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品寻美丨形式服从内容——从彩墨到水墨(第七十五期)

 三品美术馆v1 2023-02-16 发布于北京

三品寻美丨形式服从内容——从彩墨到水墨

“大家好,我们又回到了《三品寻美》邹明工作室。前面两期就说了邹明老师的一个彩墨艺术,他出了一本书,是对他早期的艺术创作的总结,前面只是谈了里面的冰山一角的两幅。现在邹明老师他已经在进行另一番新的创作,就是水墨艺术。

邹明作品

从彩墨过渡到水墨,其实就是作者从一个绚烂的色彩转向一个复归平静的色彩。但对于咱们中国画、中国传统艺术来说,一直是墨分五色,其实我们不需要限定在五色,它有浓、淡、干、湿、枯、焦等等的表现手法。

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水与墨之间怎么去运用,用墨关键在于用水来调,在我所接触到的这么多艺术家里面,我认为邹明老师在这方面是做的非常好的,所以我们今天特意要跟他讨论一下水墨艺术的表现。邹明老师先说说从这两种风格中过渡什么体会,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想法

“好的,谢谢黄馆。从这本画册到这本画册,中间跨度是16年,这本画册是我1999年出的,这一本是2015年出的。刚刚黄馆已经提到,我从彩墨到水墨的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还是蛮漫长的,但它有一个前因后果的关系,在想要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想到77年从皖西师范学校毕业的时候,当时学的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的中国画,领我开始学习中国画的老师是朱修立老师,朱老师在中国山水画界是特别著名的画家,所以给了我一个特别好的开端。

79年恢复高考制度之后,我又考入了无锡轻工业学院造型美术系,然后才有了之后彩墨的那一段经历。从彩墨到水墨,我把这个变化的时间提出来,然后再把这个问题尽可能比较短的来回答一下。1999年出了这本画册之后,2002年我就在中国美术馆办了第一次展览,《邹明彩墨》和《陶艺作品展》,实际上也是我对彩墨画的一个告别。从2002年开始,我基本上就把着重点放到水墨上去了。眼前的这幅《往日时光》是我去年的作品,也是我这么多年在画老房子、从彩墨到水墨变化过程中间,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内容。

因为我一直在画老房子,前面两期的彩墨大家都已经基本上了解我画老房子的一种情感因素。在这幅画里面我完全打破了老房子真实的空间架构,只是吸取了老房子的一些建筑构件,然后给它一个重新的构成,就是对象的物象为我所用,我想怎么组织就怎么组织,然后营造了一个意象的空间。

另外在这张画里面,刚刚黄馆提到的水的运用,我自己也觉得在水墨画里面,我对水和墨的交融、水和墨产生墨分五色的变化,我真的是做了蛮多的探讨,包括这张画,基本上是先画,再用水泼,泼了之后再画,这样一个技术层面的过程,实际上是我对水墨画理解的一个实验的过程,我没有用传统的水墨画方法来画这样的画面,而是用了我自己希望的、带有探索性的这种方式,来表现这样的一个往日时光的记忆,通过这个建筑框架,通过这样一个意象的笔墨的处理,包括画面最下面的小人,那个小人画的是我自己,我想通过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墨韵、物象和观众产生一种交流。”


“确实是,我们可以看到你在转变得过程中,老房子给你留下的记忆最深刻,一个艺术家总有一种他自己最擅长的、最能打动自己的题材。美是什么,美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你的内容还是老房子、情怀,还是那个题材,但是形式已经改变了,从彩墨过渡到水墨,只要这个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产生出来的就是美,结合的不完美,美就呈现不出来了。无论什么样的形式或者材料,都只是为了艺术的思想服务,这个思想就在你内心最深处,一个艺术家就是要把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呈现出来,但怎样呈现才算完美呢?

这幅画就像你说的,水破墨墨破水种种的尝试的手法,做得非常好,第一眼的感觉就是有种墨气淋漓的气韵,所谓气韵自笔墨出,气韵特别生动,你可以说它有股神秘的雾气,或者是一种又明又暗的透亮,但是整个氛围在视觉上是非常舒服的,再加上房子的结构、浓淡明暗这方面,邹明老师好像特别擅长表现。他的每一幅画都有一个虚实相生、明暗的互相之间的错落对比,下面是比较写实的一个人在那里怅然,但是上面的部分又是另一番意象,你当时是想表达什么呢?”



“这张画大家会发现我摘取了不同建筑的雕梁、画栋的一些构建,再把它重新组合,在组合的过程中,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它是一个非真实的空间,画面上的这种构成在真实的空间里面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在图片里面它又合理的存在了,就像刚才黄馆提到的,下面比较写实,上面我把它画得比较虚,我想表达的就是时光流淌的一种唏嘘的感觉。

另外水墨和彩墨很大的区别就在于水墨很纯,墨分五色,它首先在语言上就把表现对象表现得很纯净,就在这样的墨色里面来寻找墨色、气韵的变化,包括我通过泼墨所产生的一些肌理的变化来营造这样一种氛围。如果说我早期画彩墨时,比较注重物象真实的肌理,甚至是质感,包括一些细节的表现的话,在这里我基本上完全把它意象化了,我觉得这是水墨画的一个境界,而且我特别想在这里面去做一些探讨。

另外我想说老房子蛮难画的,因为老房子我们谈它的物理空间也好,谈它的形态也好,我们会发现它很多横的平的竖的直的,尤其是这些木的柱子,怎么样画出情感来,怎么样让人感觉有温度,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知性的东西,对我来说,每次一画老房子的时候,我觉得我不是在画建筑构建,我是画有情感的一个物象。基于这样的一种感受,我在画这些对象的时候,就可以把它画的我觉得是有内容了,有血有肉了,包括大家看画面里面的窗子一些什么东西,一些建筑的细部,所有这些东西都跟真实没关系,只是为我画面所用,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就是对画面气象的把握,灵动了、自由了、主观了。

有的时候我想到宗炳在山水画论里面提到的“畅神卧游”,包括“澄怀味象”,先人们提出来对绘画理论的一些观点,我们在消解的过程中会发现,真的进入到这个境界,就会慢慢的触摸到中国画让人感动的东西,这是我的一个体会。”


“对,中国画一直都是在描绘自己心中的意象,刚才邹老师说了宗炳提的一些观点,可以说是可游、可赏、可居,这是针对山水画说的,但是你将山水画的理论运用到建筑物方面的创作,同样具备了一些创作指导理念。

还有一个像你这幅画的表现手法,如西方欧洲的立体主义,像梵高他画一个正面,再把侧面的东西展开来在一个平面上展示,你是画一个主体,然后把它里面的细节再另外展示。这种表现手法我觉得跟毕加索的有异曲同工之处。”



“对,我是顺着黄馆的思路说,是的。在我的画面结构里面,我吸收了一些西方的现代派绘画的立体主义也好,构成主义也好,其实都有一种潜移默化的转换,因为这种转换其实是对画面结构的一个理解,大家会发现在我的绘画里面看不到什么传统的影子,可以看到一个当代人对水墨的理解,或者说西方艺术和中国艺术的相结合、交融之后的一种图像。

这种图像就是打破了一个真实空间的束缚,然后在一个自由的、自己理解的、一个有构成意念的空间里面,来表现我对绘画内容的一种体验,尤其是这种建筑物像,假如说我们融进去一些立体派的想法,一些构成主义分析事物的方法,就会发现我们进入到这个领域的时候会越加自由一些。”




“对的,其实我也提出过,传统传承要与时代精神相并重,我们从中国传统山水画传承下来一些创作理念,现代又跟世界交融的一些理念再融合起来,首先一定要有传统传承,其实西方我认为也是有传统传承,毕加索的这种立体主义表现,我们可以从古希腊的一些图片上也能看到这种理念,如古希腊很多画身体是正面的,但是头是侧面的,它就把一个正、侧面放在一起来表现,也是立体主义的一种雏形吧。”




“是的,绘画一定有个传承关系,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一些观点和传统绘画的理论和方法,也有一个延承关系,就包括像黄馆刚才提到的毕加索立体派的一个缘由,我觉得这是一种文化源远流长,再传承变异,然后创新等等诸如此类的一种现象,也或者说是艺术发展的一个脉络。

包括我们对中国画的传承也是这样,我们现在不可能回到宋代的山水的画面里面去,无论是生活内容,心态都不可能,但是传统的东西作为一种营养的滋养,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文化的根脉。比如说我们对水墨的理解,对笔墨的体验,其实有很多东西传统绘画已经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那么作为当代人,用自己的视角,自己的感受,尤其是寻找自己的个性语言的时候,怎么样来继承融合一种文化的传承关系,我觉得在我的绘画里面,我是有这样思考的。”



说得非常好,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他的艺术就达不到一个顶峰的高度所以我们也提出过艺业专攻要综合素养相结合。今天感觉到明老师是一个非常有创作激情,而且很丰富的综合学养,使得他的创作理念达到比较高的一个高度他的创作源泉是源源不绝的。很感谢邹老师的分享,我们下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