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往古来今诗歌观(1-)

 闲之寻味 2014-03-07

往古来今诗歌观(1

秋雨

在还没有文字的上古、远古时期,人类虽然还没有文字,但随着语言的产生,必然有口头传唱的原始诗歌。所以,伴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原始诗歌、音乐也就应运而生了。人类最早的文化艺术活动,大约要算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和传说故事等。

距今约8000年,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出土有七孔骨笛,也许音乐圣人葛天师就生活在那个时代。由此可以想见,当时虽然没有文字,但劳动之余,男人们拿起石片、陶片,伴着七孔骨笛吹出原始乐曲,女人们打扮得花枝招展,梳着高高的发髻,头上插着骨笄,身上偑着骨饰和松绿石等,欢乐地跳舞,唱着口头传颂的原始诗歌,祭祀或庆贺丰收等,充满着原始社会的风情,不亚于陶渊明梦中的桃花源。

音乐传承到皇帝时期,发挥了大的作用,在许多场合都派上了用场,打仗时可用于鼓舞部落冲锋陷阵,得胜后可用音乐欢庆助兴,平时还可用音乐娱乐、祭奠敬神等。但当时的音乐十分原始,黄帝很不满意。于是,专门派乐官伶伦改变音乐不满意的现状,令伶伦造律。伶伦领旨后,挑选了一批有才华的乐师,翻越西方的大山,在昆仑山的懈谷安营扎寨,选材制作乐器。经反复试验和琢磨,终于制成了一套由十二根竹管组成的精美乐器,达到了黄帝的要求。

伶伦模拟自然界的云生云消、电闪雷鸣、大河波涛、林间风过之声、凤鸟鸣叫之声,用竹管声音基本音,最初定的是宫、商、角、徵、羽五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doremisolla后来又加上变宫、变徵,大致相当于fati伶伦制作了十二律,定为黄钟之宫,以此为标准,制成长度不同的十二个定出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和应钟。暗示着雄鸣为六,是六个阳律,雌鸣亦六,是六个阴吕。自伶伦作《咸池》起,始有专用乐名。

伶伦造律的同时,仓颉奉黄帝之命也在造字。经过夏、商时代,经历了刻划符号、图形文字等,商代进入农耕文明也就有了甲骨文字,音乐与文字的联姻,诗歌发展到周代达到了中华历史上的第一个高潮。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诗经》,其中《商颂》或许是传承于商代的甲骨文字,余者收录的是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今天的人们都认为《诗经》共305篇,多忽略了《小雅》中的6篇笙诗,因有目无辞,也许是只有古音乐,而没有具体文字的乐曲,就像不带歌词的《梁祝》《二泉映月》,因而往往被忽略。准确地说,今天看到的《诗经》总篇目应为311,其中6篇有曲无词

《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有300余篇,既可以朗读和诵咏,又可以用乐器演奏、歌唱和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说明《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孟子·告子》中说:“昔者王豹居于淇,而河西善讴。”王豹住在淇水边,善于歌唱。受王豹的影响,在“诗有三千”的年代,淇河两岸的先民都特别善于唱歌舞蹈。王豹被列入十二音神,称龙吟王豹。十二音神分别是:鬼音沈古之、鸟音薛谭、虎啸秦青、凤鸣阮籍、云音韩娥、叶法替、雷音孙登、猿音石存符、龙吟王豹、琴音绵驹、黄播绰、罗公远。

中国最早的古琴曲《箕子操》,作者是被誉为华夏第一子的箕子,箕子是淇水之畔的朝歌人。另一位有音乐天赋的宁戚,他是春秋时的卫国朝歌人,擅长古琴,曾作琴曲《扣角歌》,感叹贤士有才而生不逢时,宁戚因《扣角歌》而被管仲、齐桓公发现并于重用。明代最有名的古琴之一就叫“淇竹流风”,古琴是中国古老的乐器,它承载了很多哲学和文化内涵,是古代文人雅士进德修业、修身养性的必备之品。

由此推测,上古、远古的诗歌是为了歌唱,诗歌与音乐密不可分,《诗经》是能够伴乐歌唱的歌词,汉、南北朝的诗、宫体诗等也应该是为了吟诵与歌唱,隋唐的律诗、绝应该有固定的乐律相配,宋词的词谱应该也是乐谱,元曲与音乐就更加紧密了,每曲都可以登台演唱。

今天的人们说到诗歌,就会提及绘画,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琴棋书画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绘画的历史早于文字,与上古音乐、口头诗歌相伴而生。据说是舜妹发明了绘画,舜妹既然是大舜的妹妹,那么她的时代多说也不过是在公元前22世纪,其实绘画远早于舜妹出生的时代。能够看到最原始的绘画出现在距今7000年前,也许舜妹是第一个有名子的画家。

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很多件精美的美术作品,最突出的有三件,一件是陶器盖上的浮雕双鸟,一件是象牙蝶形器正而的雕刻双鸟,一件是骨匕上刻画的两组双鸟图案。三件作品,四对双鸟,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托着或拥着一个圆。牙雕花纹中心为圆,圆外是扑扑升腾的火焰,两鸟对称地朝着火球引吭啼鸣,十分精美生动,这应该是鸟与太阳的歌颂与崇拜。当时并没有产生双凤朝阳的神话,但双鸟画中的圆一定画的是太阳,画面中的鸟应该是候鸟,因为鸟能指示季节,避免灾害,得到丰收,因而南方远古先民崇拜的是鸟图腾。天上以鸟命名的星星也很多,鸟儿占据了赤道星空最大的一片,这就是南方朱雀七宿,河姆渡的美术作品无疑反映了人们对候鸟与太阳的祟拜。

仰韶文化中的美术作品也十分精湛。一件双耳彩陶瓶上,画着一个人首蛇身的怪物,两眼圆睁,形象鲜明动人,这也反映了中华远古大氏族集团的图腾。人首蛇身的神话人物很多,如盘古、烛龙、遂人氏、伏栖氏、女娲氏、羲和、常仪、龙、菱等,反映到天上就成了东方苍龙,龙能行云布雨,龙代表着风雨。这说明上古的绘画也是受云生云消、电闪雷鸣、大河波涛、林间风过之声、凤鸟鸣叫之声的启发与影响,与上古音乐的起始有些类似,与口头诗歌关系密切,画就是一首没有文字的诗,口头诗歌也是一幅人们脑海中的画。

万年前的伏栖氏第一次用- -” “-”这样的“画”表示夏半年和冬半年,其中不知包含有多说要说的话,包含有多少诗情画意,但那个时间没有文字,没有符号,没有结绳记事,多少情怀抱恨于地下,令后人无尽遐想。

8000年前,黄河流域进入裴李岗文化时期,牧业、农业相继萌生,有了黍的种植,仅有夏半年和冬半年的概念已经难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于是有了四季概念的产生,但依然没有文字,后来者只好在伏栖氏的基础上继续画,一画越千年,“寒住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署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终于画出来“四卦”:

     

- -” “-”被称为爻符,“四卦”中一定包含有更多的诗情画意,包含有上古智者的更多情怀,然而他们无法用文字传于后世,只能凭借语言代代传承,但许多诗情画意被岁月的尘沙葬埋于地下,代代传承的记忆印痕渐渐消失淡出。

黄河流域的历史推进到了6000年前,伏羲历经跋涉,最后定居于陈地古蔡水岸边,在前人爻符和“四卦”的基础上,他也开始趴在地上作画,思考着昼夜四时,阴阳交换,千变万化,探究着天地间为何阴晴冷暖,大自然为何能有规律地变动,世界万物由谁在掌管。伏羲用爻符表示阴阳,一阳二阴,一阴二阳,来回搭配组合,画来画去,终于画出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八卦图。八卦图是画也是诗,充满着天地间的诗情画意,只是那个时间没有文字,伏羲心中的诗歌没法作为传文留给后世,伏羲一定有许多未了的心愿,但他无法说给后人听。

时间推进到了大禹治水,大禹为了治水也开始在大地上作画,他把土地画成方块,并开始挖沟凿井,以便战胜旱涝。大禹画出了大地之诗,画出了井田制,井田制历经夏、商、周,但这一伟大创举却被儒家记到了周人的功劳薄上。

随着黄河流域社会的进步和先民对大自然的认知,年有了岁、祀的称呼,一年的气候也分解出来四时、八节、十二月、二十四气、三十六旬、七十二候等,八卦已不能很好地表述天地间的万千气象。

社会的需要就是远古科学发展的推动力,八卦也需要进一步沿着科学的轨道发展拓新,于是智慧的先民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又开始继续作画,并且还用小石子在地上摆来摆去,说是在作画,又像是在作诗。历经数千个岁月,在八卦三个爻符的基础上,终于画出来六个爻符的美丽图画,包含有六十四卦的《易》横空出世,每卦还带有用甲骨文字书写的传文。《易》在商代已经用甲骨文记载下来,但却被西周初年坑埋了,于是著作权被造假的姬昌占有。

姬昌被囚后,他在地上胡写乱画,欲把《易》引入命相泥潭。与此同时,淇河岸边也有一位伟大的人物在作走向科学的图画,他就是箕子。箕子接续大禹治水时的日影观测、大地测量和井田制规划,隐居太行深山废寝忘食,时而用树枝划来划去,时而用黑白石子摆来摆去,结果创出原始围棋,著出了《洪范》九酬,《洪范》九畴胜却诗篇无数。

观天候气,治历明时,历经万年春秋岁月,凝结了多少代黄河流域先民的心血,终于创出了二十四节气。在二十四节气研发的漫漫征程中,不知先后写过多少诗歌,绘出过多少图画,他们先是观测大地上的物候地象,继后观测日月星空天象,然后推演占卜天地间的万千气象。如今所能知道的,有帝喾时代的南风歌,《诗经》里的物候歌,《管子》里的旱涝指标,还有今天传唱的“九九歌”等,当然还有“画九”“写九”等等。诗歌与绘画依然结合在一起,成就了新时代的诗歌、音乐与图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