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脏腑热 清法之一,运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治疗脏腑热盛的治法。本法具有清除脏腑热邪的作用,适用于热邪偏盛于某一脏腑的里热证。常用的药物有黄连、黄芩、桑白皮、龙胆草、石膏、栀子等。根据不同脏腑热盛之证,清脏腑热的具体运用常分为清心、清肺、清肝、清胃等治法。 清心 用于治疗心火亢盛及热扰心神的治法。根据导致心火亢盛和热扰心神的不同病因及临床表现,清心法常与利水、开窍、凉血、化痰等法配合使用,分别称:①清心利水。适用于心经火旺证,证见心烦,失眠,面赤口渴,口舌生疮,舌红脉数,或心火移热小肠,兼见小便赤涩刺痛,尿血等,方用导赤散。②清心凉血。适用于温病热入营血证,证见发热,神昏谵语,斑疹,出血等,方如清营汤。③清心开窍。适用热邪内陷心包证,证见高热,神昏谵语,甚或痉厥等,方用安宫牛黄丸等。④清心化痰。适用于痰热扰心证,证见心烦口渴,不寐多梦,甚者胡言乱语,哭笑无常,狂越妄动,舌红苔黄腻,脉滑实,方如礞石滚痰丸。 另外,清心法还可与重镇安神、养血法配合使用,治疗心火上炎,灼伤阴血所致的心神烦乱怔忡,失眠多梦等,方如朱砂安神丸。 清肺 用于治疗肺热病证的治法,适用于肺热所致的咳嗽,咳血,痰黄,舌红,脉数等。常用方剂有泻白散。清肺法常与解表、化痰、止咳、平喘、排脓、养阴等法配合使用。如兼外感寒邪,证见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鼻煽等,宜配合解表散寒法,方如麻杏石甘汤;痰热壅肺,证见咳嗽,气喘,咳吐黄痰,或痰粘稠,咯之不爽,胸闷,宜配合化痰止咳法,方如清金化痰汤;肺热喘甚,宜配合平喘法,方如定喘汤;肺热成痈,证见胸痛,咳吐脓血,吐痰腥臭,宜配合排脓法,方用千金苇茎汤;肺热伤阴,干咳少痰,舌红苔少,宜配合养阴法,方如沙参麦冬汤。 清肝 用于治疗肝火过旺病证的治法。适用于肝火过旺证,证见头痛,眩晕,耳鸣,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胁肋灼痛,烦躁易怒,不寐或恶梦纷纭,或吐血衄血,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等。常用方剂如当归芦荟丸。清肝法常与利湿、熄风法等配合使用,如肝胆湿热,证见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苔黄腻,脉弦数,或目赤耳肿,小便淋浊,阴囊湿疹,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妇女外阴瘙痒,妇女带下或黄疸,身目发黄等,宜配合利湿法,方如龙胆泻肝丸、茵陈蒿汤。热盛动风,证见高热烦渴,抽搐项强,甚或两目上翻,角弓反张,宜配合熄风法,常用羚角钩藤汤。 清胃 用于治疗胃热病证的治法。适用于胃热证,证见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渴喜凉饮,消谷善饥,或食入即吐,或食则胃痛,口臭,或牙龈肿痛,齿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等。常用方有清胃散、泻黄散。清胃法常与泻下、降逆、凉血、滋阴法等配合使用,如胃热兼见大便秘结,宜配合泻下法,常用调胃承气汤;胃热恶心呕吐,宜配合降逆法,常用橘皮竹茹汤;胃热吐血,常配合凉血法,方如泻心汤;胃热伤阴口渴,舌红少苔,宜配合滋阴法,方如玉女煎。 (区永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