,老子所观到的道象,已经讲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当然这是对上根上器所传授的方法。老子教我们与道相通,同体同观,将他的道德境界抛过来,我们很难承受的住,我们会问:“对不起呵,老师,我们是凡夫俗子呵,您在说什么,我不明白哦。”所以如果我们不能领悟并进入这个大象的境界呢,我们可以进入观象的修炼次第,随文入观。你看老子多么慈悲,他根本就在不厌其烦地教授观象的方法哟。

    这段里面有两个“观”字,“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要观到与老子相应的道象应该循着一个怎样的修行的次第(进阶)来用功,讲授的是方法和途径,这是对一般学生普遍适用的教育方法。我常开玩笑说:你们知道吗?MBA这种教育方式适合传技,研究实体性的事物,可在我们老祖宗传道的时候却不好用。首先就要同体同观,将他的境界转给你。其次是传授如何到达这种境界的方法和途径,最后才是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案例分析。传授“观象”的方法也不修行,由不敢而不愿而不屑,那就只好给你举个例子喽,分析演示给你看,如果是这样是什么结果,那样又是什么结果。然后跟你说,你看是这样吧,我没有骗你呀。现在传播国学流行“讲”与“谈” 并重,这个现象的前提是,无论名家大师也好,主持人也好,都认为“道”是可以讲得清楚,道的明白的。现场观众更是具足智慧,深谙老子的教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们看这一段除了有两个“观”字,是叫我们来观“常有”之象和“常无”之象的。还有三个“玄”字,这三个“玄”字,我的感悟是代表了老子之道的三个层次的无形之象,这个“玄”不是一个实体,它是一个象,是谓“玄象”,也是老子的道的根本特征。如果把“玄”作为一种概念性的思维来加以分析解释,那就离开了老子的本真之意。从易道的角度出发,这个“玄”是包含了“常无”与“常有”之道所展现的一个象,用“常无”这种玄象来观其奥妙,用“常有”这种玄象来观其边界,“常无”和“常有”这两种象,“同出而异名”,都是从同一个“道”那里来的,但是各设的名称是不一样的。它们的共同的特征都是“玄”,“同谓之玄”。那么这个“玄”是什么意思呢?《说文》的解释是悠远,如何来理解道家的悠远呢? “玄”与“有”和“无”是什么关系呢?借助易道的思维,“玄”与“有”“无”的关系或可用“和”与“阴阳”的关系来比类取象,阴和阳都从太极所出。太极者,阴阳之母也。但阴与阳从太极中分化出来就有了各自的名称,用“阴”和“阳”来代表相对待的两端,这是从分的角度讲的,但阴阳关系最重要的认识世界的视野在于和而不在于分,虽然称阴,称阳,但是阴是阴阳的阴,阳是阴阳的阳,“阴”或是“阳”都不可能离开“阴阳”而独立存在。中间的和合状态或可称为“和”的话,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所以“阴”“阳”“和”这三者是涵三而为一的。

   用易道思维拟人化取象,可以用“易”与“日月”的关系来推比。伏羲(阳之象)与女娲(阴之象)为一母所生的兄妹,一个是创世的英雄,象征日神,一个是造人的母祖,象征月神,之后结合为夫妻,性德就像日月融合那样圆满(日月融合为易)。这个圆满无缺的象就好比是同一个母亲所生,合而分,分而合的玄象。那么用拟人化的象思,我们就不难将“玄”与“有无”的关系译解如下:如果将天地的初始称为“无”(以伏羲为象),将养育万物的母亲称为 “有”(以女娲为象),可以得到“无”的奥妙与“有”的形态(合而分),有无本一体相生(同母体),却又名称性质各不相同(成兄妹),同谓之玄(成夫妇)。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创始人类文明,易道流行衍化)。从这里不难观出,玄象乃伏羲女娲交合之象,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和谐的玄象也是周易坤卦上六爻“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玄象。乾健坤顺,发展到上六爻,乾坤二龙,交合采战,流出来的血是黄的(依照丹家的说法,黄色的血指修炼到气多血少阶段的表现)。这个玄象不是对立和斗争,而是阴阳交合感应的第三种状态——阴阳和谐。也是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三”的中和保和太和的状态,将“三”理解为阴阳相合的第三种状态,不难体认“玄”为有无相生的和合状态。或可理解“三”与“玄”与“和”都是阴阳(有无,日月)的同体不二之象。

[转载](二) <wbr>无名真经

图三:易道有无观(道家)

    如果说在《易经》中,我们已经用这种象思维来看待我们的世界,在《道德经》中,老子将这种观象的方法,发挥的更加成熟。有无之象,深远而不可分别,有即是无,无即是有。如果你认为它是有分别的,那么这种分别只存在于你的心中。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病,无中生有,有中生无,就好比阴中生阳,阳中生阳,互根互用,“有”不能离开“无”而存在,“无”离开“有”就不能称之为“无”,这个“无”是“有”的“无”,这个“有”是“无”的“有”,如此之观,便能进入老子之道象。我理解这还只是进入老子之道象的入门功夫,所以这第一个“玄”字是入道之象。对照我们用功的境界,举例说明,好比是我们观象的时候,一开始观天象,看见的就只有天的场景和图像,天的颜色,天的状态,天上的种种现象。请问,没有天那有地,没有地哪有天?说天是指天地的天,说地是指天地的地,观天见地,观地见天,观长见短,观短见长,等功夫用到在我们的思维中不再是单独、孤立的一个静态的图像,而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时候,最初的阴阳之象就建立起来了,你自然而然的在生活中用功夫,时时能够觉醒事物是一体相联的两面,不会偏执一边。联系社会人际关系,深谙“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能够体会“望云卷云舒,处波澜不惊”的淡泊了。

    那又如何来理解“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后面两个“玄”字呢?这两个“玄”字分别代表了两种玄象,是不一样的。第二个“玄”字,它代表我们所观到的这种玄象,它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展现了象的流动与变化。我们说,这个“玄”字把象的动态性展示出来了,如果我们所观到的象已经处于流动与变化之中,那么这是近道的标志,所以这第二个玄象是近道之象。结合我们的易道观象的修炼,还举观天象(多用于观乾卦)的例子来说,有的同修入静后观到了天上的太阳,放松后又观到了天上的月亮,不仅体察到昼夜交替,近一步修炼后,还能感悟到了阴阳氤氲的黎明和黄昏,这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易传》上讲:“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动是产生变的根源,能够觉知到象的变化,能够从繁杂的事绪中捕捉到这种微妙的动静的信息之象,好比入静后以虚静的心来感知预测,不必非要排盘占卦,以我们的直觉去感应中(得中或失中),正(当位或失位),比(承乘或顺逆),和(相应或无应)与时(趋时或失时)。将我们的灵知修炼成一个大罗盘,起心动念就是起卦,自然能趋吉避凶,趋利避害,更多了一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从容。

    那第三个“玄”字呢?这第三个“玄”象它不仅代表了动态的,直觉的,体悟的可以打开“众妙之门”的象,它更是最接近我们的本真本然本体的原象,所以我把它叫做见道之象。依《易道有无观》图式,第三重玄象所指待的是“生生不息之谓易”的“易”之原象。“同出而异名”或可称为大道的分布流行的话,同谓之玄是合而为一的分久必合之象,在这里,老子为了强调大道生生不息的神奇威势,用“玄之又玄”来形容恒久地保持在“和合”的状态,深刻体认有无的无分别对待。这是主客对立不断融合化解的修炼,直至内化消融一切分别,超越主客二元的对象化。试以太极拳修炼中“有”(有形之拳架)与“无”(无形之哲思)作喻。宗师将太极之道勉强一分为二,将无形无式的太极思维寓于有形有架的拳法中。世人单靠练习拳架而能了解其阴阳相济含义的,取的是“拳打万遍,其意自现”的修身法。太极拳架是检验太极思维的手段,必须要透过有形有相的拳架,观察其背后无形无象的思维含义,才有机会当下证悟,我说:“拳打万遍未足珍,研易一卷始通神”,故说“太极之难,难在体,非在用”。练太极拳,练的主要不是拳脚功夫,而是心灵中的功夫。若有幸将修身法和修心法合练,表面上是一招一式的修行(有),实际上是一种人生的修为和体悟(无),通过正确研习实践,直至得意忘形,可以深刻理解大自然生生不息之势(玄象)。太极势的学问具有普遍性,能够把身心灵的感受融会贯通,由不通而通(玄之又玄),一通而百通(众妙之门),终身都在修养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境界。人生寿命有限,智慧有所不递,单靠练习身心某一方面,甚至于存着一个偏身或偏心的念头去练而能无愧于祖师的,恐怕也难罢。

    这最后一个玄象之深邃,呈现出还原到终极的道思。由最初的“不可道”之“道”的分布流行,到有无的分而不离(同出而异名),再回归到有无的和合(同谓之玄),直至还原到将一切相对待剥尽的“玄之又玄”之象。只有真正回归了道的本真本原之象,才能感应“众妙之门”这就好比“月映百川”。(玄为月,众妙之门映百川,玄以众妙之门显现,众妙之门以“玄”为用)。用老子的话叫“三生万物”,只有“三”才能生化万物,“三”为体,“万物”为用。回到了本源,即超越了惯常思维,突破了时空维次。“万物得一以生”,(老子三十九章)“万物”与“众妙”同,“一”与“玄”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意象无比广大,唯有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会通。

    仙蕊拜偈云:

凡有言说,
俱无实象。
无名①真经,
道非常道。

①无名: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