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费正清中国回忆录》国民性:传统和变迁

 昵称535749 2014-02-16
2014-02-16 22:08

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的著作有三种:第一种是宏观历史巨著,比如《中国:传统和变迁》;第二种对国际汉学的持续追踪,即他发表在《纽约时报》上为国外各类汉学著作所写的书评;第三种则是这本《中国回忆录》,书里对普通作为“个人”的中国人贴进观察,刻意描绘东西方文化差异在处世方式上的体现。虽然里面有些观点有些已经不合时宜,但仍是当代西方人观察中国的一块基石,也是中国人反省自身的重要参考。

先说两个有点陈旧,迟早会落伍的观点:首先是法治思想。费正清在中国生活期间观察到中国人精神有一种顽固的模式,即道德(当时的中国没有很好的区分公德和私德)可以取代法律——而且他还认为这是西方人要求在中国的获得治外法权的根源。费正清认为这是保守的儒家知识分子代代相承的文化之根,觉得很难改变。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法律契约精神在民间的普及,中国人最终肯定可以摆脱掉这种思想的桎梏,摆正法治和道德的位置。

其次是阶级分布。二十世纪上半页的中国仍是半封建农业大国,工人少而农民多。费正清也把这当作中国与西方的最大区别。就是基于此观点,他比别人更早预测到中国内战的结果。国民党从上往下推行工商改革,共产党则从下往上实施土地改革,后者因更得民心而必胜。现在,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新的阶级已经初露端倪(同时也带来很多复杂的社会问题)。但是,费正清下面两个观察与中国人的意识形态有很深的渊源,值得当代人反思:

“其一,政府垄断了组织,一切组织都必须以某种方式在政府的统治下开展活动,否则就被认为是政府的对手而会视为危险。”国难当头时期的中国,国民政府对民间组织的控制既有维稳作用,也有集中资源的意义。所以这句话在当时也只是一个犀利的观察。但我们要是通过他这句话来审视现代社会,就会对东西方社会存在的差别有所领悟。西方在传统中就有一些功能健全的民间组织(比如教会等),它们培养民众社交技能和团体意识,但是现代中国却没有类似的民间组织,就算是官方的教育机构也没有此种培训计划(现行的选拔制教育只是想着如何刁难我们可怜的儿童)。居民就像一盘散沙,在需要互相救助的时候,很多人只会“打酱油”,新闻里曝光的一起起“无耻路人事件”就是这种社交缺乏症的某种体现。与此相反,在累次爱国运动中,民众又过于狂热导致局面失控。这又与民间缺乏基本的社会和组织文化有一定的关系。人人各行其是,极易受情感支配,就像马修·阿诺德所批评的野蛮、不开化的非利士人。

其二,费正清观察到,在中国批评不是好事。中国人的社会地位是以信任为基础的,如果一个有地位的人受到批评,他就会感觉自己遭遇信任危机。西方人认为批评使人进步。中国人却觉得自我批评非常糟糕。美国作家E.L.多克托罗说,美国社会的一大进步就是自由批评拉近了民众与国家的关系。在这方面,中国似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要使信任危机和批评脱钩,那必须培养更强的自信心才行,而自信心的基本来源是诚实。费正清又观察到,美国精英的诚实(通过华盛顿与樱桃树的故事塑造的)与中国精英精明灵活的手腕很难相容!

费正清同情新中国,这使他在麦卡锡时代受到指控。实际上,他并不同意马克思主义,也对它没有多少兴趣。他更愿意保持客观中立,并且坚持站在底层民众一边。谁为民众说话他就同情谁。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他都更像一个师法“中庸之道”的儒家君子,虽然思想比较开明,但也有一点点迂腐的感觉。(《费正清中国回忆录》书评/NULLA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