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黄米清酒的话题

 lynx525 2014-03-25
  就东北民风来说,人们印像最深的是“大碗酒、大碗肉”。
  这多指的是东北的纯粮食白酒,多是用玉米和高梁酿成的纯粮食酒,度数都不低。说起烈性酒,北京把高度白酒叫“二锅头”,那意是蒸到第二锅的头一茬酒最香最有劲。东北这地方也有把烈性白酒叫“烧刀子”的,意为酒性猛烈,一口喝下去,肚中有如被人捅了一刀,火烧火燎的感觉。
  但这种白酒毕竟得有酒量的人才能喝,我是万万不敢照量的。而我比较喜欢和怀念的是东北乡下的自家酿的黄米酒。这种米酒酿成后,颜色浅黄,所以也通称黄酒。
  对于黄酒,我有着刻骨铭心的深情记忆。小时候酿这种黄米酒好像是成文的规矩,年年都酿的,整个酿酒的过程中,最辛苦的当属姥姥了。每年寒冬极冷时节,姥姥要把好几小笸箕大黄米放在西屋的直径一米的大铁锅中,用大铁铲上下翻炒,锅下是红通通的木柈火,焦黄的糯米,煞是好看,随着反复翻炒之后,慢慢有香味溢出,等炒成深黄色时,倒入半人来高的大水缸中,放入爸爸从酒厂中带回的酒曲子,加入清水后用重物压实,紧紧的封上缸口,置于热一点的地方发酵一个来星期,听到酒缸中有“沙、沙”的声音,俗话说就是发起来了,清甜可口的黄酒就做成了。
  这种自酿的米酒,色泽乳黄,闻之有黄米的甘醇清润,如果酿的好,会有二氧化碳的气泡充盈在酒水里,倒入酒杯时,能看到有气泡慢慢的溢满杯壁,入口米香绵长,爽心之极。最有意思的是,酒缸盖上有时放着舀酒的家什,有时是一个木舀子,有时是一个大搪瓷缸子,这样便于饮用,有时候小孩子在外面玩累了渴了,也会就着缸沿喝几大口。黄酒的劲儿比啤酒还小,是自家制作的最佳佐饭饮料。这种酒度数虽低,但后返劲,多喝几碗也会满面红光的。乡下民风淳朴,每当黄酒酿出来,乡里乡亲的都会相互送上一些,这种黄酒分头茬和二茬,送给亲友的基本是家中的上好的头茬酒。这种黄酒从冬至那天开始酿酒后,到清明时必须喝完,否则会发酸。自从姥爷、姥姥去世后,老屋也卖了,我再也喝不上自家酿的黄酒了。
  说到黄酒,到想起一种黄桂稠酒,是西安特产,也比较有趣,其实它也是黄酒的一种,这种产自西安的糯米黄酒,风味就完全与东北的黄酒不相同了,它一点儿都不清澈,象牛奶一样的乳白色,汁稠甘甜,略有酒味,也近似于江南的醪糟汤。赵衍的《老饕漫笔》中谈到这种酒,说它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商周时期用来祭拜时供奉的“醴”,就是这种酒。黄桂稠酒,有淡淡的桂花香气,口感纯净温和,度数低,也就三、四度,这到与东北糯米酒的度数差不多,据说它已有上千年历史了。
  接着再追根溯源,古代多用米或果酿酒,我国出土最早的商代古酒就有果香气味。关于酒的起源除了古猿以果酿酒和杜康造酒外,《梵天庐丛录》中,还记载古人因兽乳发酵而偶得佳酿的故事。这些酒都没有多少酒精,度数也不会太高。看来纯粮食提纯的高度白酒是后来才有的。写到这儿想起个典故,陆灏的《东写西读》中,有段特别有意思的故事:明代永乐年间宁波有位陈敬宗,极善饮酒。皇上听说后,把他请到朝中喝酒。同时让工匠做了一个真人大小的铜人,里面边指爪都是空的。陈喝多少,就以同样的量注入铜人中。等到太监报“铜人已满”,才放他回家,并派一个太监跟着他回家。谁知到了家里,陈敬宗与这个太监又喝上了。看过这个故事,我想若真有其事的话,就是古时的米酒度数小,所以长喝不醉的。还有个典故,也颇有趣味。清朝顾嗣立号称“酒帝”,天下独步,有好事者想挑战,嗣立不胜其烦,在大门外悬一告白:“酒客过门,延入与三雅,来朝相见决雌雄。匪是者,莫相溷”,三雅,是刘表的大酒具,而告白中的三雅据说最少有二十斤,所以见到告示的人无不大惊失色,其实想想古时的低度酒,顾嗣立的酒量应当打个折的。
  若古酒真是这黄酒的亲戚,这样说来,我也是量大之人,一次也能喝两二碗呢。对于饮黄米酒,当应择一冬日,户外风雪飘摇,坐在热热的东北大炕上,端上一大桌子热乎乎浓盐重酱的饭菜,吃的大汗淋漓之时,打一碗新酿的甘甜糯香的黄酒,解渴下饭。
  “飘飘酒旆舞金风,短短芦帘遮酷日。瓷盘架上,白冷冷地贮满村醪;瓦瓮灶前,香喷喷的初蒸杜酝。未必开樽香十里,也应隔壁醉三家”,想起水浒里的这个小酒馆真是天堂,它卖的好像就是米酒。坐在油渍斑驳的老黄榆木的桌子旁,来一碟花生米,半盘酱牛肉,满满的筛上一大粗瓷碗,多好的酒生活。
  但近来生活节奏加快,市场酒水种类繁多,很少有人费事儿费心地去做这种私家酿制的黄酒了,这种美味的黄米酒在东北大地上已慢慢绝迹。这样想来,实在可惜和遗憾。
  我甘愿尾随在它后面,它就不会消失。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91477&PostID=2382975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