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对纳兰容若研究的思考

 昵称16230692 2014-03-11
关于对纳兰容若研究的思考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我开始想这一定是宋词而不 会是清词,我更加不会想到这是满族贵胄的手笔,康熙大力崇文,然而满族八旗仍然是无 所事事者众,诗词写得好的已经难得,用这样哀伤的调子几乎不可想象。我可以了解曹雪芹 的葬花吟出自于什么样的心态,我却想象不出一个一生锦衣玉食的浊世佳公子因何会有如 此深沉的哀思。如果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他也未免牵强得逼真了些。我曾经惊叹过曹雪芩的 想象力,葬花的凄凉和艳丽使人绝倒,直到我看到纳兰词中的“寒更雨歇,葬花天气”的 词句。我逐字逐句地读他的词,忽而满纸凄凉意,如看断肠集注,忽而金弋铁马,大漠黄沙, 如观塞外诗,忽而香艳婉约如同柳永在世,忽而豪放不羁直追苏诗辛词。我对诗词的记忆一 向不佳,这次却是例外,我四处去搜集他的生平轶事,然后我就无可救药地迷恋上了他。 他可悲但他完美。他不但是清朝第一个大词人,而且是武将,是御前一品带刀侍卫,在 重武的满清八旗之风盛行之时,有侍驾之能可知他武功的出众。非但如此,他还是古来难得 的情种,是造化喜之、造化悲之的代表之作。他出身贵族,父亲权倾朝野,家中宾客如云; 他气质高贵,清俊不凡,才思独特誉满京华;他年少得志,身得皇恩,众星捧月如日中天; 他高朋满座,以诗会友,肝胆相照危难相扶;他南骑北讨,远赴边塞,西风大旗战鼓连营; 他得娶娇妻,琴瑟合欢,人生得意闺阁缱绻。然而他的妻子命祚不长,如花年月猝然而逝, 他也于三十岁而终。这样的人上天也许只多造了一个,他就是“德也狂生耳”的纳兰性德, 字容若,大学士明珠之长子,康熙皇帝的御前近臣,我酷爱词章的笔者。 就一般的功名而言,纳兰容若一生并没有立下什么不世功勋,他生于康熙盛世,又是 钟鸣鼎食之家,他那权倾朝野的父亲也许正是他建功立业的障碍,只得了一个御前行走的 荣耀职称,虽然数次随驾征驰却没有机会施展他一身武艺,虽然才名广播却未曾献策于朝 堂之上,倘若天以假年或许会有所作为,可惜他只活了三十岁。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居然是 他用以遣怀的词作,这或许是他的悲哀却是后人的幸事,宋之后无好词直至出了纳兰性德。 我也惋惜他未能建大业以至世人多不知其人,与妇孺皆知的周郎不可同日而语,然而他已 有了这份姿质,这便够了。何况当年市坊皆唱《金缕曲》之时,声名之显赫也曾脍炙人口。“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弟。有酒唯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竟逢 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 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 在,后身缘,恐结在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久无好词的干渴使这首新词瞬间传遍京城, 自宋以来,词早已被拘死在词牌与韵律规矩中,了无新意,这首词却是信笔拈来,一首词 中数个“君”字,又两个“身”字,全然不顾什么规矩,却叫人念了痛快淋漓,才华横溢, 侠气纵横,一时间,无人不晓狂生性德。 他的家族炙手可热,趋炎附势者众,他冷笑置之,却对满腹才学的汉人学礼下有加。他 对诸葛亮愚忠的置疑几乎是那个时代的背后,“劳苦西南事可哀,也知刘禅本庸才;永安 遗命分明在,谁禁先生自取来。”也许是他满族贵族的身份使他没有了那份顾忌,但也不能 不说他与他钻营圆滑的父亲是非常不同的。他活出了那个时代难得的真性情,他所说的“白 衣风流,欲傲君王紫”、“决计疏狂休悔”、“天下事、公等在”的狂语几乎可以直追两晋, “是真名士自风流”,这在最后一个以忠孝为支柱的王朝,规矩漫天的官场是不可想象的。 他的魅力扬扬洒洒,越过了紫陌朱门,结交的无不是寒素之士。为将素不相识的朋友之友救 出塞北苦寒流放之地,他出手千金,四方奔走,将这不可能为之事变为事实,公子侠肠也 是出身富贵之家罕见的。但这高尚的人格却不是我心仪的重点,否则也许孟尝君更合适一些。 孟尝君、平原君之流的礼贤下士是眷养门客,而纳兰容若却是平等交友,这是高下立判的, 凡是沾了利益便会使一件事变得不纯粹了,他的身份使他对落难友人无所求,只为脾性相 1 近便肝胆相照,这才难得。狂傲狷介只是他的外衣,绕指柔肠和钟情似海的内心才使他让我 心仪。他的妻子卢氏是门当户对的大家闺秀,由朋友所做的慰词所说“纵使倾城难再寻”的 话当是绝色佳人,他自己又有“赌书消得泼茶香”之语,应该是知书识文的才女。即使在功 业上无作为,他仍然满足于闺中之乐,甚至做了很多艳词以悦妻子,一旦随驾出征就是无 尽的两下里思念,见了远山便想“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这段auldlangsyne 只持续了四年, 红颜薄命,就在“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他的精气也随着妻子的猝然离世而去了。他的悼 亡诗是古往今来做的最好的,而他的精血也慢慢地耗尽在对亡妻的思忆之中,郁郁而终。他 丰神隽朗,风雅无俦,即使“但得玉人常照眼”也是平常事,续弦之后夫妻也算和谐,但 “赢得更深哭一场”却是常事。自此之后,街头酒肆中狂饮的公子闭门在疏窗之内,顾盼神 飞的气魄被黯然销魂而代替,绝代的才华从此只用来做一件事,就是极尽哀思的悼亡词。 这让我经常思量他的亡妻是何等样人,让他至死难忘,盼结再生。 临终之前,他已抱病数 月,还与好友一并赏花做诗,三日后便溘然长逝。说起病症却无名言之,只是体热而汗不出, 康熙将御医统统送去却针药罔治。此时离妻子病逝已有十一年了,他也刚刚做了“零落鸳鸯, 十一年前梦一场”的哀词,也许这病是恰逢其时,他已厌倦了“年来苦乐,与谁相倚”的 日子,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他这一放弃,家庭的希望,主子的重望,朋友的热望全部落空, 然而却使人生唯美。 悼亡词做的好的古来有之,而我首推纳兰。苏轼所作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 难忘,”固然也是情文并重,然而苏轼其人却三妻四妾,风流快活,偶然忆起亡妻,情伤 片刻,却与他的生活毫不相干。贺铸的“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自然也让人 同情,只是那时他自己也已经老了,何况后来的那句“谁复挑灯夜补衣”实在让人倒胃口。 而纳兰无时不在的伤情使他写出至真至深的悼词“半生浮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 “欲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你可以体会那分分秒秒地思念和丝丝缕缕 的伤痕,因为言符其实所以情真义切,他自幼习武的健壮体魄也经不起这样的消磨。妻子的 早逝成就了他天下第一的哀词,哀词既成,心血已尽,精彩至极,再无可续,他在这时离 开,使我哀之而更爱之。 他的死也恰逢其时,其后不久,家族一蹶不振,家散人亡,似乎上天不忍心让他遭遇 这样的惨剧而先一步接了他去,在人们无不扼腕叹息英才早逝后又不能不为他庆幸,就象 是谁也难以想象林黛玉会直面贾府的抄家而宁愿她先于此而魂归离恨天。我不可想象一个年 迈苍苍,身边儿孙成群的纳兰容若还在做着哀悼的梦,我更不能想象明珠一家被囚时也包 括这个风流倜傥的才子,肩披锁枷,蓬头垢面,被一群市侩小吏审问。他在繁华中生,在富 贵中去,然而一生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寂寞的。纳兰之死与明珠之败在当日都是惊天的大事, 街闻巷议,无不感慨,时至今日,已没有人再去议论明珠的成败,却还有人在读纳兰词。 — —题记 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 年1 月19 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 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而其家族 ——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 妃,生皇子皇太极。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因而可以说,纳兰性德一 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然 而,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 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 2 17 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 祭酒 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 徐乾学 。纳 兰性德18 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 岁 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尔后 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 师。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 1792 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他又 把搜读经史过程 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 杂识》, 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表现出他相当 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纳兰性德22 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 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身 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 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 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但作为诗 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利禄。虽“身在高门广厦, 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 出,著称于世。24 岁时,他把自己的词 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 《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 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 等 高度评价, 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在交友上,纳兰性德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所交“ 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悦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纳兰性 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一 样,当时许多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得其住所渌水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客 观上也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究其原因,纳兰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汉族知识分子 学到他所倾慕的汉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的远 大理想和高尚人格,这就显然使得他的举动背离了社会主流,从而成为后世的一个研究焦 点。 1674 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 卢兴祖 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 “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 创作。但是仅三年,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 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 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纳兰性德后又续娶关氏,并有侧室颜氏。 值得一提的是, 纳兰性德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纳江南才女沈宛。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 著有《选梦词》。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减夫婿”。可惜她在与纳兰性德相处一年之后,纳 兰 性德就去世了,这段短暂的爱情又以悲剧告终。纳兰性德作为一代风流才子,他的爱情生活 因而被后人津津乐道,也有捕风捉影的各种市井流言,最为盛传的是表妹入宫一事,但终 不可考。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 的潇洒, 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 成一种常人难以体 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 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 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 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 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 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 状态,他却流连向往。他于康熙二十四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 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在当时词 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 ”。然而与之区别的,纳兰性德是入关不久的满族显贵,能够对汉族文化掌握并运用得如此 精深,是不得不令人大为称奇的。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 首(一说342 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 3 杂感等方面。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 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真的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倍受当时及后世好评。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 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性德词作先后结集为 《侧帽》、《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纵观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 主。 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 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纳兰容若,名性德,容若是他的字。纳兰容若这名字风光旖旎,教人惊艳:胸纳幽兰, 神容略若。一吟此名,浊世才子翩翩风貌,历历眼前。纳兰容若诞于清顺治十一年,正黄旗 人,其祖于清初从龙入关,战功彪炳,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之臣。容若天资 颖慧,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十七为诸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 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三十一岁时因寒疾而殁。 纳兰容若著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但大的的成就是在词上。他的词清新婉丽,独具 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在他身后,纳 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清家词话和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王国维赞曰 “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而纳兰容若的词,或写 爱情或写友情,根本没有哪一首批评上层建筑,也没有哪一首关心劳苦大众,就连他那些 描写边塞风光的词,也因笼罩着思乡怀人之愁郁,套不上“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套子。 在300 多首词中, 纳兰性德直接使用“泪”的次数多达56 次之多。据此可以把纳兰词中 “泪”意象作如下分类: 怀妻之泪、怀友之泪、思乡之泪、哀己之泪四种, 以下分别论述: 纳兰性德17 岁时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 两人情感甚笃, 婚后三年卢氏不幸亡 故。对妻子的思念和哀悼成为纳兰词中“泪”的主要源头。纳兰的“怀妻”可以有两层意思: 一是妻子去世前纳兰在外对妻子的思念; 另一类是对爱妻去世后的哀悼和怀念之情。 1.思妻之泪。纳兰性德由于在康熙面前担任侍卫, 长期跟随皇帝出门在外, 可以说是和妻 子别多聚少, 这使得纳兰心中痛苦不堪, 在他的词中明显地流露出对妻子无尽的思念之情。“ 如《菩萨蛮?6?1窗前桃蕊娇如倦》: 窗前桃蕊娇如倦, 东风泪洗胭脂面。人在小红楼, 离情唱《石州》。 夜来双燕宿, 灯背屏腰绿。香尽雨阑珊, 薄衾寒不寒。”这一篇从闺阁中女子的角度描写, 写一 丽人在乍暖还寒的春天里孤寂无聊的情态。上片前两句亦人亦景含双关之意。这里描写的是 窗前乍开的桃花, 而又以拟人手法处之, 遂令人感悟到这既是说花, 又暗喻人。夜雨粘挂在红 红的桃花上, 犹如少女绯红脸庞上流淌的相思之泪。后两句诗对前景前情的进一步烘托和发 挥, 使其离情别怨更深更浓, 更令人荡气回肠。下片写夜晚之孤独, 前两句以双燕陪衬, 暗示了 人不如燕, 燕子尚可双飞双宿而人却是如此孤寂, 忧戚的离别情更加凸现。这里“少女”的形 象, 即是指自己也是指想象中的妻子, 通过少女的孤独传达了自己对在家妻子的思念, 同时也 抒发了悠长的别恨情怀。本词凄婉深细, 幽怨悱恻, 为纳兰词感伤词风的一代表之作。 纳兰性德与卢氏伉俪情笃, 而卢氏却在婚后不久便因难产而死, 本来相聚的时间就不多, 卢氏的死更使得夫妻二人是阴阳隔离, 永无相见之日, 留给纳兰性德的只有对爱妻无尽的怀 念。纳兰写了很多悼亡词, 来表达自己对爱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其深情的一面, 我们可想而知: “电急流光, 天生薄命, 有泪如潮。勉为欢谑, 到底总无聊。欲谱频年离恨, 言已尽、恨未曾消、凭 谁把、一天愁绪, 按出琼箫。往事水迢迢。窗前月, 几番空照魂销。旧欢新梦, 雁齿小红桥。最是 烧灯时候, 宜春髻、酒暖蒲萄。凄凉煞、五枝青玉, 风雨飘飘。”这首《东风齐著力》可以说是作 者用血泪滴洒而成, 其伤感之苦, 灼人心脾。上片开端三句笼罩全篇, 点明凄绝伤感的悲悼之 旨, 接下去“勉为”二句转说无论怎样自作宽解也“总无聊”, 又接以“欲谱”二句再转说 离恨积久已无法消解。结尾三句化情思为景物, 说凄切的箫声传出了那“一天愁绪”, 更使人 伤感了。过片承上片意脉而又开启下片追忆之情景。“旧欢”以下四句是追忆, 而所追忆的都 4 是梦里往日欢会的景象, 这更加表达出情伤彻骨, 同时也为结尾三句作了铺垫。 纳兰性德不仅对爱人情深, 而且也是极重友情的, 他的座师徐乾学之弟徐元文在《挽诗》 中赞美道:“子之亲师, 服善不倦。子之求友, 照古有烂。寒暑则移, 金石无变。非俗是循, 翳糸 义 士恋。”这绝非虚美, 性德为友确是:“在贵不骄, 处富能贫。”纳兰性德一生中结交了很多的 朋友, 感情也比较深厚, 而他与顾贞观( 号梁汾) 的友情为最深, 以至有“后身缘, 恐结他生里 ”的愿望。我们说纳兰“深情”, 而对待朋友是“一往而情深”。如《金缕曲?6?1泪尽无端泪》表 现了他对朋友的深情和怀念之意。“酒尽无端泪, 莫因他, 琼楼寂寞, 误来人世。信道痴儿多厚 福, 谁遣偏生明慧。莫更著, 浮名相累。仕宦何妨如断梗, 只那将、声影供群吠。无欲问, 且休矣。 情深我自判憔悴。转丁宁、香怜易苠热 , 玉怜轻碎。羡杀软红尘里客, 一味醉生梦死。歌与哭、 任猜何意。绝塞生还吴季子, 算眼前、此外皆闲事。知我者, 梁汾耳。”这首词作于清康熙十五 年冬, 即性德与贞观相识之后。此词托比寄兴, 直抒性灵, 直吐胸臆。上片说贞观不要为汉槎之 事而积愤难平。汉槎之遭遇虽可哀, 造成这种遭遇的现实更是可叹。小片转为对贞观的叮嘱, 望其达观自爱, 且表现出自己抑郁的心情。这里既有对知己的怀念和牵挂, 又有对现实的不满 情结。纳兰词的另一首《金缕曲?6?1木落吴江矣》也是表达了对梁汾的怀念之情:“木落吴江矣, 正 萧条、西风南雁,碧云千里。落魄江湖还载酒,一种悲凉滋味。重回首、莫弹酸泪。不是天公教弃 置,是南华、误却方城尉。飘泊处,谁相慰。别来我亦伤孤寄。更那堪、冰霜摧折,壮怀都废。天远 难穷劳望眼, 欲上高楼还已。君莫恨、埋愁无地。秋雨秋花关塞冷,且殷勤、好作加餐计。人岂得, 长无谓。”这首词大概作于康熙二十一年, 作者身在塞上。全词笼罩着萧飒的氛围。这词既有 对梁汾的深情慰藉, 又有相思想念的诚挚友情的抒发, 也有“壮怀都废”的牢骚。 纳兰性德由于随从康熙长时间外出巡视, 在其词中每每流露出思乡之情。下面这首《临江 仙?6?1六曲阑干三夜雨》就是作者思乡眼泪的集中所在:“六曲阑干三夜雨, 倩谁护取娇慵。可怜 寂寞粉墙东。已分裙衩绿, 犹裹泪绡红。曾记鬓边斜落下, 半床凉月惺忪。旧欢如在梦魂中。自 然肠欲断, 何必更秋风。”作者身在塞上却心系故园, 眷念闺中人, 当他得到家书道秋海棠花 已开时, 便由此花名“ 断肠”而触动离愁别绪, 遂借花抒情, 表达出乡关客愁, 相思难耐, 柔 肠寸断的心情。上片化虚为实, 从想象中落笔, 写家中“粉墙东”那“娇慵”“寂寞”的秋海 棠,经“三夜雨”后, 娇艳地开放。下片转入追忆往昔, 描绘了令人怀恋的往日美好时光和此 时“肠欲断”的人凄苦之情。 四、怀古之泪。纳兰性德怀古词作颇有伤感意味, 抚今追古, 不免撩起他万种思绪, 敏感的纳兰 有着“人生不满百, 常怀千岁忧”的思想, 这种思想基调体现在他的一些怀古之作中, 抒兴亡 之感, 流思古之泪。下面这首《虞美人?6?1峰高独石当头起》是他在拜谒明十三陵时写的, 颇有悲 壮之美。“峰高独石当头起。影落双溪水。马嘶人语各西东。行到断崖无路小桥通。朔鸿过尽归 期杳。人向征鞍老。又将丝泪湿斜阳。回首十三陵树暮云黄。”这首词是词人护驾祭十三陵时 所作, 上片写景, 描绘了行途中所见之景, 仰望是高山, 俯视是溪水, 断崖无路唯有小桥通行, 人则各东西。下片侧重写途中的思归而不能得苦情, 同时抒发了历史兴亡之感。而另一首《清 平乐?6?1泠泠彻夜》同样抒发了这种历史兴亡之感。“泠泠彻夜, 谁是知音者, 如梦前朝何处也, 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 人随雁落西风, 唤取红巾翠袖, 莫教泪洒英雄。”这首词是题在 弹琴峡壁上的。“弹琴峡”有人认为在北京昌平与八达岭之间, 其山崖洞中有小阁, 阁上刻有 “弹琴峡”三字;也有人认为在昌平居庸关内, 说法不一。此篇抒发了关塞行役中的边愁及作 者的兴亡之感。 以上从四个方面, 归纳了纳兰词中“泪”意象的种类, 那么“泪”的意象何以在纳兰词 中出现这么高的频率呢,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1.纳兰性德个人独特的感伤气质, 影响了他的意象选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 他:“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由初入中原, 未染汉人风气, 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 一人而已。”这点出了纳兰词的一个重要特点“自然”。纳兰虽生在王侯之家, 但 5 天性率直, 重情义, 是一位性情公子, 无论对友情、爱情还是亲情, 他都是很珍惜的。多情是幸 运, 但同时也造就了他那纯洁而又敏感的心灵, 因此时常陷入痛苦之中, 而“泪”意象的选取, 也恰好传达了他难言的痛苦。因此独特而又敏感的诗人气质是其词中“泪”意象形成的首 要原因。 2.纳兰性德的个人遭遇影响了其词“泪”意象的选取。纳兰本人身怀大志, 终生想担任 侍卫之职而不能施展其抱负。这是一方面的人生不幸, 而他爱妻的早逝, 更加重了他的精神痛 苦。事业和爱情的两大不幸, 都让纳兰性德遇到了, 不平则鸣, 纳兰性德也逃脱不了这种文人 心里的规范, 怎能不道愁写泪呢? 3.纳兰性德伤感的审美观是其意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一个人的经历和遭遇是其词风形 成的重要原因, 但我们认为不是其词风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面对同样人生遭遇, 不同的人有不 同的写法, 而一个人的审美观是左右其词风格的决定性因素, 原因在于对作者材料的选取有 统率作用。纳兰性德本人在一首《填词》中写的很明白: :“诗亡词乃盛, 比兴此焉托。往往欢 娱工, 不如忧患作。冬郎一生极憔悴, 判与三闾共醉醒。美人香草可怜春, 凤蜡红巾无限泪。芒 鞋心事杜陵知, 只今唯赏杜陵诗。 古人且失风人旨, 何怪俗眼轻填词。词源远过诗律近, 拟古 乐府特加润。不见句读参差三百篇, 已自换头兼转韵”。其中,“往往欢娱工, 不如忧患作”写 的正是纳兰本人以悲为美的词学审美观点。中国历来有“悲秋”的传统, 在文学中“文章憎 命达”的现象经常发生。纳兰本人看到了“悲”的特质在审美中的巨大的吸引力, 因而提倡 写“忧患之作”, 他所欣赏的杜诗也具有“沉郁苍凉”的特点, 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纳兰本人 写悲的意识是非常明确的, 那么他在用审美眼光关照自己的人生经历时, 这些痛苦的恋爱、事 业的不幸, 自然成了最擅长表达的题材了。而“泪”字是表达内心痛苦最好的字眼了。从他的 “以悲为美”的审美观来看,“泪”意象的出现无疑是必然的, 因为泪中凝结了词人最深厚的 感情和最大的痛苦容量, 成为“我是人间惆怅空”的最痛苦的表白。 4.传统的婉约词风影响了“泪”意象的选择。婉约词为词之正宗, 北宋以来, 在豪放词与 婉约词的竞相发展中, 总体上是婉约词占了上风。婉约词的细腻缠绵, 对男女情爱的表达, 百 感交集的情感等对纳兰词产生深刻的影响。晏几道被称为“古之伤心人”, 其小词写得非常 凄美, 读来让人荡气回肠; 而李清照抒写离愁别恨的词更是达到艺术上的极致。纳兰性德对婉 约词的体悟和创作充分说明了其受婉约词风影响的特点。 总而言之, 纳兰性德词中“泪”的意象的形成成为其感伤风格的主要构成部分, 流“泪 ”之词融进了词人无尽的感伤, 成为词人心灵的写照。“清代第一词人”的创作为词史上增 添了浓重的一笔, 也为后代留下了极具特色的优秀词作。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有不少是因扈驾游历北京西山一带风景名胜时写作的。这些地方至 今几乎都有迹可寻,有史可稽。这些因名胜古迹生发的感慨和情致出之有处。通过对所写地 方进行体察,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认识纳兰性德此类诗词创作的起因和他丰富的 文史知识,以及对客观事物形象准确的感受。纳兰纳兰性德曾随康熙幸游“八大处”宝珠洞。 他扈从玄烨凭高远望,写下《望海潮·宝珠洞》“漠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白日空 山,夜深清呗,算来别是凄凉。往事最堪伤,想铜骆巷陌,金谷风光。几处离宫,至今童子 牧牛羊。荒沙一片茫茫,有桑干一线,雪冷雕翔。一道炊烟,三分梦雨,忍看林表斜阳。归雁 两三行,见乱云低水,铁骑荒冈。僧饭黄昏,松门凉月拂衣裳。”站在平坡山巅宝珠洞眺远 亭上,宜南向、东向眺望。南望,永定河一线漂渺如带似纱由它千万年泛滥冲刷形成的西山 洪积扇,不但形成北京平原,在北京古地理上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至今在其两岸 仍可见大片荒沙,累累土岗。山下不远是八宝山、老山、田村山、石景山,两千年前的汉墓早 以少为人知,山脚下元代翠微公主的陵墓湮没无寻,明代贵戚葬地已被清朝王公坟茔逐渐 取代。东南望,辽金残毁的城垣尤在,元大都址上的明清北京城紫气东来。辽宋于会城门北、 紫竹院一带进行了“高梁河会战”辽军铁骑的驰援,使宋军大崩溃。金兵攻陷辽幽州城,在 6 其上建中都城。元人将金中都付之一炬后,东移城廓建大都城。历史变迁,王朝更迭,都邑 兴废,引发了纳兰性德的无限感慨。纳兰性德从驾到西山黑龙潭,写下《忆秦娥·龙潭口》“ 山重叠,悬崖一线天疑裂。天疑裂、断碑题字,古苔横啮。风声雷动鸣金铁,阴森潭底蛟龙窟。 蛟龙窟,兴亡满眼,旧时明月。”黑龙潭位于画眉山北,在山嘴处东北石崖下。这里石色青 黑,树木萧森,荫浓苔滑。泉水从深潭底冒出,水势较旺。这周围山林于背阴处更高大繁茂, 因为谷中土厚,阴处寒水,不似向阳坡上风大干燥。而潭口处黛色石崖下会让人有山岩开裂、 潭深难测之感。这股泉水属于石灰岩地区溶洞、裂隙中的暗河涌出,水量较大。这段石灰岩地 层,与三里外石灰山后的大溶洞(现已无存)的地层一致,并与那个曾有水流、被称之海眼 的溶洞有直接关联。这里的山体岩石不但与南边一脉相连的红色火山砂岩的“火山头”地层 结构不同,一红一黑,而且这股泉水与香山双清、樱桃沟、簸箕水,坟后香水院等山泉不一 样,不是由山体地层涵水下渗,至山脚处形成泉水露头,而是属于喀斯特地貌暗河伏流的 涌出。因此,这个“龙”不小,传说是东海龙王的七子于此潜居。清代这里一度成为皇家的 敕建黑龙王庙。所以说,《帝京景物略》中记述的涌水情形是正确的。纳兰性德的直观感受也 是准确的。且不说《清词史》中评论该词“感慨倍多,遥思腾越”。就此也能从现代科学的角 度验证纳兰性德重视真实感受,仔细观看事物是颇为精到准确的。纳兰另外纳兰性德在大觉 寺的吟唱,也使凡去过该寺的人,倍感贴切。大觉寺始创辽代。纳兰性德时见到的大觉寺是 明代的规制。它是北京“八大寺院”之一,至今大雄宝殿,三世佛殿还保留着明代的木结构。 大觉寺院落宽阔,殿堂高大,花木繁多,以玉兰、银杏最为著名。(解放后这里一直是林学 院的实习林场)大殿中保留着精美壁画、悬塑。至今主佛像、“二十诸天”、“十二缘觉”的 塑像保留完好。所以纳兰性德的《浣溪沙、大觉寺》“燕垒空梁画壁寒,诸天花雨散幽关”。篆 香清梵有无间。蛱蝶乍从帘影度,樱桃半是鸟衔残,此时相对一言。”其中空梁、画壁、诸天、 蛱蝶、燕雀等不是作者凭空臆造的。而且从中还能让人想见侍卫在高大殿堂的台阶下巡行, 在僻静的行官跨院当值的处身角度。这种人与景物的位置感和梵天幽静之感,是于今天都能 在实地感受到的。纳兰纳兰性德在奉值宿卫龙泉寺时作的《五律·宿龙泉山寺》以区区数行, 把个不大的寺院和环境,甚至作者所在的位置都勾画出来。龙泉寺后的山峰为花岗岩,陡峭 如削,其势如列。因此诗中有“列岫”一词。因为地形的限制,寺中殿宇,院落不深,而是 一字横向排开。从属群房由西向东排列。如果纳兰性德晚间下岗后,联想与明万历皇帝有关 的佛事,并遥望明陵的地方在寺内,大约就是群房最东端。这里是最后一个小院落,屋宇不 太大,従现在的警卫控制观点看,也是设岗立哨的地方。小院东、南两面女墙齐腰,能凭栏 就高远望。所能望出之处为东南、兼有东北。十三陵则在视野的最偏北向。女墙的高坎下有一 条从山下而来的石板古道,是去妙峰山进香的古道之一。站在此高处,沿古道向东北延伸, 诗人的思路由此飞向天寿山,跨越了世纪。纳兰纳兰性德写海淀、玉泉山一带的水域风光时, 往往把它与江南并比。确也如此,这一带水源充沛,河湖相连,菱荷舟帆、平堤沙岸,或“ 十里湖光载酒游”,或平堤走马披春风。总之在写到这类风光时,一般都是比较清新抒情的, 不似前般怀古之作,比较凝重深沉。这里一方面反映他的性格与水域情结相吻合。另一方面, 当时文化发达的江南对词人的影响,使凡与此文化生发环境相一致的情调就就容易在作者 的心绪上形成一种内在暗合,调动起他的舒和明朗的创作情绪。纳兰纳兰性德的这类诗词, 受着他阅历的风光名胜的影响,有感而发,由此及彼,由有限到无限。这是他的一种生活之 源,这种生活对他的创作具有提示、陶冶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生活对他创作 的赐予。在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水亭”。 无论目前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玉泉 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 的园囿。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 是有德的。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 7 与其哲学的内涵。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 描述很多。以荷花来比兴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 们崇尚的境界。它起始于佛教的有关教义,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把梅、竹、兰、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其具 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曹雪芹的石,都成了寄托文人心态、 情感的文化图腾。而纳兰性德却认定了荷花。他的号为楞伽山人,有禅缘者,看重荷花,更 在情理之中。纳兰性德所居,所乐之处均有水存在,水中的荷花更陶冶诗人的性情。瓮山泊 畔有芙蓉十里,玉泉山下有芙蓉殿,渌水亭边碧水菱荷,皂甲屯明珠花园西花园遗址仍残 留水沼,出土莲花纹汉白玉栏板……这无不说明它与纳兰性德的生活、创作有着密切的关联, 它与词人的精神始终同在。 中国历代文人追求对物质性理的认识,并把它与人生观、世界观等哲学概念联系起来, 指导生活、事业、并把它艺术化。在哲学的理性与艺术的热情的交汇点上有所生发。纳兰性德 也不例外,他以诗词的形式,以杰出的艺术互为观照着他的哲学理念。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 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浆向蓝桥易乞,药 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 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 沾衣况是新寒雨。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后记 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