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例研讨,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玉阳山人LZK 2014-03-16

课例研讨,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符礼科 来源:《教育导报》2014315

作为学校教科室主任,笔者策划和组织了以“彰显新活力 研讨好课堂”为宗旨的新来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展示活动,活动分为课例观摩和教学研讨两部分:课例由新来的六名教师认真准备,主要分文理科组听课,同时欢迎空堂课教师参与;教学研讨在本校教工群不定时地进行。综合这次活动的方方面面,笔者有很多收获和思考。

主持了多次教研活动,我收获的一般是教研本身的创新形式和活动内容。而本次活动,有一位老师令我特别感动。他才调入我校不久,对电子白板的运用不熟悉,但他从星期一开始便主动练习,每天中午到多媒体教室训练。这位教师有多年教学经验,也曾“战功赫赫”,本可以不在意甚至不参加这次展示课。可他却积极上这次展示课,课前认真练习,这何止是练习教学技能,这更是他教研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又何尝不是好课最该具备的根本条件。课堂上的他,也让我非常佩服。他还深谙学情,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接任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所以他讲得很浅、很细、很耐心,指名学生回答达10多次,新课改理念,不断在他的课堂中践行。

好几位上课教师,热情洋溢,表情亲切,举止优雅,既感染了学生也感染了听课的老师,这应该算是好课最基本的条件。课堂上,不必说动听的配乐朗读,不必说精美而恰到好处的画面,也不必说所有的上课老师都使用了普通话,单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就有不少好课的因素。老师们提问,不仅仅是为了得到答案而表演,答案不是来自于书本或猜测,而是学生动手、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换句话说,也是学生探究的结果,与让学生探究学习的理论相符合。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分,看过书的学生也知道,可老师偏偏要追问为什么需要这个条件,这来源于生活经验,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科学实验精神的熏陶。

这几堂展示课,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也很多。为了掌握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学生多次上台演示和观察;为了理解我国的地形特征,学生总是先思考后展示;为了领会根与系数的关系,学生板演、练习和总结。老师教法灵活,比喻精准生动,让人大开眼界。找准了一个点,把地形比喻为鸡肉,把山脉比喻为骨头,把抽象的静止的知识生动化,让学生学得有趣,且这个比喻贯穿了整堂课。灵机一动,讲种子的外界条件,学生回答正确后,老师把这个学生回答的情况作了生动有趣的类比:“这位同学之所以能正确回答的原因,一方面是课堂环境好,一方面是她自己非常专心。”从而很快让学生明白了种子萌发还需要自身条件上……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构成好课的因素。

课堂教学不断地生成变化,从中表现出来的很多现象和事件值得我们分析、探讨和研究,其结果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借鉴。导入新课的导入语可以华丽、可以平实,却不能不在意;教学环节之间的过度语要自然而恰当;解读、探究和精读文本用10余分钟的时间怎么够?一堂课中一个学生被指名回答问题多次,要么表明没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么表明教师没有关注全体学生的意识;教师对困难的问题应该事先有估计,提问时可以恰当的提示,也可以针对学生回答情况启发、点拨、指引或纠正;还要慎用讨论,不能让学生一次讨论多个问题,也不能一节课讨论多个问题,当问题适宜学生讨论时,要做好铺垫工作、分工工作和巡视指导工作……特别要说明的是,研究这些现象和事件,已经不仅仅是针对上课的教师,而是所有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重视它们,对我们以后上好每一节课都有益处。

    李海林教授的研究表明,教师要走向优秀,走向卓越,必然绕不开二次成长,而课例研讨是二次成长最有效的途径。在QQ群内的网上评课还是一种较新的研讨方式,很多老师都不太适应,还在探索之中。可喜的是,老师们没有抵制这种新的研讨方式,有好几位老师在网上研讨踊跃发言,互相交流思想和看法,说得对或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去做了,必定能促进自己和他人的专业成长。

(作者单位:四川省武胜县街子初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