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研究

 初见了了 2014-03-10

 


有关“非连续性文本”的认识是缘于去年“南湖之春”小学语文专场的汇编资料中,是钱锋老师所撰写的一篇内容吸引了我眼球。看完他的文章,再对照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终于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第五点中,找到了这样一句话:“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那么,为何在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增加了这一条呢?“非连续性文本”究竟是什么样的文本?相关的阅读教学又该如何开展的呢?我也一直关注着,直到本次嘉兴市第十批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的专题研讨上,让这些充斥我脑海中的疑问,通过课例观摩、点评和专题讲座才得以一一解开。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实践价值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叙事性强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基本是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组成,具有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

非连续性文本”在现代社会运用广泛生活中随处可见,其实用性特征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重要阅读之一。比如,我们买到一种药品,会配有药品说明书,不能读懂这份说明书,轻则贻误病情,重则关乎生命安全;我们出门旅游,读懂手中的地图才不会迷路;在商场刷卡消费后,能看懂文字和数据结合的凭证才能知道自己的消费金额……这些说明书、地图、凭证单就是非连续性文本的呈现方式。

既然在生活中如此常用的“非连续性文本”,但在我们的教材中却鲜有涉足。故此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也正是看到了现行教材的局限行,在课程标准中以纲领性的指导意见,试图打开这一国内语文教学尚显不足的领域。“非连续性文本”的出现,则打通了生活和教学的界限,让语文更多的融入到生活实践中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更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参与的精神以及手脑并用的语文实践。由此可见,“非连续性文本”的课堂实践是多么重要。

二、我们该做什么?

下午的讲座中,刘荣华老师明确地指出:“在杭州,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五六年级中率先进行尝试。”那么我们低中段的老师真的可以事不关己吗?我们能做什么?我以为在低中段至少可以做一些起步,为高段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做些铺垫。

(一)借助图片,渗透学法

既然,“非连续性文本”主要以“图表”为主来呈现,那么我们在低中段的教学中,就应准确把握好图文并茂的教材的教学,在这些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图文对照,图文结合,在这样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懂得“利用课文中的图画”也能帮我们学习。那么到了高年级学生自然而然地会运用图片,突出“图片”的地位和作用。比如我们在一上的《雪孩子》、《小熊住山洞》,一下《小壁虎找尾巴》、《小蝌蚪找妈妈》、二上《酸的和甜的》这些连环画的教学中,让低段孩子就学习借助连环画来读懂课文、想象图画背后的事物、感受语言的秘妙、复述故事等等。

(二)引入图形,优化教学

研究表明:图形组织者是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它通过与智力相关的图形化符号来连接创建对知识的认知模式,它可以形成促进思维发展的引导框架和网络,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各种思维结构以直观、形象、清晰的结构图示表现出来,促使整合新旧知识,建构起知识网络。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图形,是否会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如在教学三下《妈妈的账单》时把文本中妈妈和小彼得转化成表格式的账单,更显得有对比性。又如三下习作《介绍自己》时分五个步骤进行:选定话题——自主思考,围绕话题自由想象记下相关要点;分组讨论,激活思维——教师进一步引导完善——尝试用概念图作连贯陈述——动笔写作,这是学生画的概念图:



   
       
           
       
   

           

           

我的自画像


           

           
           


   
       
           
       
   

           

           
我的外貌

           

           


   
       
           
       
   

           

           
出色的小画家

           
           

           


   
       
           
       
   

           

           
双面性女孩

           

           


   
       
           
       
   

           

           
忽闪的大眼

           

           


   
       
           
       
   

           

           
可爱的小书迷

           
           

           


   
       
           
       
   

           

           
甩动的

           
马尾

           

           


   
       
           
       
   

           

           
为看书和妈妈捉迷藏

           

           


   
       
           
       
   

           

           
看书的收获

           

           


   
       
           
       
   

           

           
爱哭又爱笑

           

           


   
       
           
       
   

           

           
……

           

           


   
       
           
       
   

           

           
白里透红

           
的脸

           

           


 


也可以在阅读教学中使用流程图既有助于理清文章结构,为学习概括主要内容做好铺垫,也是为了迁移写法。如四下《蝙蝠与雷达》一课:



   
       
           
       
   

           

           

飞机夜间飞行


           

           
           


   
       
           
       
   

           

           
蝙蝠灵敏地飞行

           

           


   
       
           
       
   

           

           
三次试验证明蝙蝠靠嘴巴和耳朵配合探路

           

           


   
       
           
       
   

           

           
靠发射和接受超声波避开障碍物

           

           


   
       
           
       
   

           

           
研究出雷达

           

           


   
       
           
       
   

           

           
启示

           

           


   
       
           
       
   

           

           
应用

           

           


   
       
           
       
   

           

           
问题

           

           


   
       
           
       
   

           

           
原因

           

           

 

 


 

 

 

 

 

 

 

 

 

 

 



     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直观的图表理清作者的思路,形成不同的观点间的对比,建立自己的学习体系,促进技能和方法的有效迁移,优化教学过程,并且有意识地让学生知道有时依靠这样的图表能让学习更简洁明了。

(三)挖掘资源,拓展阅读

人教版现行教材,在单元开始有“导语”,在一些文后有“资料袋”或者“阅读链接”,大都以段或篇的形式出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或课后指导学生进一步搜集更直观的图表、数据等“非连续性文本”资料,组织学生开展学习交流,培养阅读能力。

比如《数星星的孩子》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揭示课题后结合“张衡”,巧妙带领孩子阅读“课后我知道”中的内容,并让学生介绍自己课外收集到的“张衡”的资料,这也是一种“非连续性文本”的渗透学习。在《画家和牧童》的教学中同样可以借鉴这样的方法,补充有关戴嵩的资料。

 也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增补。比如写景类文章,像在学习《长城》《颐和园》等文章时,可以增补相应的导览图,和文章介绍的写作顺序相配合,一方面让学生借助导览图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一方面也可以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和应用性。

再如说明性文章,在学习《鲸》、《太阳》、《月球之谜》这类文章时,可以配以图表、数据,让学生在鲜明的数据和形象的图表中感受事物的特点。

(四)整合课程,多元培养

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并不陌生,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他们其实早已接触。比如,数学和科学学科的文本大都是以图、文字、表格等相结合的形式的,我们也可以对这些文本加以改编,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比如三下的科学教材里有种植凤仙花和养蚕的内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种植凤仙花和养殖春蚕的过程,通过画画、拍摄照片和表格等方法记录下来,并引导学生来写写观察作文,甚至可以创编一个“非连续性文本”。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种养殖过程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信息的提取能力。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媒体时代,信息大量以碎片状呈现,如何有效地整合并利用这些信息,无疑将成为网络时代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非连续性文本”的引入让语文教材呈现时代的气息,也向我们提出了教学实践的新命题。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多元的阅读体验,更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好实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