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枢

 hxzylw图书馆 2014-03-21

1 简介

  姚枢

  姚枢(1203-1280),元初政治家、理学家,字公茂,号雪斋、敬斋。祖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后迁居洛阳(今属河南)。窝阔台(元太宗)时,蒙古军攻宋,他奉命与杨惟中随军延揽儒道释医卜之士,得遇名儒赵复及获程朱著作,弃官潜心研习程朱理学。后应忽必烈召至藩府,上书言治国之策,遂成为忽必烈的重要谋士,从攻大理、鄂州(今湖北武汉)等地。元宪宗七年(1257年),蒙哥与忽必烈发生矛盾,他建议忽必烈送妃主还朝,以解蒙哥的猜疑。忽必烈即位后,他历任东平宣抚使、大司农、中书左丞、昭文馆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等职,曾参与制定礼仪。其理学思想继承程朱,无多少创新。

2 政治经历

  姚枢墓

  蒙古军攻破许州后,姚枢至燕京投靠杨惟中,被引见窝阔台。随后姚枢跟杨惟中南下访求儒道,释医卜者。姚枢在德安遇到赵复,开始拜赵复为师学习程朱之书,成为理学派代表之一。

  忽必烈(元世祖)为亲王的时候,请姚枢教世子经书,并备顾问。宪宗即位时请其于河南屯田,世祖在位时任姚枢为昭文馆(殿)大学士,详定礼遇(仪)。姚枢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曾任燕京行尚书省郎中,因其不肯与燕京行尚书省事牙刺洼赤同流合污,故弃官退隐于辉州(今河南省辉县)的苏门山。不久,元世祖(忽必烈)派使者请其出山,安排在身边任职,那时候,蒙哥可汗尚未即位。待蒙哥可汗即位,要求忽必烈就汴梁(今江苏省南京市)与京兆(长安一带)两者之间选择一处作为封地。忽必烈征询姚枢的意见,姚枢说:“南京河徒无常,土薄水浅,卤(硝盐)生之,不若关中阙土上上,古名天府海陆。”忽必烈认为姚枢言之有理,就选择了京兆。

  另一元朝重臣王文统妒忌姚枢的才华,于中统二(1261)年,王文统请奏忽必烈任命姚枢为太子太师,同时任命姚枢的朋友窦默和许衡为太子太傅与太子太保。表面上是对三人非常尊崇,实际上是把他们捧到不能再任平章政事之类职位,三公三孤,照例职位高于丞相之上,却无实权。姚枢与窦默,许衡一齐恳辞,对元世祖说:“陛下还没有立太子,我门当谁的太师?谁的太傅、太保?”。忽必烈就改任姚枢为大司农,窦默为翰林侍讲学士、许衡为国子祭酒。王文统死后,元世祖诏任姚枢与左三部尚书刘肃同商议中书省事。实际上是任命姚枢参议中书省的机密与决策。一年后,姚枢又任中书省左丞(左丞相的地位虽然低于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却有实权,比同商议中书省事升职一级)。

3 人物贡献

  姚枢

  姚枢官至左丞相,似无赫赫之功,但实际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姚枢作了不少很有建设性的事,如设立枢密院,建议元世祖诏令将汉军分为十个“奥鲁”。每一个“奥鲁”设一个总管府;从此不再隶属“万户”,敕令凡奥鲁内有“万户”的“弟男”及“私人”皆罢除。所谓“弟男”、“私人”就是因战争被俘虏而成的奴隶。这一敕令,也是一大德政。

  姚枢还策成了多件要事,如设立新条格(标准)、省幷州县、核定官吏员数、品级、职务。改燕京为中都,与上都开平同为京城、改年号为至元、大赦天下。诏蒙兀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掌印官),汉人为总管,回回人(包括畏吾儿与其它各国家回族人)充同知,“永如制”等等。

  可惜,之后不久,姚枢因敌不过阿合马的恶势力被外调,“以左丞、行省西京平阳等处。”

  姚枢至元五年(1268)才被调回京城,任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事:“同议中书省事”。至元十年(1273)才被任为“昭文殿大学士”。

  后来,忽必烈派遣十路宣抚使与副使,其中第七路(东平路)宣抚使:姚枢。副使为张如、何肃。

4 弃官治学

  公元1241年,40岁的姚枢命运发生一次重大转折,这成就了他与辉县百泉的一段缘分,也成就了他与许衡、窦墨等大儒之间的情谊。有时候,生活的转变来得出人意料,40岁,大笔的贿赂摆在姚枢面前,因无法拒绝,他只好选择了转身离开。

  那年,窝阔台任命姚枢为“燕京行台郎中”。“燕京行台”也叫“中州断事官”,是蒙古汗国总理汉地政务的官职,当时担任这一职务的,是花刺子模人牙鲁瓦赤,此人经商出身,性喜货贿,为了不得罪他,各地官员和掌握兵权的“世侯”竞相往燕京送银子。大约为了堵住姚枢的嘴,牙鲁瓦赤常把贿赂分一份送给他。姚枢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想要,但顶头上司又得罪不起,洁身无门,只好放弃一切,挂冠而去,携家小迁至辉州苏门(今辉县北苏门山,百泉即在该山下)隐居。

  如今我们已无法知道姚枢缘何选择苏门,想来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此地山水秀美,二是这里曾是北宋大家邵雍的隐居地。邵雍出生在辉县(当时叫共城),长期在苏门山百源(即今百泉)隐居向学,人称“百源先生”。因邵雍的缘故,周敦颐、二程都曾来百泉讲学,使这里的太极书院名动一时。

  来到苏门后,姚枢的生活是简朴的,没有了燕京城的高堂华屋,他“诛茅为堂”,盖起了茅草屋,然后出资垦荒田数百亩,“修二水轮”灌溉,让自己的生活有了基本的着落。随后置家庙,奉祠四世堂龛,“别为室奉孔子及宋儒周敦颐等像”,自己“终日危坐”,潜心研读程朱之书,如醉如痴。那时北方长期战乱,各种书籍相当缺少,刚刚从南方传来的理学典籍更是匮乏。苏门山下,姚枢亲自从事小学、四书的刊行,还动员朋友出资刊刻图书,散发到四方。

  这时,“江汉先生”赵复已彻底从人间隐匿。出生于南方的赵复,与杨惟中、姚枢等人不同,他的“华夷之辨”观念十分强烈,心向南宋,不愿事元。忽必烈曾召见他,问道:“我欲取宋,卿可导之乎?”赵复答道:“宋,吾父母国也,未有引他人以伐父母者。”虽然在姚枢的劝说下,他前往燕京传授程朱理学,但一年后就隐居起来。没有了赵复,执著的姚枢就成了北方理学传播的核心人物,前来求学问道的人数众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后来成为大儒的许衡和窦默。

  许衡是怀庆河内(今沁阳)人,后来被尊为“元朝一人”。他自幼聪颖好学,7岁从师读书,问老师:“读书为何?”老师说:“取科第耳。”许衡颇为不屑:“如斯而已乎?”这个孩子总喜欢刨根问底,老师很难回答,前后三任老师因此辞馆而去。虽生逢战乱之世,许衡却嗜学不辍,读书不仅究其文义,而且身体力行。

  姚枢隐居苏门山时,许衡已30多岁,也是一位老师了,他闻讯前来拜访,读到“伊洛程氏及新安朱氏书”,顿觉眼界大开,兴奋得“不知手之舞,足之蹈”,遂敬信如神。回去后,他对自己的学生说:“过去我教你们的都不对,现在我才知道了进学之序!”不久,许衡就带着家人和学生迁至苏门,与姚枢“相依以居”。

  另一位饱学之士窦默也前来隐居,与姚枢、许衡等人“慨然以道为己任”。他们过从甚密,经常聚集在一起,朝暮讲习,“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所不讲”,从学者甚众,辉县一时星光闪耀,成为理学研究和教学的中心,在北方名声极为响亮,名士王磐受窝阔台征召,就曾将自己的全部学生转至姚枢处从学。

  这段研读岁月长达十年,姚枢、许衡、窦默后来都卓然而成大家,并且都受到忽必烈的重用。

  姚枢隐居辉县之时,并没有考虑自己的仕途。在苏门山下,他“读书鸣琴,若将终身”,悠然自得,似乎要终老于林泉。但公元1250年,忽必烈派人前来征召,50岁的姚枢慨然允诺,走出苏门山,再次前往漠北。人生选择起伏如此之大,颇为耐人寻味。

  在姚枢墓的侧后方,一株野生的大椿树张着如伞般巨大树冠,为他遮风避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