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中医学子应如何学好中医——名老中医刘季三的治学经验

 绍宜 2014-03-20

我的父亲名,字季三,号松荫,晚年寓青岛伏龙山,宅旁有丹桂一 株,爱其春敷夏绿秋华冬荣,因号老桂山房老人。

余家世业岐黄,不废诗书,至于先父,已经五世。父亲自幼颖慧好学。年六岁,家贫无力延师,先祖景文公亲授四书十三经,皆朗读纯熟,亦精于《说文解字》,为以后学习医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父亲在《松荫庐医话》中,谈到学习医学,需要有较好的文学基础时说:“秦汉以上文字,非难读也,使习小学者读之,即亦甚易。世医畏《内》、《难》、仲景书者,特患其不可解者多耳,使能通训诂,则必无隔阂之患,不必恃注释也。”又说:“习医必明训诂”。

在家庭的薰陶下,父亲立志学习医学,继承祖业,乃自修《伤寒论》,背诵如流。其后从先祖肄业九载,伤寒金匮诸论均肆习纯熟。十七岁,侍先祖应诊,抄方按脉,勤苦实习三年,理论与实践与日俱增。二十岁,开始独立行医,时流感蔓延,公诊治痊愈者甚众,籍有声名。癸酉(一九三四年)秋,赴青岛,悬壶济人,求诊者日踵于门。

在旧社会,中医地位卑下,倍受排挤。旧政府下令取缔中医,中医处于灭绝地步。父亲坚信中医是科学的,科学的东西不会消亡,必定要发展。于是,愤而埋头著述,讲学授徒,广植后进,不遗余力。四十年代主持青岛中医研究会,并主编《医药针规》医刊,相互激励,研讨学问,发展中医学术。历年著述甚多,有《伤寒论约注》、《伤寒论提要讲义》、《伤寒论药品简介》、《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松荫庐医话》等。

父亲治学刻苦严谨,切磋琢磨,逐字推敲,联系实际,沁于学习,学有成就。一生治学经验,可归纳为 初学贵择师,学成贵择友,学医贵有恒,学贵不废书,经典贵熟读,实践贵活法,涉猎贵斟别。

学贵有恒

学习中医,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要立志终生从事中医学术与实践。浅尝辄止,见异思迁,是绝对不能学好中医的。《松荫庐医话》中说:“读书、作文、学诗,必有恒乃精,而医道尤贵有恒”。学不可以已 ,苦学深思 ,知难而进,愤发图强,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即可循序而至于大明矣。俗话说 “有志者事竟成” 。正是这种恒心,得以获得渊博的知识。父亲在《伤寒论读法之研究》一文中说:“习医所最难者,厥为《伤寒论》一书。习之者约分三期;初期为全篇之背诵,此虽较易,然畏难而中止者,十常八九,本文熟读可谓已过第一关。次则遍取各家之论注,是非互相证之。自古至今,注伤寒最流传者百数十家,只此已费功不少矣!初读成注,觉王叔和为不可及;既读方注,又觉王叔和非是;再熟喻注,又觉方注亦非及;遍读诸家之注,始觉有判断之力。此所谓第二关也。各家之说,各有是处,亦各有非处,自不得不由博返约,取原文逐篇逐条逐句逐字细为参详:此经何以有此证?此证何以用此方?此方何以加此药减此药?反复推求,必至无疑义而后已。此所谓第三关者,较前者之难,不啻十倍。能过此关则几乎成矣!”在《伤寒论约注》序中还说:“早岁即有志习医,自熟经文后,遂取自宋以来释伤寒者数十家,朝夕浏览,率各主一说,卒鲜通论。既久乃尽屏诸书,独取《伤寒论》原文,危坐而读之三载,始而惑,继而明,既而恍然大悟,乃知伤寒之例或因此以喻彼,或就彼以明此。” 。从以上记载,可见父亲读书的刻苦,恒心始终不渝。一部《伤寒论》掌握纯熟,临证运用自如,得心应手,是勤奋的结晶啊!恰如张元素所说:“仲景书为万世法,号群方之首,治杂病若神。”但是,如果没有“愈困愈愤,愈愤愈进”的精神,是达不到的。“医贵有恒”,这是学习中医最根本的方法。

贵不废书

任何一种知识,都需要不断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中医也是如此,必须温故而知新。父亲在《松荫庐医话》说:“医者学成应世,往往将平时所习之书,束诸高阁,不知此大谬事也。十日不读文,,则作文时觉难,三日不理弦,则按弦时手涩。何况医道?医生大言炎炎,云当年用功时,业将有用书籍,熟复于胸中,此时何劳再读,不知此乃自欺欺人耳。一有难疾,立见其束手无策,平时惟借熟套以蒙人。”故医者应时时攻读,永世不废,才能逐步达到学业高峰。否则,将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父亲在 《伤寒论读法之研究》 中有这 记载 “己 巴年春,余著 《伤 注》 四卷,讫今此书已脱稿十六年。此十数年中,伤寒之研读未尝废。而昔之所谓 悟者,由今视之往往不惬于心,

再迟十数年或者今 日之所谓是者,至彼时亦定非之矣 ”足证,父亲一生之读医经,昼夜不懈,熟读深思,不断研究。直至暮年,因心肌梗塞卧床之际, “焚膏油以继暑, 穷年” ,业挥毫著述, 《古方杂谈》 一书。“医贵不废书” ,这是学有成就的又一方法。

医经贵熟读

俗话说 “熟能生巧” 。对中医学术,卜的经典著作,必须反煲诵 , 磨。父亲认为《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部经典著作,是一个医生应当掌握的基本著作,掌握不好,学业难于发展。《松荫庐医话》说:“医道非易事也。古圣研精覃思,竭一生精力,始成一书,然义尚未尽,数圣于仍,而斯道始大明,后人无古圣之识,而期举数圣之书,流览而知之,岂非至愚。故期习斯道者,必取《内》、《难》、《伤寒》、《金匮》之义,使纯熟于胸中,皆能上口 ,至临病时,斯能神与古会,无窘迫之患。使不能上口,至临病仓促之时,既无成见,势不得不敷衍了事。故人不死于病,而死于迁延者多矣。”

熟读经典,便为博览群书打好基础,才能审辨真伪,明辨是非,兼收各家之长,熔一炉而创新。

四部经典的学习,先辈的经验是先《内经》,次《伤寒》,次《金匮》,先理论,后方药,循序而进。我父亲的学习和教学经验是先《伤寒》,后,《金匮》,后《内经》,后《本草经》。因为《伤寒》、《金匮》两书字数,只占《内经》字数的十分之一,一鼓作气,半年之内可以学完,再用《伤寒》、《金匮》的钥匙,来开《内经》、《本草经》的锁,就能事半功倍。若先学《内经》,就旷日费时,减低锐气了。

在学习经典著作时,要专心致志,集中精力,不要看与经典著作无关的书,不但《汤头歌诀》、《本草备要》一类的书不看,而历代名著,如《巢源》、《甲乙》、《千金》、《外台》之属也不要读。待经典著作读的纯熟了,便可由约及博,涉猎群书,遍看上下古今的医籍,找出他的渊源和发展变化,分清他们的流派。因为这时的基本功已经巩固,自不至经纬不分,东见东流,西见西倒了。

实践贵活法

学习中医,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不能读死书,临诊尤其不能按图索骥。所以父亲主张学习中医不要记死法死方,不要舍本求末,不要随波逐流,要认真地学好理论,要脚踏实地的实践。《松荫庐医话》说:“《内经》、仲景之书,不过予人以规矩,非使人印板法也。盖病变万端,惟明理者能穷之。如下痢忌发热,而金匮下利条,有发热不死之文。产后恶寒凉,而金匮产后风痉,乃有竹叶汤之治。使按死法而求,岂非大错。是知《内》、《难》有定论,仲景无死法。”故诊治疾病不能胶柱鼓瑟,应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治病求本,谨察病机,以意调之。

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洞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学习中医学极重要的。有人理论学习很好,诊病的本领不高,除了实践的经验不足外,其重要的原因在于理论脱离实践。经验是大家实践的结晶,应当善于学习别人的经验。当代中医与西医并茂,西医学不断地吸收现代科学发展的新成就,进步很快。因此,先父主张尽可能多地学习一些现代医学科学知识,取长补短,有利于中医学术的发展。《松荫庐医话》有“医贵通中西”之论,主张“以彼之长,易此之短”。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开拓我们的视野,发展中医药研究的新途径、新领域,是十分必要的。

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应在 践中,创造新的经验和理论。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学说、一种新理论的产生,都是由星星点点的思想火花,汇集成智慧的河流,推动着人们去实现一个个科学认识的飞跃。在医疗实践中,应当立足于推陈出新,加强科学研究的自我训练。

涉猎贵斟别

学习 医学无捷径,只有昼晚研究,刻苦用功。清代学者赵学敏,自幼性好博览,勤奋好学, “常簧灯帷中,藏书夜观,煤积翠帐皆黑” ,所读之书抄录成 , 千卷,成为 一代名医,堪称典范。因此, 日读书应当成为医生的习惯。对学习的热爱,应构成医生正常生活的一部分。当然,努力学习,还必须善于学习。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曾说 “跋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岐途的人” 。中医学习的正确途径是打好经典著作的 础。《松荫庐医话》 “医学首应读灵素,伤寒、金匿数书,此数书初读似甚难,然后由难而返易,他书初读似甚易,然其终由易而弥难” 先父在《松荫庐医话》中说:“初学之时,当先取《伤寒论》熟读;若熟读后,当求其章节旨义,句句自释。后取全部伤寒及各家注解互考之,辨其优劣,笔诸册而藏之,作日后之参考。《伤寒》熟后,再读《金匮》,如前法。《金匮》熟后,再读《内经》,如前法。三经熟后,书无不可读者。所以然者,本既立,自不能随人转移也。”论证了学习中医的步骤与方法。

在学习各家著作时,应批判的阅读,力求保持独立思考能力,多思考、细推敲,避免因循守旧而使人迁腐,成为自己进步的障碍。《松荫庐医话》说:“古经既熟,不能不事乎涉猎。然自汉后之书,类皆瑕瑜互见,故读者必须斟别……诸子百家,不背六经者从之;群医之类,不背灵素、仲景者从之;标新立异,论据充分者考之。如此斟别,庶免岐路亡羊之患。”此示人涉猎群书必须斟别。培根也曾说过 “读书时不 可存心洁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而应当企敲细思”

为了学好医学,应当注意选择师友。初学贵择师,学成贵择友,这对自学者尤为重要。《松荫庐医话》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医道之求师,较他道尤不可缺,盖有师以教之,则正邪不至于溷,功无误用之患,至教诲殷殷,‘捷径’独得……青年才士,竭力无成,而愚钝之人,艳声独享者,半由于此。”又说“为学之道,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而医道尤贵求友,盖医道理学也,独处静思终无一得,及友好聚谈,往往于无心中遇之,茅塞顿开,情思昂然……友好之益,不减良师也。”良师益友,可以相互激励,相互帮助,探讨学问。而且可以相互启发,培养自己的道德风尚和情操。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医学无捷径可走,总应勤奋刻苦,终生努力。兹以拙劣文笔,略记我父亲的治学经验,或有助于后学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