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邯郸:成语之都

 茶香飘万里 2014-02-24

邯郸:成语之都

                                        丁启阵

     “我们邯郸是全国首屈一指的成语典故之都,跟邯郸市有关的汉语成语典故一共有一千五百多个。而贵州省一个省总共才产生了两个成语,一个是‘黔驴技穷’,还有一个是‘夜郎自大’。”一到邯郸,就从导游的口中听出了当地人的自豪感。后来注意到,邯郸市几乎所有旅游景点都有关于成语典故的工艺品出售。我不少位同游的同事都购买了一些跟邯郸地区有关的成语知识扑克牌,有人说是为了打升级用,有人宣称要作为工艺品珍藏。

    贵州省历史上是否只产生了两个成语,我不敢肯定,但这位导游说邯郸是成语之都,却是有根有据的。2005年8月,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专家评审组对邯郸市申报“成语典故之都”工作进行了考察。专家认为,从成语数量、历史沿革、发生地和流传程度等方面衡量,邯郸的成语典故在全国首屈一指,称之为“成语典故之都”当之无愧。同年10月27日,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河北省邯郸市举行命名颁牌仪式,授予邯郸市“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号牌匾。

    邯郸地区一位专门研究成语典故的学者,在对汉语成语进行了一番细致的考证之后,得出结论: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共有一千五百八十多条。例如:负荆请罪,价值连城,围魏救赵,窃符救赵,邯郸学步,顶天立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奉公守法,旷日持久,完璧归赵,盛气凌人,贫贱之交,利令智昏,不遗余力,纸上谈兵,毛遂自荐,奇货可居,一字千金,南辕北辙,鹬蚌相争,惊弓之鸟,舍本逐末,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不翼而飞,狗尾续貂,瓜田李下,鹿死谁手,黄粱美梦,路不拾遗,等等。

    这些成语典故,涉及的历史故事大多发生在战国和秦汉时期。其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著名历史典籍关于邯郸事件的记载;二是古代赵国历史名人的记载;三是历代文人墨客整理、撰写的关于邯郸的神话、寓言、民间故事、小说、传奇、笔记、戏曲、辞赋等等;四是古代赵国帝王将相文治武功的业绩和叱咤风云的故事。据这位专家分析,邯郸之所以成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长期(近160年)在邯郸定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专家的分析自有其道理,但是,我认为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相沿成风。换言之,邯郸早在战国时期,就被人们作为成语的著名产地了。有关无关,大家都喜欢扯到邯郸,贴上邯郸的标签。“故事发生在邯郸……”成为人们讲故事的固定开场白,就好比英国人的“long long ago”或者“once upon a time”。又好比,一讲判案,就是狄公(青)、包公(拯);一讲龙井茶,就是杭州西湖狮峰;其实,自古以来,判案高手、清廉官员肯定不止狄公包公两位,龙井茶的实际原料产地也决不限于杭州地区。当然,也可能是这样的,生产成语典故很早(比如战国时期)就被邯郸人作为一种文化产业,进行积极的创造,从而成为一方特产。好比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民学习礼仪制度蔚成风气,因而盛产圣人贤士;又好比后来明清时期北京、天津、保定人民各有性情爱好,从而成就了“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一句俗语。听说,今天山西省万荣县正在掀起讲笑话的群众运动,产生了不少颇具地方特色的笑话。没准不远的将来,万荣人也能让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他们一块“中国幽默笑话之县”的称号牌匾。

    这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产一方风物。

                                          2007-5-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