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园地 《中国水墨画发展探究》

 yang03468@163.com 2014-03-12

《中国水墨画发展探究》

司马江南

司马江南论水墨画

《清风图》司马江南作


  水墨画顾名思义是以水与墨的关系绘画的一个己有悠久历史的一个画种,起源于中国至今约几千年历史 (绘画史),在绘画的进展随着人们的文明发展续步完善绘画的用具材料等己至型成今天的水墨画亦包括彩墨画。
    水墨画种在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有许多国家都流行,由于起源于中国暨在中国推向发展自然地成为今天誉称的“中国画”的画种。在日本、韩国等他亦由于有其不同的绘画技发的发展万向,很自然地亦被称作日本画、韩国画等。
    水墨画、彩墨画、的主要材料当然是以水与墨和颜料、宣纸、毛笔等。墨分为油烟、松烟、涂烟等、颜料为矿物颜料、植物颜料、虫类颜料等。纸、包括、生宣、熟宣、金笺、丝绢等。还有各种规格的
毛笔。
    墨分五彩,浓、淡、干、湿、焦。这都是水与墨的关系而成,艺术家用墨加以水分、似达到其所要求的浓、淡、称之为“墨色”。一但用毛笔写在宣纸上,这种手法那就是“表现”而这种“表现”,就成了艺术家所要表达的东西,表现出不同思想内容的最要紧是美的东西这个版面就是绘画“美术”,也就是“中国画”。
    中国水墨画己经历代艺术家的造艺探究,总结而成了很有代表的绘画技法,他们表现一石、一树、行云流水按照不同的物质、气候、光暗等,成为今天所说的传统的中国画技法,正因为有了古人的技法,为后学者少走弯路,至少不至于从零学起或无从下手。师古人之“画技“、学古人之“画理”。造艺要有个性,不能固守于传统,要求发展。先师是一代代的发展,创造出多姿多彩的艺术,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古代是这样、近代是这样、现代亦应是这样、将来更应是这样。
    无论山水、花鸟、人物、等科目之水墨丹青,无论工笔、小写意、大写意、艺术家都是以“线、点、面、”具中国书法特点儿万面的表现手法,也就是以“线、的、面、”组织构成的画面。或重峰叠翠、或雨后浮云、或春和景明、或鸟语花香……有复杂繁多,有潦潦几笔、笔墨一但落纸,一幅画图就出现在眼前,给人带来一展美的享受。
    话却又说回来,绘制一幅能给人美的享受的水墨画,也的确要关系于艺术家的功力与内涵的造就。师古人时“三更灯火五更鸡”、师造化时“搜尽奇峰打草图”、舒发感情时“泼将水墨见精神”,冰冻三
尺、非一日之寒,从荆浩、关仝、马远、夏洼、到石涛、石溪、到黄宾虹、张大千等,石涛以简洁明快表现出高度内涵更富诗意的景物,黄宾虹则以浑厚华滋朴素地表现富于想象深度的境界。张大千的泼彩山水、则无限洒脱、气象万千。先师有着丰富的高造诣,为后学者铺了一条中国水墨画走向发展路。
    创新就是将水墨画推向发展,发展也就是在中国画传统基础上有新的面目而且能是更美的,前所未有的,更付代表个性的。回顾先师都是这样推动中国绘画史的,一代一代数不胜数。就近现代来说,大师辈出,他们都是墨画革新的先师,例如、石涛、石溪、扬州八怪、八大等文人画的革新、齐白石、黄宾虹、来源于生活的革新、徐悲鸿、刘海粟、及收西洋的革新、傅抱石、钱松岩、暨保留传统,结合生活,而又大胆打破传统的革新
    关于中国水墨画革新的观点各异,有人认为既然革新就应彻底打破传统无需保留任何传统技法,无任何技法局限,只要是用水墨或加颜料用极自我的手法绘画。使用的颜料、纸、的材质也有不使用或不完全使用原有的图画颜料如水粉、炳烯等,纸质不一定都用宣纸、丝绢,也有用图画纸、水彩纸或其他材质。真所谓“百花齐放”。说到这是否有必要分“中国水墨画”(中国画)与“水墨画”成两种画种或两种为近似画种呢?真值的讨论。现在有许多后学者绘中国画,有的用素描的手法用笔写出富素描效果的画幅,有的用木刻的手法用较机械的黑白对比“刻”出画幅,有的用水彩画的技法加以中国画材料等,其实其他画种都是艺术,就无需一定硬说是“中国画”吧。可见有许多人在这些画题款时,连名也写得不象样,不说是书法功底、就使用毛笔书写中国字也没本事,更说不上诗、书、画、印了。这些画并非革新而是变异,这些画哪能代表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画”,怪胎终归流产。可悲!
    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写其他画种,而且完全没有中国画所具有的品味绘画特色,这些画未能代表“中国画”。“中国水墨画”不仅是绘画的工具、颜料、材料等、而运用一些其它颜料或纸质亦无不可,反而用较为传统特技特色,就可代表“中国画”。而最重要的是中国水墨画的内涵,其它画种所做不到的内涵,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内涵。有中国画味为诗情画意者;不似而似、似而不似者;画外有画者;……。
  欣想一幅中国画佳作,诗、书、画、印皆备,四全传者及各方面艺高者完美也“画”、固然是主要,因为欣赏美术作品的第一感观就是画面,而这幅画面是否给人们带来美的感觉,美的亨受。接着这幅作品所要表现的景物内容,画中的语言诗意,完整的一幅中国画,艺术作者正常情况下必定在作品上签款或长款者或穷款者皆有主要是看画面的需要。题诗赋句联者年份日期节令者、特殊意义者、然后加上作者姓名或笔名、斋号等,书写时必需非常注意书法手法,因为题款的位置、长短、字体的大小直接影响这幅作品的整体。佳者能为画幅增加更完整的美感;劣者、破坏画面,最后盖上具申国特色的“金石“篆刻加以点掇,这帧“中国画”作品就完美了。
    绘画有不同的绘画手法及绘画动机,其一、非常小心、慢慢端摩,注意着用笔用墨、一点、一滴、一笔、一划,生怕在画面上出现败笔,而这样则思目无全局,因小失大,画面零散,不俱整体。其二、绘画
技巧较娴熟,注意表现画面每局部的技巧,追求局部笔墨完美,此举最易出现多中心,画面多中心亦则无中心矣。其三、技巧娴熟,如成人走路、无需研究怎样走才稳。用“意”、用“情”、写画,心意构想,感情抒发,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大胆落笔,小心收拾,决不拘泥于笔墨小节,“泼将水墨见精神”画面顾全大局,使画面表现出整体美感。
    中国水墨画的革新发展暨不能脱离传统的中国文化艺术味,亦不能现传统八股之风,停滞不前。就传统文人画风,经革新成新文人画,而新文人画有新面目亦有文人气的内涵。历代的佳作都有着其时代背景的外因关系,也就是不同时代的代表。艺术革新固不能强求,并非是三天、两夜或三年两载的功夫,是艺术家兢兢业业的探究,无限期地、甚至以毕生精力的结晶。有些画家甚至一些刚出校门的毕业生,想一步登天,搞一阵子“新画风”,“新人画”等,结果是经不起社会批评,自兴而又自灭。绘画艺术,不谨是画面的品相,其所谓内涵的东西,是出手于艺术家的造艺心得,对画史的研究、对画理论的研究、对水墨画技法的研究、对色彩学的研究等等、师古人不可少、师造化不可少。那些想以三、五年学历的功力就想出众成家,绝对是妄想。要么大师的“三更灯火五更鸡”论说真是愚笨行为吗?大师九十高龄上黄山是徒劳吗?要知道就是这大师们用了一辈子的心血把 “中国水墨画”推向发展。
    “泼将水墨见精神”先师的这句名言将水墨画推向了又一新的里程,“泼墨”和“泼彩”写意史给中国水墨画带来了新的面目。水墨淋漓、如歌如泣;洒脱的笔墨,无拘无束,不受传统八股的束缚,但带典型中国绘画的含蓄,超现实而又现实的境界活动的笔墨,写照出活动的画面,富生命力的表现,使人带来无限的联想。
     “泼彩”写意水墨画,是高境界的写意表现,所谓“写意”,也就是以感情“意”,“写”出来的。许多后学者,只看大师的画面,片面地、盲目地、学其“表面功夫”。其种高境界的作品,是非常有深
度的功夫,根本不存在“表面功夫”。后学者无深度的功力,高深的艺术造旨,根本是无从入手的。有些人看了几幅大师的泼彩画,又想学又真不知如何入手。真以为将水墨颜料都泼到纸上,到时再左摆右看,看画面是“山”或是“水”、是“骡”或是“马”,再收拾一下,成为一幅“独一无二”的图画。如左摆右看都不象画,那真是不象画 (话)了,就只有“废纸三千”了。这种绘画行为是“碰彩”而不是“泼彩”,“碰彩”故名是靠运气,碰得象点样的可能改成画,碰孬了就扔,是人要听“碰”的指挥,人不能指挥笔墨,抒发感情。大师何海霞他发扬又发展了张大千的泼彩水墨画还非常准确地总结了泼彩水墨画的心得,为后学者指出了绘泼彩写意的正道。其中他的总结观点,泼彩水墨写意画的“泼”字应理解是形容词而不是动词。绘画始终是应该画家用笔用墨写出来的,画家是表现画面的指挥者,要表现什么景物,就得表现什么景物,诗情画意、胸有成竹。泼彩画主要是追求意境,笔墨潇洒,好似是排山倒海的“泼”出来而以。
    学老师的,不如学老师的老师的。这话并非狂妄,更不能说看不起老师了。因为你是在选定老师的前提下进行的,你必然是尊重老师的好学生,即是老师的门下,而老师又是祖师的门下,都是同一学派的根脉,见得学祖师的东西亦非常可取的。老师的本事是从他老师身上学来的本事,再加以继承与发展而成,但每个学生学老师的本事又未必能学全,如你能学到老师的本事又再去拜读祖师的造艺,很可能会吸收老师还未发展或未学到的奥妙呢。很多良师为人大度,更希望自己的学生有超越自己的才能。除了传授自己的本事,建议学生学读祖师的造艺,还建议多习各家之长,扬长避短,自成一家。
    许多艺术大师在全面的艺术造诣前提,都会有特别见长的一面。比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宋文治的“太湖”、岑学恭的“三峡”。白石老人画虾、活龙活现、从质感到活动生态,都表现得
亲切如生,因为,他为画好虾,而养虾,观察虾的特点。也有画花载花、画鸟养鸟、还有养猴的、养虎的……。宋“太湖”、岑“三峡”,两位艺术大师都是以其所在地方的有利条件,以他们爱写的景物,再
加以多次、数次的深入生活,反复的研究不懈的创作所获得的艺术成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分别都生活在各地,各地都有其有特色可表现的景物,可见“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景不秀”。写自己喜爱的景色加上有利的生活条件 (环境)创作会特别亲切,也就特别投入,也就特别容易成功了。当然亦不排除偏爱的景色而不在自己生活范围的,如大师白雪石先生,为了写好桂林山水,都搬到桂林深入生活,数年之久。有志者事竟成,天道酬辛呀!
    这里要批评有些画家,北万没有“红棉”他画“红棉”,岭南没有“牡丹”他画“牡丹”,从来没见过大海的写大海,从来没见过雪山的写雪景等等,而且想画又不想去采风,更不愿多花时间去研究,其实这样的做法,不但不易成功,相反是为自己出了难题。你对所表现的景物不了解,花卉者不知其生态结构。风景者不知其地貌特点,只靠在师先师之范本,取书报摄影之素材,加以一知半解的凭空想象,这些“画家”往往出不了好作品,一是为自己出了难题,二是画出南腔北调的“四不像”,即不亲切、又不富生命力。
    大师的特别见长要与一些固步自封的“梅王”、“李后”绝不可马同牛耕。后者纯属炒作,并非得到公认,能称之为王的莫非空前绝后者,起码是当代之首吧。要知之首这个贵冠、谁带之无愧呢?为那些“梅王”“李后”经包装受社会关注,看官认为名不符实,不过如此。从此反而更糟,今后更难以翻身了,所以追求“艺术”不能虚伪,不赞成那些什么王,什么后。艺术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出。大众会给你一个公正的评价。
    李可染大师说过,后学者“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再以最大的功力打出来”,这是一句非常经典,非常富深度的教诲。后学者跟随老师学艺,不是学其眼见的表面功夫,要学到真本事更需了解老师的理论、造艺、做人等。这一来真的要花下不少的努力,既然花了心血,就会生怕学得不到家,更怕脱离了门派。为此到了这个阶段,太过分地似老师的画面,根深蒂固,再也跳不出老师的光箍圈了。因为这样你画的多好都只是老师的造艺、老师的画、完全没有你自己的东西,没个性。这时候你走不出这个圈,亦不可能舍不得走出这个圈了,其实走不出这个圈也就是没有进步,永远只能停留在老师或老师以下的水平,没有更好地发扬老师的艺术。白费了老师的教诲,能超出老师并非不尊师重道,而青出于蓝胜于篮。老师会为有你这个学生而高兴、骄傲,因为你能继承和发展了老师未能做到的艺术造诣。此举要走出这个圈,确实要以最大的功力才能打出来呀。
    传统的中国画有“楼台界画”一类,主要以较工笔地描写建筑物及山水、人物等。较有代表性的大概两种,一是表现亭台、楼阁、金壁辉煌的宫廷画如清代袁江、袁耀的《江山楼阁图》,巨幅界画《阿房宫》等,刻画细致地将建筑物的结构都表现合埋恰当,比例协调。还有明代的仇英的《汉宫春晓》手卷,将庭内的梁、柱、檐、窗、及栅栏、石雕等、无不细致工整,更树立了独特的界画风格。另一种还有明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更具生活特色,其中屋宇、船只、桥梁、城楼等、亦是表现得为妙为俏,其既不同于宫廷画派的太规矩太严紧地写照,但又决不含糊于拖泥带水。以上所说的都是专门表现建筑物的名作。随着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现代化的建筑日新月异。传统式的亭、台、楼、阁、只是文化遗产。或极少部分的新建仿传统中式建筑。新型的现代建筑有她美的一面,现代人对现代建筑的外形及室内设计更为亲切。古典建筑有其怀旧典雅的美感,现代建筑富时代感新面貌的动感。
    水墨界画亦应随社会的发展作一个与社会文明的同步发展。界画的华新,会教容易产生一个水墨画的新面目。何不是一个发展方向呢?但有人认为,现代建筑太方方正正了,不好处理画面,色调亦太无变化等等。其实并不要受传统的界画所束缚,对方正的建筑可用“齐而不齐、不齐而齐“的手法处理,况且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的建筑较为端正,至八十年代后建筑已有飞跃,很有新时代的代表,有高大雄伟的、秀丽玲陇的、象形、异形等等,都富特色的表现。其实七十年代就己经有艺术家成功地绘制现代化建筑的水墨画,如金陵、魏紫熙大师的《南京长江大桥》,宋文治大师的《新安江水电站》,岭南大师关山月的《南方油城》等等。当你深入生活,现代化建筑是“界画”革新的好题材,又是水墨画发展的一个科代表。
    关于水墨画“符号”的概论,上述中国水墨画是由线、点、面所组成,艺术家为了表现不同的景物,构成不同的笔墨组合来表达。必然形成不同的“符号”,传统中国画技法中的山、石法,如“披麻”、
“斧劈”、“破网”、“云头”、等皱法,树法:如“鹿角枝”、“蟹爪枝”、“柳枝”、“梅枝”、叶法:“车轮松叶”、“半车轮松叶”、“介字点”、“个字点”、“梅点”、“洒点”、“混点”、“米点”、等,还有“流水”、“波浪”都是水墨画具典型的“符号”。在一副画上表现不同环境的物象,自然要较为统一的笔法,用不用“符号”去表现,同时很少使用较多种“符号”,以免使画面杂乱无章。
    有人盲目地追求“符号”,在画面多次重复出现同一个形状、同一样面积、甚至象印刷一样的“符号”。这样的画既无节奏又无美感。未免“太抽象了吧”?这样的画还有中国水墨画的味吗?这样的画是
在中国水墨画传统基础上革新吗?还是中国水墨画发展的将来呢?真值的大家探究。
    近代水墨画大师黄宾虹先生的就渍墨山水,他的笔墨已自然地形成了一种“符号”,也可以说是他自己的绘画“符号”,“符号”是自然形成的笔法,不是为形成“符号”而刻意造作出来的图案,甚至“机
械“的图纹,例如、有人採用许多横线、直线、斜线、浪线等,把画面挤的满满的,看不出景物与意境,纯属自我猜想,别人不知是什么,真不象画。可能是水墨“抽象画”吧。这样的表现方式,画黄山是这
样、画华山是这样、画太行还是这样;写一幅同写十幅都一个样,绘一尺同绘一丈都是与印花布的重复着相同的图案。这样的绘画给人们美的享受吗?相反给人们带来了烦闷。退一步这只可以是工匠所为,并非大师艺术所为。
    清供图与静物画,有其发展革新的潜力和空间,传统的中国画常见有许多画家写清供图,很有文气,是典型的文人画一种代表,大多是描写新春吉庆,中秋团圆等吉祥喜庆的气氛。也有春、夏、秋、东、四季如意的、非常典雅,更富中国古朴的传统特色,亦可能是太传统的原故,现在画坛上受忽视了,专意发扬和华新清供图类别画种的不见几人,太可惜了。清供图表现中国的传统风俗文化的中国水画的一帜,具有浓沃的中国民间特色,大众看得亲切。近代大师吴昌硕将清供图得以革新发展,从古人清供图太严紧细腻,易显俗气的风格,改变的朴素大万,毫不造作,又不含糊,雅俗供赏,具有大家风范。现代大师郑乃珖先生的鼎、盏、酌、炉等,配以牡丹、芍药、梅、兰、杂卉、无论在用笔、用彩、暨传统又有新的阳光感。西南的花卉画大师苏葆桢老师,有苏葡萄之称,他写的提篮葡萄或配上花卉,走出了传统清供图的模式又吸收了西洋画静物写生的优点,创新成中国水墨静物画的革新面目。
    清供图类别,水墨画的奇葩,有待艺术家探究发展。
    水墨画传统的含蓄、幽默、近代至现代的抽象走向,形成具中国水画特色的抽象美。翻开申国绘画史,大观中国绘画的发展过程,早在古文明形成文字之前,中国古人时代首先出现了象形的“符号”,岩画、山洞壁画、至甲骨文字、这些“符号”正是绘画的产生与文字的诞生。当时的绘画,主要用于记事、新石器时代的产生工具只在初步形成,刻绘工具非常粗简、绘画只能以简扑的线条组成,按当时的

人文,这些简练的绘制线条,又能说明记事内容的图纹图案,正是当时人类文明时代中国水墨画的雏阶段,用现代文明的语言就是有内容而含蓄的抽象画,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中国水墨画从萌芽到成熟,再一
代一代的发展到丰富多彩,在百花齐放的水墨画中有着不同的流派,不同的画风,同时亦出现了许多幽默的讽刺的抽象画风。----
    从明末到清初,“八大山人”朱茸、写了许多非常简练的花鸟画,或一鸟一石者、或大鱼小鱼者、等大写意的画面、撩撩几笔、却入木三分、细微地表现他“反清复明”的讽刺心理,充分抒发了作者的写作情感,山水画家梅清道人写黄山景色,简朴的线条符号,抽象地表现了黄山特有的气象。石涛、石溪、以简单的笔法表达出无限的意境,一代大师黄宾虹先生,抽象的线条运动,知白守黑的画面,似而不似、不似而似地表现出天地间气象万千。现代大师赖少其先生,非常个性的抽象的线、点、面、色块、构成了一幅幅的“天开图画”。
    画画者作画有甚似物象者;有不似物象者;为有不似而似,似而不似者乃妙。一代宗师黄宾虹先生的评画妙语。有人作画为追求甚似的效果,他们并不是写,而是慢慢地摹描,连笔法都没了,好的象摄影,既是象摄影,倒不如搞摄影好了。没有水墨画特有的“写”味,只算是画匠。写画不似物象者,画有何用不能表现该表现的东西,不如说是乱写乱画,自欺欺人,想抽象又没有抽象的境界。欺世涂鸦也。不似而似、似而不似、是如何理解呢?一幅好的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能超于生活、师造化也。景物经艺术家取舍,以特具个性的线、点、面形成的“符号”。再加上其创作感情。画面中山、水、云、雨、屋、宇、桥、路。如似云雨非云雨者,有景物若隐若现者。不似流水,但势如玉泉非瀑。不似行云、但气似雨后浮云。所有重峰叠翠,流水行云,全表现在浓、淡、干、湿、焦的水墨之申。笔墨之中,没有甚似物象者,又没不似物象考,只有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的超现实生活之境界。
    作为一个绘画艺术家,如何将艺术推向高的境界。师古人,深入了解绘画史,功底扎实,师造化,多吸收大自然的养分,其非常重要是文学造诣与品行修养方面的培养。此外是对绘画艺术直接有关的审美能力。通常说“手高先要眼高”。眼高了,可以欣赏艺术品好在哪里,不是在哪里,以便吸收别人所长,扬长避短。更需会看自己的作品中的优劣,才有进步,敢于听别人的意见,细加思考,勇于改变,千万不要太迷信自己。
    “美术”,故名离不开“美”,一幅美术作品、内容、线与面的构成、色彩对比等方面形成美的画面,给观赏者一个美的享受,这才是美的艺术。这里要批评一些画家,为盲目追求“新意”手法,画出来的画面不知是什么东西,画面又不美,观赏者看的非常吃力,更谈不上享受,可能只有作者本身才能破释。其实作者本人也不知所为,过了一段时间,画面的谎言把自己也骗了,他忘记了这个谎言是自己篇的。那些人以为画面使人们看不懂就是高级的艺术品,其实恰恰相反。这样的糊乱“艺术”真不是东西。他与写意艺术、抽象艺术所表现产生的抽象美绝然不同,抽象美是有原因而产生效果的。这个因果能引导观赏者的审美思维,从画内到画外,从画面美的欣赏到抽象美的联想。
    美术是靠功力及内涵创作的,这才是美的艺术。靠投机取巧的东西,真不象画,真不象话。

司马江南论水墨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