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息

 紫音散人 2014-03-16
        随就是感觉。要用心来呼吸,不是用身体呼吸,是直接用心的感觉来体会。随息就是正知出入息,呼气正知呼气、吸气正知吸气、止息正知止息。出息要完全,入息要充足,是全身呼吸,不只是横膈膜深呼吸。
        出息要觉察全身一节节有气感﹙有如喝下热开水,水温暖遍全身,节节推出﹚一节节松开,入息要觉察全身一节节拉紧、收缩。
        不要无意识地任由「习惯」呼吸,要「用心」、「全身」一节节呼吸。若未觉察「需要」出入息,就止息,「止息」之后自然知道需要出入。
        这样的出入息是「身念住」的出入息,以全身的收缩、膨胀为注意点。不要让「全身」变成名相,是真的感到全身里外通透。
        这样的出入息非常「没时间」让杂念进来。「万一」有杂念,也要学习接受,一点也不排斥,但也不要理睬,只管随息。
        这要练到一个吸气由脚底吸到头顶,一个呼气由头顶呼到脚底。每一口气都清清楚楚地正知。完全做到「意动才气动。意不动就气不动。」
        能在吸气的时候,感觉吸气是一种全身的收缩;能在呼气的时候,感觉呼气是一种全身的放松。能够感觉,吸气是一种收、一种紧;呼气是一种放、一种松。所以,吸气有提神的作用让我们不昏沉;呼气有安神的作用让我们不散乱。这个作用要自己去感觉,当我们感觉到的时候,我们对出入息的感受会更体贴,更能够受用。
        用我们整个心来品尝。用整个心,从心底由衷的去感觉,呼气对身心的影响;从内心深处来感觉,吸气对身心的影响。去品尝、去体会,呼吸跟身体互相的影响,去感觉呼吸跟精神互相的影响,这是一种身息相依、也是心息相依。
        一开始这样看若有困难,我们就先看吸气,丹田向外膨胀,外表它是往外,但其实内在它是一种收缩。看呼气,丹田向内缩入,外表它是往内,其实内在的感觉是一种放开来、一种松开来。
        吸气时丹田膨胀、横膈膜下降;呼气时丹田缩入、横膈膜上升,这是外表比较明显。
       内层的变化是吸气时,心脏偏向收缩;吐气时心脏偏向膨胀扩张。吸气时瞳孔收缩,吐气时瞳孔扩张。再看下去就感觉全身的五脏六腑,都是在吸气时收缩,吐气时膨胀。
    不只五脏六腑如此,每一个细胞都是这样。感觉愈来愈细微,功夫就愈来愈细微。不只我们当下身心在收缩、膨胀,全世间都在收缩、膨胀,整个宇宙都在收缩、膨胀。所有的地、水、火、风、空、识都在收缩、膨胀,你看到的每一个东西都在收缩膨胀。
        可以一项一项的感觉。可以感觉到吸气是收缩、呼气是膨胀,这样叫全身的按摩。普通的按摩都是在身体外部推拿,不能按摩内部,但呼吸可以推拿内脏,不但可以治普通的病,也可以治癌,它可以化解身体的肿瘤,最轻的可以化解鼻子过敏,治疗呼吸器官的疾病。
       当然佛教的目的不是为治疗身体的疾病,佛教的目的是利用出入息来创造精神的空间,让自己的心量广大。
       当我们能够观察、体会呼吸,可以感觉吸气是收缩、呼气是膨胀,感觉到最后发现收缩中有膨胀;膨胀中有收缩,这样按摩就出神入化,出神入化后,那个感觉就是在消化呼吸,呼吸若有消化,空界就会生出来。
       当然之前要先有忍耐性。那个地方较紧、较麻、较酸、较痛都要忍,能够堪忍才能继续观察、体会。
       随息时呼吸分三个阶段。有二种分法,第一种分为:初﹙开始﹚、中﹙中间﹚、后﹙结束﹚。全心全意去体会,这三个阶段不同的感觉是什么?犹如吃东西,开始嚼味,嚼到一半的味又不同,嚼到最后味又不同。东西在口中嚼动,味觉在变化;我们对呼吸也是如此去体会。这都是在培养对呼吸的正知正念,让我们的敏锐度愈来愈强。
        第二种分法:上﹙鼻﹚、中﹙两乳之间﹚、下﹙丹田﹚。去感觉吸气由鼻孔进入、经过胸部中心位置、到丹田;再由丹田呼出、经过胸部中心位置,从鼻孔呼出。感觉这三个点有空气进入、有空气流出,没有间断。
       我们用的是自然呼吸,没有刻意的长或短,也没有忽长忽短,有任何长短变化,都是渐近的。感觉吸气,从开始吸、吸到一半、吸到快要结束,没有间断。感觉呼气,从开始呼、呼到一半、呼到最后,没有间断。吸与呼之间、呼与吸之间都没有间断。在现阶段的练习,间断代表散乱、代表昏沈。有散乱、有昏沉,呼吸就很容易间断。
       很自然、很单纯、一心一意去感觉呼吸,身体自然会静下来,心自然会静下来。因专注而呼吸逐渐变短、变细,因专注而心逐渐统一,就变得很省力。
      当呼吸变得微细时,很容易陷入昏沉。所以此时更要清楚什么叫初、中、后,并且不能间断。
       不要以为自己没有呼吸,打坐时很容易以为自己没有在呼吸,你还没有进入四禅,怎么可能没有在呼吸。以为没有在呼吸只是一个不良的呼吸习惯。
       有些人一打坐,大概有作意的关系,一下子呼吸就变得很小,他在随的过程中,呼吸没有调得很好,他的身心还没有预备到这个状态,他的呼吸量变小是没有用的。他的身心需要很大的呼吸量,但他的心跑太快了,他身体所需的呼吸量远大于他正在进行的呼吸量,所以,他会有气晕的感觉。随作得好,这种气晕的感觉就不会发生。你身心状态到底需要多少的呼吸量,是透过这个随来感觉的。当随作得不好时,就退到数,继续作数息。
        再来是感觉吸气较清、呼气较浊;吸气较滑、呼气较涩;吸气较细、呼气较粗;吸气较凉、呼气较暖;吸气较短、呼气较长;吸气较轻、呼气较重。
         就是去感觉吸气和呼气性质的不同,如此感觉越来越敏锐。呼吸的需要量越来越少,呼吸变细﹙接近短,不是长﹚,有点若有、若无﹙但不是停止呼吸﹚。越是微细,越分不清是在吸还是在呼,这时越要注意到底是在吸,还是在呼。呼吸可以很微细,但仍要明觉其微细的进出,初、中、后。
         能够如此正知当下生灭,生时知生,灭时知灭,初、中、后清清楚楚。且明显感觉初、中、后之间的空,与出入息之间的空。
      「随」本身已经要生「空」,这才可能进入「止」的前方便──触点的寻伺,到相的寻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