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歌曲“《时间都上哪了》想到的 ——思品课堂低效问题追问 师长玉 期末考试结束了,老师们在写试卷分析,面对成绩,老师们纳闷了,平时的那么多汗水就换来这样的成绩呀?问题到底出在哪了?正如有首歌唱道的,时间都上哪了?经过反反复复的追问,问题出现在:“思品课堂低效”。 一、备课定位不准,忽视学情变化。 备课包括备学生和备教材。备学生经常被忽略,老师一旦精心备了一节课,却总想一劳永逸,不顾学生情况的变化,固执施教,同样的教学任务有的班级能顺利完成,有的班级却匆匆收场。备教材时,是否依照课标要求,找到该课与课标的契合点、引爆点。也许课标与教材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在大的框架下,仔细斟酌,总能找到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精心、悉心备课。所谓“精心”是指依据教学目标善于谋划,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所有的教学设计和过程,都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果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有充实感、有愉悦感,真切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那这节课就是成功的,唯有这样,课备的才有价值,才有效。 二、教学设计及环节问题凸显,不能有效驾驭课堂。 (1)、形式多样,效果糟糕。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小组讨论,小品表演,记者采访,视频播放,形式很华丽,气氛很热闹,但教学效果如何?下课铃一响,学生走出教室,查问学生,脑子里几乎没留下任何东西的学生太多。为什么?因为这些活动的设计,是表演、炫耀,是“装腔作势”摆架子。追求课堂教学气氛的活跃,是必要的,但是要把握深度、有内涵。搞活动应该把握以下要点:一要符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不为吸引眼球而活动。二是活动要有深度、有内涵,要做到位。三活动不要太多,最好具有连续性。 (2)、情境创设缺乏思维含量,学生只会照本宣科。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生生合作探究、师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已成为共识。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创设的情景缺乏新意,不符合三贴近原则,问题太直白,缺乏思维深度;思维含量低,没有探究价值,不能起到激发学习兴趣。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出现“冷场”老师在唱独角戏。原因何在?提出的问题不能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不能再体验中获取知识,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没有选择性和多元性,其探究性更无从谈起。 (3)知识处理简单化。主要表现在:老师只重视让学生掌握现成的结论,只要学生能将书本上的某个知识点、某个结论、某个观点完整准确地回答出来,就认为学生掌握了这一知识,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忽视对观点、对知识、对结论的体验和感悟,忽视学生思维过程的教学,实际上还是“灌输”教育。学生会极其反感,学生很难理解知识,根本谈不上内化为自己的信念,更不用说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去自觉践行了。 (4)教学评价笼统化 及时恰当的教学评价是优化课堂教学、体现教学素养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点:一,不进行评价。学生回答完问题,老师简单的一句“坐下吧”,或者连“坐下吧”也不说,学生带着失望的情绪慢慢的坐下了。二,评价笼统而缺乏针对性。 “很好”、“太棒了”、“为他鼓掌”等满堂夸,并不能获得学生的共鸣,因为评价未能给学生以准确、切合实际的指导和鼓励,不能激发学生的正能量,尤其是当学生看到老师,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这样夸时,会认为老师是在虚夸,会产生不屑一顾、逆反抵触的心理。三,评价只是就事论事,就题论题,不会追问,不会拓展和提升。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善于进行追问,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起到引领教学、提升品位的效果。 三、学生学的咋样。课堂是否只是优秀生的专利,教学中问题提问,交流互动,老师只是关注优秀生,而大部分的潜力生,是不是成了摆设,也许是他们在昏昏欲睡,也许是他们的思想感悟,没有得到认可和肯定,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边缘化,没有激情,学习毫无快乐。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他们的学习效果如何,恰恰关系到整节课的效益。因此想尽办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从低效到高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我们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了,然后逐一的改正,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找到“时间都去哪了”,这需要每一位同行内省和践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