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第53篇:教研有感∣教学设计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3-06-08 发布于广东

教学设计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初中语文现场教学比赛结束后,我趁热打铁,要求教科研共同体“课堂教学组”成员在比赛文本中另选一篇进行教学设计,撰写一份设计简案。6月3日,我组织本组成员进行了分享研讨。每位成员都汇报了各自的设计思路,我发现了几份很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同时也发现了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问题之一就是文本解读不过关。教学设计应以文本解读为基础,这是每个人都懂的道理,但落实在实践中,效果却大不相同。这一方面是文本解读的能力与素养问题,另一方面是文本解读的方法与态度问题。试想,一个老师平时基本上不读文学作品,对优美的文字没有敏感度,对作者的匠心缺少体认,没有把自己浸泡在文字中去,不能和作家的思想、感情甚至灵魂产生共振,那对文本的解读只能停留在概念化的表面上,从文本中“选择”一些所谓的知识点。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读了几本文本解读的理论著作,就生搬硬套理论知识与框架。这固然是掌握理论的必经之路,但其基础还是对文本的理解。本次比赛我们提供的都是散文作品,优美的散文需要沉浸,需要感受作品中形象、文字之美,这是最基础性的工作。读陆蠡的《蟋蟀》,读到“我屈指计算着白露的日期。终于在白露的前五天这可怜的虫便死了”时,会不会对“屈指计算”“终于”“可怜的虫”等词语产生敏感,能不能体会到“我”每天都在担忧和恐惧中度日的心情,两句话之间为什么不用逗号而要用句号呢?读徐则臣的《当家园只剩下一个籍贯》,读到“先是少一条河,再是少一条路,接着又少一条河,又少一条路,然后是我能一一叫出名字的庄稼和野草,也在一个种一个科地消失”时,对于作者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有没有产生特别的感觉?前几天参加初中语文教研基地的研讨会,冯善亮老师曾提及老师们要多读一些文学作品,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我想,教师的文本解读功底也是要通过文学作品阅读而打好的。

问题之二就是情境任务的创设脱离文本。我是不反对老师用情境任务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但对情境任务的要求比较高,不是说一节课只要用到了情境任务的设计思路,那就是一节好课。在我看来,情境任务的设计有这样几个需要注意的点:一是情境任务本身的真实与否。此处的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科学真实,而是一种情理真实、假定的真实。假如说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遇到类似的情境,这就是真实的。二是情境任务是否能够最终完成。有的老师请学生绘制插图,但实际上只是为插图配了一段文字,这个任务就没有完成;还有的老师让学生拍摄短视频,实际上只完成了为短视频配字幕等工作,这样的任务不能用“成品”的方式体现,自然也就是不是真实的任务了。三是情境任务是否能够把学生“卷入”学习、“卷入”文本中。有的情境任务只是一个帽子,一个噱头,不要这个情境学生也一样学习,这样的情境又有什么意义呢?相反,如果教师创设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学习的热情,即使情境本身不太真实,那也不妨碍该情境的价值。四是情境任务的设计是否和文本特点相符合。有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文本,当然可以通过设计情境任务的方式来教学,但对于一些优美的散文作品,如果只是要求学生撰写“编者按”“推荐语”等,而没有读出文本的精妙处,这样的任务也是虚有其名。这其实也说明,教学方式本身并无对错之分,主要看这种方式是否适合文本特征,是否与教学内容保持一致。

问题之三是教学设计的创新性不足。创新是教学设计的难点,但也是其重要的价值,因为教学本应该是常教常新的。如果教学设计只是给文本划分了几个段落层次,然后请学生逐段概括内容、欣赏表现手法,这样的教学能么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所有的设计都是“板块式”,什么“初读、朗读、美读”等,千篇一律,自然也没有生机与活力。我之前在迪茵公学对教学比赛进行总结时,曾提到一些不同的教学设计逻辑,遗憾的是,这些观念尚未有效地落实到教学设计中。当然,研讨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例如执教《当家园只剩下一个籍贯》,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比较“家园”“故乡”“村庄”“籍贯”等名词的含义,借以把握作者寄寓的情思,也有的教师设计了“如何才能不让家园只剩下一个籍贯”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进行自我建构,这些都很不错。有的教师围绕《从理解一朵花开始》,设计了“看花就是花:赏眼中美景”“看花不是花:悟心中深情”“看花还是花:析文中哲理”的教学环节,也很有新意,但如果把第三个环节改为“看花胜似花:析文中哲理”可能更符合逻辑性。有教师围绕《蟋蟀》中“我希望我能够延长这小动物的生命”一句进行教学设计,将文本内容、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内容贯穿于对这句话的理解中,也很有新意。

解决这些问题,说难也不难,说易也不易。接下来我打算开展如下工作:一是对教学设计的创新方法进行专题训练,例如所有成员都用同一种方法和思路,围绕一个文本进行教学设计;或者将成员分组,每组围绕一个文本进行研讨,并且用某一种思路进行教学设计,最后进行小组汇报分享。二是搜集名家课例,从名家课例中总结提炼方法,迁移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肖培东老师、王君老师、徐杰老师、黄厚江老师以及语文教学前辈钱梦龙老师、宁鸿彬老师等,他们的经典课例非常值得教师学习。三是进行优课模仿,即教师模仿某个名家或某个获奖课例,在自己的班上试讲。当然,优秀课例用于模仿和学习,这是可以的,但是在比赛、课例写作、论文写作等活动中,不能违反基本的学术道德和规范。四是组织组内的听课研讨活动,实现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例如此前的说课展示活动、听课评课活动等,都是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