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寻美丨形式服从内容——从彩墨到水墨 邹明作品 “好的,谢谢黄馆。从这本画册到这本画册,中间跨度是16年,这本画册是我1999年出的,这一本是2015年出的。刚刚黄馆已经提到,我从彩墨到水墨的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还是蛮漫长的,但它有一个前因后果的关系,在想要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想到77年从皖西师范学校毕业的时候,当时学的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的中国画,领我开始学习中国画的老师是朱修立老师,朱老师在中国山水画界是特别著名的画家,所以给了我一个特别好的开端。 “确实是,我们可以看到你在转变得过程中,老房子给你留下的记忆最深刻,一个艺术家总有一种他自己最擅长的、最能打动自己的题材。美是什么,美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你的内容还是老房子、情怀,还是那个题材,但是形式已经改变了,从彩墨过渡到水墨,只要这个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产生出来的就是美,结合的不完美,美就呈现不出来了。无论什么样的形式或者材料,都只是为了艺术的思想服务,这个思想就在你内心最深处,一个艺术家就是要把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呈现出来,但怎样呈现才算完美呢? 这幅画就像你说的,水破墨墨破水种种的尝试的手法,做得非常好,第一眼的感觉就是有种墨气淋漓的气韵,所谓气韵自笔墨出,气韵特别生动,你可以说它有股神秘的雾气,或者是一种又明又暗的透亮,但是整个氛围在视觉上是非常舒服的,再加上房子的结构、浓淡明暗这方面,邹明老师好像特别擅长表现。他的每一幅画都有一个虚实相生、明暗的互相之间的错落对比,下面是比较写实的一个人在那里怅然,但是上面的部分又是另一番意象,你当时是想表达什么呢?” “这张画大家会发现我摘取了不同建筑的雕梁、画栋的一些构建,再把它重新组合,在组合的过程中,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它是一个非真实的空间,画面上的这种构成在真实的空间里面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在图片里面它又合理的存在了,就像刚才黄馆提到的,下面比较写实,上面我把它画得比较虚,我想表达的就是时光流淌的一种唏嘘的感觉。 “对,中国画一直都是在描绘自己心中的意象,刚才邹老师说了宗炳提的一些观点,可以说是可游、可赏、可居,这是针对山水画说的,但是你将山水画的理论运用到建筑物方面的创作,同样具备了一些创作指导理念。 还有一个像你这幅画的表现手法,如西方欧洲的立体主义,像梵高他画一个正面,再把侧面的东西展开来在一个平面上展示,你是画一个主体,然后把它里面的细节再另外展示。这种表现手法我觉得跟毕加索的有异曲同工之处。” “对,我是顺着黄馆的思路说,是的。在我的画面结构里面,我吸收了一些西方的现代派绘画的立体主义也好,构成主义也好,其实都有一种潜移默化的转换,因为这种转换其实是对画面结构的一个理解,大家会发现在我的绘画里面看不到什么传统的影子,可以看到一个当代人对水墨的理解,或者说西方艺术和中国艺术的相结合、交融之后的一种图像。 这种图像就是打破了一个真实空间的束缚,然后在一个自由的、自己理解的、一个有构成意念的空间里面,来表现我对绘画内容的一种体验,尤其是这种建筑物像,假如说我们融进去一些立体派的想法,一些构成主义分析事物的方法,就会发现我们进入到这个领域的时候会越加自由一些。” “对的,其实我也提出过,传统传承要与时代精神相并重,我们从中国传统山水画传承下来一些创作理念,现代又跟世界交融的一些理念再融合起来,首先一定要有传统传承,其实西方我认为也是有传统传承,毕加索的这种立体主义表现,我们可以从古希腊的一些图片上也能看到这种理念,如古希腊很多画身体是正面的,但是头是侧面的,它就把一个正、侧面放在一起来表现,也是立体主义的一种雏形吧。” “是的,绘画一定有个传承关系,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一些观点和传统绘画的理论和方法,也有一个延承关系,就包括像黄馆刚才提到的毕加索立体派的一个缘由,我觉得这是一种文化源远流长,再传承变异,然后创新等等诸如此类的一种现象,也或者说是艺术发展的一个脉络。 包括我们对中国画的传承也是这样,我们现在不可能回到宋代的山水的画面里面去,无论是生活内容,心态都不可能,但是传统的东西作为一种营养的滋养,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文化的根脉。比如说我们对水墨的理解,对笔墨的体验,其实有很多东西传统绘画已经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那么作为当代人,用自己的视角,自己的感受,尤其是寻找自己的个性语言的时候,怎么样来继承融合一种文化的传承关系,我觉得在我的绘画里面,我是有这样思考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