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太极拳的“粘黏”说

 隐士的书屋 2014-03-23
 
 

太极拳的“粘黏”说   


 作者:纵横(台湾台南

        
         一、前言:

      学习太极拳的人对于「沾黏」这两个字应不会陌生,有人也称之为「沾黏劲」。而各个太极宗师们也对「沾黏」多有阐述,如拳经有言:「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须知阴阳,沾即是走,走即是沾,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金。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等等。由此可知「沾黏」在太极拳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观念,也可以说,若是不知「沾黏」的真义,就无法窥见太极之精妙。

      综观各个大师们的言论,言简意赅,虽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但简略的描述实难道尽「沾黏」之巧妙之处,这也就演变成后世的各种解释,有时反而令人迷惘。

     
        二、何谓「沾黏」?

        严格的说,「沾黏」不能称为劲,因为「沾黏」只是推手的一种表现方式而已。当双方搭手之时,即是「沾」之开始。在沾的同时,双方接触的重量感觉应要清晰,在整个推手的过程之中,这种清晰感觉要保持不变。当对方进我则退,对方退我则进。进退之间完全和对方配合一致,如果感觉消失或不清楚了,则表示自己有用力了,也表示自己的太极本体的整体是不完整的。

      在双方的手「沾」在一起之后,就是「黏」的开始,此时表示二人的太极体要进行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哪一方的太极体不完整,在运转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偏斜以致被弹开或被控制。而在进行融合之时,为了破坏对方太极之体,会将本身的重量如丝般「黏」在对方身上,让对方的运转因我外在重量的黏附而滞碍,进而产生偏斜以至败势。

      常有人以为「沾」、「黏」是相同的,其实不然。也常有人误解「沾」、「黏」的本义,在推手时一直想要「沾」、「黏」住对方,不敢丢对方之力,也不敢顶对方之力(假的不丢不顶)。这种被动的「沾」、「黏」是完全失去意义的,不但无效反而缚手缚脚。

     「沾」、「黏」是一种主动的态势,当和对方「沾」住时,则要「黏」住对方,即使对方想要脱离也不行,想要攻击也不行,让对方既不能丢开我的重量依附,也无法顶住我的重量的贯注(真正的不丢不顶)。所以可以说「所有的运转完全操之在我是谓沾黏」。

     
       三、「沾」、「黏」在推手上的应用

        前面已经强调「沾」、「黏」是一种主动和积极的态势。在和对方接手之时就是「沾」的开始,推手的运转过程则为「黏」的形势,而弹开对方或制住对方之时为[沾」、「黏」的终止。所以可以说在整个推手的过程中,几乎是以「沾」、「黏」为主轴的。

      从字面上可以知道「沾」是一种表面的接触,如沾水般,水附于皮肤之上。推手时和对方的接触重量大约和沾水也差不多。在整个推手的过程中,搭手为「沾」,因为平时练习时是双方伸出手「沾」住对方后才开始运作,所以往往让人不知道「沾」的重要,甚至忽略了「沾」的存在。但我们要暸解,太极拳是一门武术,如果和外家拳对抗时,「沾」就显得相当重要了。拳经言:「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就是「沾」的工夫,当外家拳出拳如风来时,我能急应而「沾」上,「沾」的重量又不能太多,最多如「沾」水一般重而已,如果「沾」不上对方,那要制对方于无形就很难了。

     「沾」上了对方后,接下来就是「黏」住对方,「黏」并不是用力抓住对方,而是将自己的重量丝丝的布在对方身上,让对方在推手的运动之中不知不觉的渐渐产生偏移,就好象苍蝇沾上苍蝇纸上,初黏时尚可奋力挣脱,但愈是用力,则愈黏愈多,终至全身被困住,这个比喻或可稍稍说明太极「黏」的方式了。


       四、如何训练「沾」、「黏」的工夫?
     
        在「沾」、「黏」的工夫上,两者是同等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沾」比「黏」更为重要,因若无「沾」之始则无「黏」之用。但因为一般推手时,是以沾住对方后才开始推手运动的,已经先「沾」好了,自然就感觉不出「沾」的重要性了。

      但是忽略「沾」的后果,就是很多习太极拳多年的人常常会产生一个疑问--「如果练外家拳的人不跟我推手,而是一拳打来,或一脚踢来,我怎么办?」,别人一拳打来,或一脚踢来,许多学太极拳人的反应就是闪躲再乘隙反击,完全无法使用太极「四两拨千金」「以柔克刚」的工夫,这也就造成了「推手无用论」「太极无用论」的说法,不只没学太极拳的人有这种想法,就连习太极拳多年的人也常在心中有这种疑问的。

       其实这只是忽略了「沾」的重要性结果,当别人一拳打来或一脚踢来,太极拳要做的是在对方快速的动作中,乘其势尽之时「沾」住对方,而后「黏」住对方,进而控制对方。「四两拨千金」就是「沾」的工夫的应用。

      从上面的说明中知道了「沾」的重要性,但要如何训练「沾」的工夫呢?


      训练「沾」的工夫,有几个要点:

      1、心静:心静才能清楚的体会对方的变化,不能心浮气燥。心要静则必需加强站桩的工夫。很多人一直以为太极的站桩是为了要训练腿力、腿劲,这是很可悲的错误,关于站桩,我们有详文讨论。

      2、放松:如何放松,可参考「松」一文。要能放松才能「沾」得巧,不太重也不太轻,如沾水般。试想,如果硬梆梆的去「沾」,那就形成的是「相抗」而不是「沾」了。

      3、全身一致:如何「全身一致」可参考「规格」一文。有时我们常受限于一般的思考模式,以为「沾」就是用手去沾,其实不然,全身皆可沾。不过用手去沾比较符合一般人的想法,但就算是用手去沾,那也只是表象的接触,实质上,手沾上了以后,全身就要有相同连动的感觉,而感受的中心主宰点在「丹田」。

      4、不惧:恐惧是紧张的来源,紧张又是僵硬的开始,如果僵硬了,那就连自身的内在感觉都消失了,如何沾」呢?恐惧是人类内在很难克服的问题,我想经过不断的训练自信及太极技巧的提升,应该可以有效的克服内在的恐惧才对。

     「黏」的工夫和「沾」的工夫是同等重要的。其实大部份的太极拳学习者终其一生研究的推手就是「黏」的工夫,「黏」的工夫能做的好,那在太极拳方面也可以算是一位高手了。最怕的是研究太极拳推手的学习者,只知钻究招式,去假设对方攻击的模式来发展破解招式;或是强调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推手方式;或是发展几招推手制敌绝招等,如果是研究这种种推手的方式,可以断言,终其一生是无法窥见太极的堂奥的。

     「黏」是一个很细微的工夫,当两个人搭手进行推手的运转时,要配合对方的动态来运作,并且把本身的重量「黏」附在对方的身上,慢慢牵制对方的动态,此时就会发现对方的运转渐渐不灵活了,空隙渐渐产生了,那就达到了「黏」的效果,对方也就在掌握之中了。


      那要如何训练「黏」的工夫呢?训练「黏」的工夫,有几个要点:

      1、听劲:听劲是「黏」的基本工夫,听劲包含了「听自己的劲」及「听他人之劲」。「听自己的劲」就是要了解自己本身的动态,举手投足皆要清楚,都要全身一致,若不明白自己内在的变化而要「听他人之劲」者,无异于缘木求鱼者。能明了自己的内在变化后才能「听他人之劲」,「听他人之劲」是要了解他人内在的变化,清楚对方哪里用力,哪里紧张,来之势、去之路为何,这样才能黏附重量在对方身上。

      2、舍己从人:前面已经强调过,「黏」是两个人搭手进行推手的运转时,要配合对方的动态来运作,并且把本身的重量「黏」附在对方的身上,慢慢牵制对方的动态。配合对方的动态就是「舍己从人」。对方伸,我就屈;对方屈,我就伸(无过不及,随屈就伸),这个「黏」附要在对方不知不觉中进行,甚至在对方以为得势而沾沾自喜中进行。


     
        五、结论

       「沾、黏」在太极的实际运用上是很常见的。我们甚至可以说「沾、黏」是太极守势的根本,这是一种主动的守势。从外在的运动形势来看,会以为是在对方的攻击中求生存,但实际上则是利用重量的黏附,使对方的攻击偏斜落空,慢慢的对方的运动也会滞碍,最后完全受制于我方。这是和太极「发劲」攻击全然不同的表现方式。当然推手之时千变万化,「沾、黏」可以自成一体,也可以是为「发劲」做先期的准备工作--「以沾黏引出对方的空隙,再发劲(引劲落空合即出)」。要如何运用全乎一心,并无定法。但基本的是,一定要能练出「沾黏」的工夫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