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说写作与电视剧的取舍(创作漫笔之十八)

 江山携手 2014-03-02

这些年,中国的电视剧已经越拍越多、越拍越好了。中国目前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电视剧生产国,产量和质量都在稳步提高当中。

电视剧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着小说创作。我尽管是一个职业小说编辑,但是,电视剧行业有很多朋友,国内很多大的电视剧制作公司和制片人也都熟悉,甚至我都是他们的文学顾问。电视剧行业的人找我,一个最简单得道理就是希望我能为他们提供可供改编电视剧的小说。这也就引起了我对小说创作与电视剧生产之间关系的注意和思考。

电视剧最看重小说的是什么?

首先还是故事。电视剧的核心魅力源自故事。没有故事的小说,电视剧是看也不看的。二十世纪后半期,小说创作当中出现了新小说派以及现代主义思潮,这些思潮总的一个意见就是希望改变小说创作的原有模式,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取消故事。与这些小说相同步的是,欧洲也出现了现代派的电影,这些电影也都取消了故事,把原来清清楚楚的事情说得颠三倒四,模里模糊。现代主义创作是基于对读者观众的参与的,因此,把很多可以在小说当中说清楚的事情都模糊化了,他们希望的是,让读者自己去解读。这样的创作还有一个名字叫半封闭式结构。意思就是作家写小说只是也只需要完成一半,另一半交给读者去完成。这在美学上也有一个相应的说法,叫“接受美学”。这样的做法尽管很潇洒,但是,对读者的诉求则是相当高的。欧洲社会文化水平经济水平都极高,做到这一点是有可能的。如果照搬到中国来,我看是绝对有问题的。因此,我还是比较主张,中国的小说创作还是老实一点的好,能把故事讲好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小说家们写小说之前,需要花大力气的,就是把故事给讲圆了,不要按下葫芦浮起瓢,不周延,那个故事就没法儿看了。近年来收视率创新高的电视剧《潜伏》,给北京电影学院的姜伟买下后,把原先龙一小说当中的故事给更加严密地缝合起来,所有的破绽都排除了,然后就像是打开话匣子一般,一讲就是四十集,电视公司为此赚了个盆满钵满。观众更是百看不厌。

电视剧另外看重的是人物。电视行业里有个话说,那些好的小说写人物,一刀是一刀。这个话,说的真好。所谓的一刀是一刀,指的是,好的小说出来的人物,性格圆满不说,还都特有个性,不是那种嘀哩咕噜满地跑的家伙,而是那种让人一看要不就是喜欢要不就是讨厌的,泾渭分明。一刀是一刀的另外一层意思是,是人物都不要平面化呆板化,最好都能有所发展变化,那种小说当中一出场就定调子之后就翻来覆去地重弹老调的人物电视剧是最不喜欢的,因为那样做,演员演起来没什么劲头不说,观众还特不过瘾。最好的就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也在起着变化,从外表到内在,从性情到内心,这样的人物对适合电视剧乃至电影的操作。

小说创作与电视剧之间最大的分歧在所谓的文学性上。作家们比较看重的是作品的文学性,而电视剧对文学性的理解则更多地化解在故事与人物身上,最好不要空谈文学性。有很多文学人物他们也不是没有变化,只是变化很内在,如果这样的人物转移到电视剧当中去表现,对导演的要求就高了。现在很多好的小说当中还加入了对所谓题材涉及的社会时代风土人情的描写,这对小说的历史与文化的含量提高很必要。但是,电视剧就不是很注意这些。这些资讯也不是不重要,起码对电视剧选景和场地布置还是能起到一点提示作用的。但是,电视剧制片人认为,这个事情可以让编剧去考虑,也不是电视剧关注的重点所在。而小说家以及小说批评家们则执拗地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作家一定不能堕落到与电视剧同流合污当中去,还是要考虑小说艺术本身的要求。我的意见是,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允许作家与编剧之间有一些自由活动的空间。小说家不必过于迁就电视剧,电视剧也不要把自己的爱好强加给作家。借用一句流行语,叫要有文学互信机制。

我写这篇文章的意思,只是想把写小说与电视剧的采用率之间的关系研究一下,并没有拿电视剧写作的尺度来衡量文学作品的意思。从一定意义上说,小说创作所处的位置是一切艺术的起源,是其他艺术再度创作的起动机。因此,小说家们一定不要心虚,就按照自己想好的写法去写,如果能在写的同时脑子里多一根玄,那你的成功率就会进一步提高,尽管没有什么理论根据,但也不失为一种提示,知道总比一点概念都没有的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