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说“重塑”包青天

 青梅煮茶 2014-02-18

  说起戏曲小说中的包青天,恐怕连妇女儿童都知道,过去还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说法。意思是说,如果老百姓蒙冤了,有打不通的关节,甭着急,自有包龙图包老替你做主。

  说起来包拯所以有这么多粉丝,完全是民间文艺宣传的结果。胡适先生曾说:“包龙图包拯也是个箭垛式的人物。古来有许多精巧的折狱故事,或载在史书,或流传民间,一般人不知道他们的来历,这些故事容易堆在一两个人的身上,在这些侦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间的传说不知怎样选出了宋朝的包拯来做一箭垛,把许多折狱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

  显然,人们崇敬包公,并不是因为欣赏包龙图断案的智慧,而是赞颂他对贪官污吏疾恶如仇,敢于碰硬的精神。大约从南宋开始,包拯的名声便开始在老百姓中广泛传诵。

  在宋元杂剧里,热情的民间文学写手们赋予了包拯同志宝剑、金牌、钢铡等多种杀伤性武器,并且赋予了他可以先斩后奏的特权,而且他还可以出入阴阳两界断案,不用办护照。老百姓看完戏这个美呀,这个解恨呀,可回去该挨打还得挨打,该交罚款还得交罚款。

  具体地说,大力提升包拯同志历史和精神品位的是元杂剧。如果说宋元话本中包公还只是一位精干的裁判官,那么在元杂剧中,包公就被塑造成了铁面无私、专跟高官豪强较劲的超级斗士。在元代,有关包公的戏大量出现,现存的一百几十种元杂剧中,光包公戏就有十多种。比如无名氏的《包待制陈州粜米》、关汉卿的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和《包待制智斩鲁斋郎》、郑廷玉的《包待制智勘后庭花》、李行道的《包待制智赚灰阑记》和武汉臣的《包待制智赚生金阁》等等。有的戏主角虽不是包公,可他的形象在戏中也很高大。

  值得注意的是,1967年在古墓中出土了明代成化年间刊出的九种说唱包公案故事,如《仁宗认母传》、《断国舅公案传》等,说明到了明代已有连台讲唱的大书,其中斩皇亲系列突出了包拯铁面无私的大无畏精神。

  特别需要一提的是,在清代嘉庆年间还出现了大家熟悉的《铡美案》,经过民间文学的加工,包公的形象越来越高大,故事越来越离谱儿,连人间至高无上的皇帝,阴间无所不能的阎罗都惧他三分。

  说起来包拯在开封府尹的任上不过三年,他真的有过打龙袍、铡驸马、斩包勉的反潮流事迹吗?这其实是老百姓和民间戏剧家 “添油加醋”的结果。

  先说斩包勉。包拯根本不是由大嫂带大的,也根本没有管大嫂叫嫂娘这档子事儿。包拯小时候父母硬朗着呢,再说正史里也根本没有包拯斩亲侄子的记载。所以说,斩包勉连同包拯被当做弃婴扔掉的故事,纯属民间文人挑动别人家庭矛盾,制造不和谐因素所为。

  至于铡驸马,陈世美是比包拯晚好几百年的清初人,所以,包拯就是把铡刀抡得虎虎生风,也铡不下老陈的脑袋。据史料记载,唐宋两朝“驸马都尉从五品,皆尚主者为之”。看来,古代的“驸马”也没有多大实权,从某种程度上说,不过是一种“宫廷摆设”罢了。犯不上让老包同志大开杀戒。

  另外,京剧《铡美案》中还有一个力挺包拯的老相爷王延龄,按照包拯在北宋的活动年代,丞相中并无王延龄其人。只有一个叫王旦的人,可能是王延龄的原型。王旦在真宗朝为相时间最长,老成持重,待人接物也较平和,但王旦和包拯并无师生之谊。包拯为开封府尹是宋仁宗时的事,那时王旦已经去世多年,可见包公上演的“铡美案”完全是一出关公战秦琼式的闹剧。

  包拯在开封府的时间其实很短,就是他积极办案,别人也全力配合,也办不完诸如打龙袍、杀赵王、铡驸马、斩包勉等通天大案。查《宋史·包拯传》只有一起审理

  文/刘明泉 刘越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