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新诗技巧二十讲(十一)

 黄昏的小桔灯 2014-02-26

第十一讲  整体与空白

刘湛秋的《大自然之恋》(二十一首):
骚动的沙滩/猩红的夜晚/海水忽然变成了酒,月光醉了/山峰却远远地后退,越发幽暗/沉默的鱼群/不安的游人/礁石上刻着猜不透的甲骨文/享受秋天享受最后一丝余温
这是一首歌颂大自然风光的诗,意象诡奇动人,似是一幅旅游胜地的素描,既有旖旎风光,又有悠久历史文物古迹。可是当我们读完全诗后,就会感受诗人在赞叹美丽景色之后的隐忧,那就是如何保持它的生态。就每一句话而言,看不出以上题旨,可是当这八句合为一个整体时,这题旨就作为“新质”从中显现出来。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它是整体化产物。
正因如此,他们认为当一个不完整的形出现在人们面前,此时头脑中就会产生将它恢复成完整形的创造冲动力,力求将它恢复为完整、对称、和谐,他们称之为“完形趋向律”。当我们在读一首诗,如果出现了“空白”,我们同样有上述心态。我们知道这空白经常是诗人有意设置的,如力虹的黑蝴蝶,诗中隐藏了一个故事:因房屋拆迁,主人公在整理一堆书信并准备付之一炬时,记忆之网拉开了:
你亦向我走来/你幽怨的目光如火焰灼痛我的手/你是谁/你在什么地方认识我/好象是在一个春天。花都开了。你到山区来看我/后来因为什么不再写信/因为什么别你而去我都记不清了/只有你幽怨的目光一直在远处闪着光亮/信已烧尽/炉火渐渐暗淡/你目光又化作无数只黑蝴蝶/飞翔于一堆纸灰之上/飞翔于感情和生命检验之上……
显然在它后面有一个类似“梁祝”的爱情悲剧。它究竟如何造成?误会,父母作梗,移情别恋?诗人给读者留下一片“空白”,让人们在想像中驰骋吧。比之《黑蝴蝶》,雨田的《英》同样为一首情诗,它也是回忆,但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因此有着更多的诱惑:
这名字像雪一样美  比艺术还艺术
那些我们去过的地方  已经泛滥出
璀璨的水珠  而流过血的伤口
被那双纯洁的手抚摸后  正在
开始愈合  是什么原因使我们
在爱情的路旁相遇  有些时候
目的是想使劲  我孤独地站在黑夜
去揣摸你的心思  后来我什么都不想
一切听从自然  这样才会自然
回忆给“我”带来甜蜜,“我”被感动着,但却夹杂酸楚,因为这中间还有着说不清是爱还是不爱的难以界定的东西,“我”只好“听从自然”,但却欲罢不能:
郊外的意境里  阳光追逐着我们
你是否还躺在现实的怀里做梦
许多时候  你的目光说不出为什么
真诚而胆怯  于是我只好举起
真诚而胆怯  于是我只好举起
失色的眼睛  观看天空的飞鸟
或空气  你知道吗  我当时的心里
是多么地难受和害怕……
现在我好感动  一切都才开始
我已经超过冬天  感受到春的柔情了
或许  这就是命运吧  满身伤痕上
又增添了一条伤口  我不知道
你为什么拒绝后又要投入  而每一次
都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回忆
回忆为什么有如此诱惑力?在我们看,它是人们在重新咀嚼生活。“虽然人们可以根据回忆来讲述故事,但回忆不是故事;回忆可以是进行大量沉思和回顾的场合,但回忆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思想。有人说回忆是某种类似展现在心灵前可视的形象般的东西,但是,即使是这样,它也不同于展现在我们肉眼前的形象。”它的特点如美国汉学家斯蒂芬·欧文所认为的:“我们眼中的形象有细节作为背景,在生活世界中有它的延续性;在我们回忆中,背景是模糊不清的,出现的是某种形式、故事、意义、同价值有关的独特的问题等,都集中在这种形式里。回忆是来自过去的断裂的碎片;它闯入正在发展中的现实里,要求我们对它加以注意:我们‘沉缅于其中’”。①换句话说,回忆虽为过去,但引发回忆的契机却是眼前的需要,唐诗中大量的回忆篇章莫不如此,它已成为唐诗中反复咏叹的原型。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李龟年为唐开元年间著名的宫庭音乐家,是唐玄宗李隆基宠幸之人,可是安史之乱后却流落街头成为艺丐,变化之大形成的反差足以说明命运弄人,人生实在是一场戏剧,甚至是闹剧。,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就说,人的一生“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不过,杜甫思想意识中并没有这么消极,他更多地看出人生悲剧。据《明皇杂录》中记载:“唐开元中,乐士李龟年、彭年、鹤年兄弟三人皆有才学盛名……特承顾进……其后龟年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赏,为人歌数阙。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回忆之所以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从根本上说,它是超越时空“原型”。自有人类以来就有古与今,在时间的长河中必然上演着荣与哀、生老死别的活剧。诗人力图将图景再现出来并说出他们的体验,以“语词把想象力的运动引导向前,也是在这条途径上,语词出于无力跟随想象力完成它们的运动,因而败退下来。这些特定的语词使失落的痛苦凝聚成形,可是又作出想要掩盖它们的模样。这些词句犹如一层轻纱而徒有遮羞的形式,实际上,它们反而更增添了在它们掩盖之下的东西的诱惑力。”②说到底,这诱惑力是由于“空白”带来的魅力。
再如伊蕾的《独舞者》:
心灵的苦难伸出舌头
从指缝间流出
和长发一起飞舞
从肩膀上滑落
每一块肌肉都张开口
发出尖锐的嚎叫
把你屈辱的历史对着天空

胸膊上,是那样的美丽的山
把你压倒、压倒
腰背如风中的灌木
被蹂躏,左右飘摇……
女主人公为什么有如此撕肝裂肺的痛苦,既有现在,必就有过去,过去是什么,又是一片空白,可是空白并非一无所有。格式塔心理学家说,当我们面对空无时,就意味着在知觉对象中应补充一个本应该在而现在不在的东西。这种经验经常发生一片空荡的背景,原本曾在这儿发生过一种激烈的事件或者观看者觉得应该在这儿发生什么很激烈的活动。也就是说诗人之所以在作品中留下了空白,是为了调动读者的想象给他们留下了再创造的空间,作品的生命力也由此不断延长。一些优秀诗歌总是留下永远的空白。戴望舒的《烦忧》就是这样的诗: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似
有人问我为什么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有人问我为什么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诗人为什么“烦忧”?作为一个永远的空白,让后世读者进行永远的补充再创造吧,如同美丽的维纳斯断臂,它永远激发后世雕塑家的再创作热情,虽然这首诗也运用了古老的中国诗歌传统技巧“回文”,但最为迷人的还是因为“空白”带来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不尽的感受。
由于中国画和中国诗长期的相互渗透与影响,因此画中就有“留白”的说法。在中国画家看,画中的“留白”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其中寓有无限生机。齐白石的一幅为《雏鸡》的大型国画为北京画院收藏珍品。令人困惑的是,它的画面上只有右下方的一角上有两只活泼可爱的雏鸡,其余的约有百分之八十的画面为空白。这是他的疏忽吗?否也,它是画家预留的。国画大师黄宾虹在他的《画语录》中说:“看画,不但要看画的实处,并且要看来的空白处。”为什么要看画之空白处?清代布颜图在《画家心法问答》中就举例生动地说明了它的道理:“比诸潜蛟之腾空,若只了了一蛟,斯蛟之爪牙与鳞鬣也,形尽而思穷,于蛟何趣焉。是必蛟藏于云,腾骧夭矫,卷雨舒风,或露片鳞,或垂半尾,仰视者虽极目力,而莫能窥其全体,斯蛟之隐显叵测,明蛟之意趣无穷矣。”也就是说,空白并不是真的一无所有。格式塔心理学家也说:“看到‘空无’,就意味着在知觉对象中补充了一件本应该在而不在的东西,他不仅强烈地感到‘它的存在’,并且把这种‘不在’视为眼前所见景象的一个‘特征’。这种经验经常发生:一片空荡荡的背景,原来曾在这儿发生过一种激烈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它看上去就异常的静止或凝固。有时候,这种‘空无’看上去又好象孕育着某种事件,一触即发,正如塞什海依试验报告中的那个病人所说,‘这永恒的静止和绷得紧紧的凝固,似乎给我们造成这样一个印象:某种将要发生可怕的事情就要打破这种寂静。它使我感到恐怖,似乎要有灭顶之灾。’”③依此,我们再看前面所引的伊蕾的《独舞者》。诗中的演员的舞蹈语汇表现了一个备受压迫、欺凌、蹂躏的妇女在痛苦中挣扎的心灵世界。人们必然会从它的“现在”,推测她的“过去”,因为现在是过去的继续与结果。因而这首诗就有了明显的叙事性质,它的“空无”急待读者补充。这补充部分,埃科说它是“鬼魂章节”:
在叙述一连串互为因果的,呈直线型关系的事件时,一个文本往往向读者交待了事件甲之后就径直转入事件戊,这是因为作者认为读者理应想到事件乙、丙、丁会是怎样的情形……任何采用这类手法写就的文本都隐含由读者试写的“鬼魂章节”的合理性。④这“鬼魂章节”就是“空白”的魅力所在。如果说《独舞者》着重“过去”孕育了“现在”,那么雪迪的《天鹅》就测重从“现在”看到“未来”:
一团黑色  你缓缓地抖开羽毛
抖开颈弯里的孤独  
双翅紧闭的温柔  寂静在四周
湿雾一样缭绕  你柔软的脚不动
你把脖颈扭进黑色
一阵愿望使水面颤抖/那水仙花枯萎前忧郁的回忆
你沉默的渴望
从身下涌出一排排涟漪
扬起脖颈  扬起
飘浮在天与水之间的羽毛
青铜的叫声沿着一片湛蓝飘流
抱着金灿的水面和  宁静的曲线
你游往那个白色的洞口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不仅在于它的语言变形造成的反常搭配与通感,更主要是由读者进行补充的“鬼魂章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