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跟1~3岁婴幼儿说话时,模仿小孩那种幼稚腔调到底好不好?

 pgl147258 2014-02-19

几乎所有父母在与1-3岁的幼儿交流都模仿小孩说话的腔调,这种方式对小孩的成长是利还是弊?在孩子具备语言能力之初,成人应该用什么方式和孩子说话

尚爱兰的回答(813票)】:

几乎没有育儿专家会倡导大人用幼儿腔调和孩子交流。比如“咱们去洗澡澡”“吃饭饭”“擦香香”等,其实这种幼儿腔,也是大人创制和传授的,并不是幼儿自动生成的表述方式。

我个人觉得,其实用什么腔调倒不是本质问题。偶尔大家用“幼儿腔”乱说说,当做玩闹,也不是多么要紧的事情。关键是和幼儿交流时,是否像对待成人一样,给幼儿以”知情权“”选择权““决策权”。

举个例子,比如带孩子坐火车。

之前就把相关的预案完整地告诉孩子:此行的目的地,路程可能有点长,十几个小时。中途吃自带的哪几种食物,他还需要添加什么个人需带的行李。晚上睡觉是愿意跟妈妈睡下铺,还是跟爸爸睡中铺。车上跟在家不同,晚上必须按时入睡,不要大声吵闹,上厕所应该注意什么。

如果遇到和预想不一样的地方,比如晚点,中途停车等,如果是家长无法左右的事情,要告诉孩子,说现在也“我不知道怎么办”“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或者“你有什么想法”“你觉得怎么办比较好?

遇到陌生人搭讪,路遇小朋友,车上的工作人员……可能都需要低声细语和孩子商量,哪种方式是合适的,刚才你有什么不当的地方。

——长期这样和孩子交流,应该能够出一个机敏、懂事、独立、语言交流和情感发育完善的孩子。

——我坐火车时,看到很多家长带小朋友。说话方式、交流方式都是存在长期问题的,孩子是蒙的,好像不知道出外和在家有什么不同,对环境改变了都没有判断和行为能力。所以才造成小朋友在车上叽叽哇哇乱叫,胡乱骚扰他人,烦躁不安等。家长觉得控制不了,没有面子了,就开始大声训斥孩子……。

【孟章的回答(32票)】:

父母在与1-3岁的幼儿交流时模仿小孩说话的腔调,这种方式是人类千百万年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对于孩子的成长大有益处。甚至可以说,这是人类繁衍、生命延续的必备条件之一。

人类进化学有一个观点:“生存获益”是进化的原动力。简单的说,人类的生理构造以及心理、行为、选择等等,对人类生存有帮助,就会被保留下来。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新生儿的大脑发育在脱离母体时,并未100%完成(一般情况下只有70%左右,具体因人而异)。产后大脑继续发育的结果是“人类在婴儿期对父母的完全依赖。”

也因为婴幼儿的大脑还未发育完成,婴儿表达感情的主要方式只能是简单的喃喃儿语——运用哭喊、尖叫与父母建立联系。在生命的头几个月里,孩子们哭叫的技巧快速发展,风格逐渐形成,可以视为特殊类型的“婴儿语言”。

这种哭叫风格变体的发展,是通过细腻多变的音调、节奏、强度,传递婴儿的感觉状态,表达日趋丰富的生理感受。由于婴儿所发的声音不是具体的词汇,构成他们交流系统的基础,正是基于“音高、音色、节奏和力度”的综合体。

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在长期的进化中,人类不分种族,各自形成了母亲和婴儿交流所用的特别语言形态——综合了言语、歌唱和抚摸的交流方式。心理学家合成一个术语叫做:“Motherese“,中文可称之为”儿语、儿话、母性语言、妈妈话”。大多数语言中“妈妈”的发音、婴儿吃奶的鼻音都非常近似,这样的表达方式就是题主所说的“模仿孩子的方式”。

伴随着摇动、轻拍、抚摸等节奏行为,“Motherese”中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渗透在婴儿大脑的快速发育过程中,成为人类文化演进的必需。早在孩子学会说话之前,能够熟练老道地编译解释“motherese”中的情绪内容,通过音色、音高、力度和节奏的变化传递信息,是婴儿发育成长的必备能力。

甚至可以说,那些“具有充分感知能力”,可以达成“前音乐”双向交流的婴儿,才能够在“进化的赛场上获胜,在生存的比拼中留存”。

在婴幼儿的发育过程中,1岁开始有发出单音节的词语能力。比如会说“妈妈、爸爸、爷爷、奶奶。一般的儿童都是这样,这是我们的生理发育所决定的。到了两岁左右,开始说些简单的句子,比如说:“肚子饿”、“爸爸坏”等等。这之后,词汇量逐步增加,动词、形容词、副词、连接词、代词等偶尔也会脱口而出,而且在语句的构成能力上也逐步向“多语句、结构性表述”过渡。3岁之后,进入语言发展的爆发期。这就是母婴类杂志大多分为0~3岁版、3~7岁版的原因之一。

那么,在0~3岁的发育重要时期里,和婴幼儿交流的要点是什么呢?

1、 给予刺激

语言的刺激比正确发音更重要。请用孩子可以听懂的方式,选择合适的词语,不断的告诉小孩这是“爸爸”、那是“花花”等……不是要说正确,而是要刺激孩子语言习惯的发声行为。

2、 重复示范

促使孩子学习语言的动机,要从简单明晰的发音和行为用语开始,多次强调和示范。

3、 认真倾听

婴幼儿时期所熟悉的语言并不多,使用起来难免错误百出,不必当时一再纠正。用孩子习惯、喜欢、放松的表情和态度来应对,保护他们表达的信心。

4、 创造交流的氛围

说话的意念来自愉快的气氛。所以要尽可能让孩子在充满活泼、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谈话。借由温馨的心灵交流,来辅助婴儿学习语言。

综上所述,3岁以内,和婴幼儿交流采用孩子的表达方式没有任何问题,利大于弊。只有这样,他们才容易听懂,才可能在对话中强化发音习得语言,最终发育、成长、成熟。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吃饭饭、洗手手”的表达词语,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生存技能“排队队,吃果果”的理性选择结果:不能建立母婴链接的婴儿(容易夭折),不能做到如此的父母(无后几率高),在进化中已经被逐步淘汰,这样的方式已经以“近乎本能”的方式固化在人类的行为中,不分中外无论种族,父母和婴幼儿的交流都有类似的方式。

在孩子3岁之后,请逐步放弃“Motherese”,采用合乎语法的交流方式。因为这个时候孩子需要更为高级的刺激。

----------------分割线--------------------------------------

旗帜鲜明反对尚爱兰老师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并果断点了“没有帮助”。

原因有两个:

一、答非所问。问题描述中,题主给出了"1~3岁幼儿"这个严格的限定,但回答中无视这个年龄条件,导致回答明显和问题本体“脱节”。

二、回答以个人主观感受代替科学实证。所举的例子绝非3岁以内的婴幼儿的能力可以接受的,和实际情况难符。(当然,尚老师自己也说了是“个人觉得”。)

有请尚老师再查阅一下相关资料,如果觉得有必要,郑重建议您修正答案,因为这会误导家长的教育方法,影响孩子的学习成长。

直接反驳、失礼失敬之处,有请尚爱兰老师多多包涵。

(完整版可以看我专栏文章)

【王珏的回答(5票)】:

本来没资格回答这个,因为还没孩子,而且我不是太喜欢孩子,当然反感也只针对熊孩子。不过最近看《无后为大》里面有几段话提到了这个,摘抄过来。

绝大多数成年人与小孩子玩耍的时候,要么陷入对童真的追怀,要么只是履行责任,并非真的对孩子的游戏感兴趣。事实上,这种敷衍逃不过孩子的敏锐感受。生活中,我们喜欢“逗”孩子玩、“哄”孩子玩或者“陪”孩子玩,这样的字眼本身就暴露了不对等的关系,绝非一个真正玩伴应持的态度。前几年曾有媒体报道,某些城市流行过“陪玩家教”,应聘的大学生们与孩子玩了不久,大多落荒而逃。他们更擅长应试教育的辅导模式,要论玩游戏的花样和水平,竟然远不如孩子,实难胜任。

家长比大学生离童年更远,早已无法感受翠绿色的云朵、长翅膀的小豌豆有多么美好,更可恶的是,还常常用成人世界的逻辑太让干预孩子的想象。

居高临下地弯腰作和蔼可亲状,或是捏着嗓子嗲声嗲气,成为我们与孩子交流的常态,也是敝国儿童文艺的风格。我总觉得,这不是对儿童真正的尊重与平视。童心童趣这东西,丢了就是丢了,拿腔作调太让人受不了了。

【知乎用户的回答(3票)】:

题主所说的”小孩那种幼稚腔调“在语言学和心理学中被称为儿向语(Infant-directed speech)。儿向语并不是在模仿儿童说话,在儿童说话之前家长都倾向于使用这种语言,这个现象在很多语言和文化中都很常见。

儿向语的语调特征表现为“音调更高,速度更慢,音调范围更大”等,同时对一些关键的词语,比如新的词汇,都会重读。其用词和语法和成人的语言也有一些区别。很多研究都表明这些特征能够吸引婴儿的注意力,帮助婴儿的语言发展;而且和成人语言相比,婴儿更喜欢听到这样的语言。因此,家长不需要刻意改变这种说话方式,相反,这种说话方式对语言发展是有好处的。

此外,语言发展在婴儿说话之前就已经开始,婴儿出生之后即用儿向语对他们说话能够对他们的语言发展产生帮助。

票数最多的答案第一段和学界研究结果并不相符,后面的内容答非所问。

【李伟的回答(2票)】:

父母跟1~3岁婴幼儿说话时,模仿小孩那种幼稚腔调到底好不好?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你以为小孩听到你和他奶声奶气地说话会觉得很好玩吗…

他们只是会觉得这个大人好幼稚罢了……

【无少的回答(2票)】:

你以为吼他,他就会理你?

你以为和他细声细语的讲,他就会理你?

别天真了

小孩就是最难对付的

同样的手段,不同的场合,效果都不一样

你讲的道理,你认为他不明白?

事实,对他有利的,他立马明白

不利的,会跟你装,或者直接反驳。

先搞清楚他想干嘛

如果他想做的没有问题,那么就让他去做

这比说什么语言,用什么语调都管用。

对小孩不可能一招搞定,

要应机而动。

最后,针对楼主的问题,回答一下

个人觉得叠字没啥用,但针对一些特地的东西,可以偶尔用,会有好处。

一直用的,估计就和没用一样,对小孩影响估计也没啥,毕竟现在小孩子接触的不只是这些说叠字的人。

用什么交流方式?尊重他,爱护他,该吼他就吼他

【rayshuang的回答(1票)】: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模仿小孩腔调是为了能够让小孩听得懂。

而且模仿的过程会让小孩觉得双方处于同一个位置上,不会有太强的落差感。

【臭希希的回答(0票)】:

我觉得用平等的语言交流我觉得还是比较必要的,首先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可能因为是你生的就觉得等级就比自己低一等了。其次就是像上面所说,平等的交流方式也有助于孩子独立性格的养成。就好像那种约束是自发的而不是来自外部。不过也不用一直用大人的方式表达,怎么说也是小孩子,偶尔可爱一下会更受欢迎的

【海涵的回答(0票)】:

在我家宝宝1岁前,我会用相对小孩子的腔调和她说话,有时还会模仿动物声音和她说话,她会很开心。

进入两岁,我们就用正常交流的语气和她对话了,有时还会用比较夸大的表情和她交流(比如,她发现什么来告诉我们,我们都会很惊讶的表情和语气迎合她)。

现在我家宝宝马上进入3岁了,这段时间她会经常挑战我们耐性,当犯错时我们会表情严肃,语调平稳缓慢的和她说不对的地方,我们很难过(但有时会控制不好情绪,但过后一定会好好告诉她当时为什么那么对她,和我们心理的感受也会告诉她,尽管她有时听不懂)。表现好的时候,我们会表情愉悦开心的告诉她什么事情做的很好,我们很开心。

至于到底用什么腔调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语言表达能够给孩子心理和性格培养上带来正能量,那是最主要的。一切在于父母要用心的观察。

【何秋仪的回答(0票)】:

大人和幼儿说话有意夸张表情和语气是对幼儿所暴露其中的语言环境加以强调,是习得母语的一个过程

【张崇子的回答(0票)】:

我感觉大人对小孩说幼稚腔是建立在:1.觉得小孩子在学语言途中某些说错的和说不清楚的话很好玩。2.希望通过学小孩的语调来拉近关系。3.觉得他是个孩子,大人有天然的优越感,自己这样是放低了姿态。

但是小孩子并不是有意要说不清楚和说错话的。他说他的就可了。大人不必刻意纠正,也不必跟风。毕竟这并不是好的语言习惯。

孩子是很敏感的,他虽然不会觉得你说幼稚腔白痴,但会感觉出你说这些的时候有要刻意讨好他的感觉。

综上,请用平等的心态去和孩子沟通。

------------内什么,总结性发言:

小孩子会映照家长的内心。你把他当个人,他就会长出个人的样子。关键要做到平等,讲道理。你要是把他当宠物,以为他什么都不懂(事实上养宠物也不能这样),平时看他好玩就说点弱智话逗他,遇到事情就蛮横专制的要他服从你。这样的孩子是一定会长成熊孩子的。

原文地址:知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