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文化观察 】沈福宗: 清朝向欧洲介绍中国第一人2014-03-05 第200期

 我爱祖国爱人民 2014-03-06
2014-03-05 第200

沈福宗:
清朝向欧洲介绍中国第一人

2月28日晚,著名汉学家史景迁在北大做了一场讲座,专题讨论一个叫沈福宗的中国人。沈福宗是谁?在中国,沈福宗不是知名人物,史书中没有关于他的记载。但在欧洲他却颇有名气。不同于同时代的中国人,沈福宗会拉丁文,基于这样的原因,沈福宗在欧洲历史上留下了印记。[详细][史景迁北大演讲:沈福宗和他的十七世纪跨文化之梦]

沈福宗:清朝向欧洲介绍中国第一人

腾讯文化何諝睿2014-03-04

[摘要]沈福宗会拉丁文,他的欧洲之行将中国的思想文化介绍给欧洲各国,基于这样的原因,沈福宗在欧洲历史上留下了印记,成为汉学家史景迁的研究对象。

2月28日晚,著名汉学家史景迁在北大做了一场讲座,专题讨论一个叫沈福宗的中国人。沈福宗是谁?在中国,沈福宗不是知名人物,史书中没有关于他的记载。但在欧洲他却颇有名气。不同于同时代的中国人,沈福宗会拉丁文,基于这样的原因,沈福宗在欧洲历史上留下了印记。

沈福宗赴欧是耶稣会传教计划的一部分

1657年(推测年份,下同),沈福宗出生于江宁府(今南京)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家庭。沈福宗受过正统儒家教育,因为信仰缘故,他得以接触耶稣会传教士,学会了拉丁文。

1681年,沈福宗和耶稣会士柏应理乘荷兰商船前往欧洲,沈福宗这次旅行是耶稣会传教计划的一部分:耶稣会传教士从中国教徒中挑选人员,送往欧洲接受宗教和文化教育,以期他们回国后担任神职,传播天主教。①

1682年,沈福宗抵达葡萄牙,随后在里斯本的宗教学校学习,在这期间,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一世因柏应理介绍,曾邀请沈福宗见面。

据史景迁考证,耶稣会当时正在翻译“四书五经”,沈福宗也参与其中,付出了许多努力。②

耶稣会这一工作并非出于对中国的崇拜,而是希望通过了解中国文化,更好地向中国传播欧洲文化,尤其是天主教。

沈福宗向欧洲介绍孔子 推动儒家经典出版

1684年,沈福宗和柏应理应邀前往法国。当时法国正流行“中国热”,一位真的中国人自然大受欢迎。当时法国媒体报道:“他带来的中国青年,拉丁语说得相当好,名曰Mikelh Xin……皇帝在听完他用中文所念祈祷文后,嘱他在餐桌上表演用一尺长的象牙筷子的姿势,他用右手,夹在两指中间。”②

沈福宗推动路易十四批准印行了一批拉丁文的中国经典,其中包括《大学》《论语》《中庸》等,许多欧洲学者都受益于这些书。

史景迁认为沈福宗也因此受益,收到很多欧洲学者的聚会邀请,通过聚会沈福宗使这些学者更加了解了中国,后来很多学者,因为他的宣传和著作,给予中国极高评价。②

莱布尼茨说:“今年巴黎出版的中国哲学王孔子的著作。”“他(孔子)有着熠熠闪光的思想和格言。”③伏尔泰在《风俗论》一书中介绍孔子学说时评价说:“孔子为天地之灵气所钟,他分别真理与迷信,而站在真理一边;他不媚帝王、不好淫色,实为天下唯一师表。”④

1685年,沈福宗和柏应理前往英国,获詹姆斯二世接见。沈福宗到达英国后,会见了许多英国学者,包括托马斯·海德。海德评价他说:“中国南京人沈福宗使我懂得很多中国知识。”“他为人礼貌、热情,有中国文化和哲学方面的良好教养,读过用汉文写的各种各样的书,而他在中国时就早已是懂得拉丁文的少数人之一。”⑤

史景迁举出了波义尔和沈福宗相谈的文字记录,在波义尔的科学工作中,沈福宗可能起到一些启发性作用。②

沈福宗在英国盘桓两年后,回到法国与柏应理汇合。之后前往柏应理故乡比利时,居住一段时间后又前往荷兰。1692年,沈福宗乘船返回中国,但旅途中不幸染病,在船上逝世。

沈福宗使欧洲了解中国 清朝却拒绝接受世界

沈福宗的欧洲之行以思想交流为主,将中国的思想文化介绍给欧洲各国。

沈福宗带来的中国文化,对欧洲后世思想家产生了影响,无论是见过沈福宗的胡克、海德,还是透过他带来并加以校译的拉丁文中国经典了解中国文化的伏尔泰、莱布尼茨,对此都有表述,某种程度而言,欧洲的启蒙运动也受益于此。

可惜的是,沈福宗没能够回到中国,他在回国的途中因热病病逝于莫桑比克附近。与他同时代的那些留学者,也因为清政府与罗马教廷的“礼仪问题”之争,最终未能回国,只得长期定居欧洲。

欧洲人通过他们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包括有名的马戛尔尼使团,他们在访问中国前,也是从这些留学生中寻找翻译的。⑥

与欧洲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不同,彼时的中国根本不屑于去了解欧洲,直到中国国门被当鸦片战争打开数十年后,中国人特别是士大夫们才试着去了解欧洲文化。

结语:

即便是闭关锁国的清朝,中国也不乏留学欧洲的有志之士,然而颟顸的清朝却纠结在“天朝面子”上,不愿了解他国,最终陷入历史悲剧。

注释:

①见方豪著《同治前欧洲留学史略》

②见史景迁《有历史记载的最早赴法国的中国人》

③见《莱布尼茨全集》卷一

④见《伏尔泰书信集》

⑤转引自潘吉星《沈福宗在欧洲17世纪的学术活动》

⑥见肖朗《清初期至中期的留欧学生及其教育》 

01

沈福宗赴欧是耶稣会传教计划的一部分


1657年(推测年份,下同),沈福宗出生于江宁府(今南京)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家庭。沈福宗受过正统儒家教育,因为信仰缘故,他得以接触耶稣会传教士,学会了拉丁文。

1681年,沈福宗和耶稣会士柏应理乘荷兰商船前往欧洲,沈福宗的这次赴欧旅行是耶稣会传教计划的一部分:耶稣会传教士从中国教徒中挑选人员,送往欧洲接受宗教和文化教育,以期他们回国后担任神职,传播天主教。①

1682年,沈福宗抵达葡萄牙,随后在里斯本的宗教学校学习,在这期间,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一世因柏应理介绍,曾邀请沈福宗见面。

据史景迁考证,耶稣会当时正在翻译“四书五经”,沈福宗也参与其中,付出了许多努力。②

耶稣会这一工作并非出于对中国的崇拜,而是希望通过了解中国文化,更好地向中国传播欧洲文化,尤其是天主教。

从明末到清初耶稣会总共有472位会士在中国服务了190年。图为安基利科作品《圣彼得在圣马克面前传教》。
02

沈福宗向欧洲介绍孔子 推动儒家经典出版


1684年,沈福宗和柏应理应邀前往法国。当时法国正流行“中国热”,一位真的中国人自然大受欢迎。当时法国媒体报道:“他带来的中国青年,拉丁语说得相当好,名曰Mikelh Xin……皇帝在听完他用中文所念祈祷文后,嘱他在餐桌上表演用一尺长的象牙筷子的姿势,他用右手,夹在两指中间。”②

  

沈福宗推动路易十四批准印行了一批拉丁文的中国经典,其中包括《大学》《论语》《中庸》等,许多欧洲学者都受益于这些书。

史景迁认为沈福宗也因此受益,收到很多欧洲学者的聚会邀请,通过聚会沈福宗使这些学者更加了解了中国,后来很多学者,因为他的宣传和著作,给予中国极高评价。②

“中国风”在17、18世纪曾盛行欧洲上流社会。图为法国画家凭想象绘制的油画《中国捕鱼风光》局部。

莱布尼茨说:“今年巴黎出版的中国哲学王孔子的著作。”“他(孔子)有着熠熠闪光的思想和格言。”③伏尔泰在《风俗论》一书中介绍孔子学说时评价说:“孔子为天地之灵气所钟,他分别真理与迷信,而站在真理一边;他不媚帝王、不好淫色,实为天下唯一师表。”④

1685年,沈福宗和柏应理前往英国,获詹姆斯二世接见。沈福宗到达英国后,会见了许多英国学者,包括托马斯·海德。海德评价他说:“中国南京人沈福宗使我懂得很多中国知识。”“他为人礼貌、热情,有中国文化和哲学方面的良好教养,读过用汉文写的各种各样的书,而他在中国时就早已是懂得拉丁文的少数人之一。”⑤

史景迁举出了波义尔和沈福宗相谈的文字记录,在波义尔的科学工作中,沈福宗可能起到一些启发性作用。②

沈福宗在英国盘桓两年后,回到法国与柏应理汇合。之后前往柏应理故乡比利时,居住一段时间后又前往荷兰。1692年,沈福宗乘船返回中国,但旅途中不幸染病,在船上逝世。

    
03

沈福宗使欧洲了解中国 清朝却拒绝接受世界


  

沈福宗的欧洲之行以思想交流为主,将中国的思想文化介绍给欧洲各国。

沈福宗带来的中国文化,对欧洲后世思想家产生了影响,无论是见过沈福宗的胡克、海德,还是透过他带来并加以校译的拉丁文中国经典了解中国文化的伏尔泰、莱布尼茨,对此都有表述,某种程度而言,欧洲的启蒙运动也受益于此。

可惜的是,沈福宗没能够回到中国,他在回国的途中因热病病逝于莫桑比克附近。与他同时代的那些留学者,也因为清政府与罗马教廷的“礼仪问题”之争,最终未能回国,只得长期定居欧洲。

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欧洲人通过他们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包括有名的马戛尔尼使团,他们在访问中国前,也是从这些留学生中寻找翻译的。⑥

与欧洲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不同,彼时的中国根本不屑于去了解欧洲,直到中国国门被当鸦片战争打开数十年后,中国人特别是士大夫们才试着去了解欧洲文化。

注释:

①见方豪著《同治前欧洲留学史略》

②见史景迁《有历史记载的最早赴法国的中国人》

③见《莱布尼茨全集》卷一

④见《伏尔泰书信集》

⑤转引自潘吉星《沈福宗在欧洲17世纪的学术活动》

⑥见肖朗《清初期至中期的留欧学生及其教育》

 

结语

即便是闭关锁国的清朝,中国也不乏留学欧洲的有志之士,然而颟顸的清朝却纠结在“天朝面子”上,不愿了解他国,最终陷入历史悲剧。

在看专题之前,你了解沈福宗吗?

专题评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