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阳明大肠经及穴位图(1)

 圣龙707 2014-03-28
手阳明大肠经之循行: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桡侧端的商阳穴开始,沿着食指桡侧缘,经二间穴、三间穴,向上通过第一、二掌骨间的合谷穴,进入伸拇长肌腱和伸拇短肌腱中间的阳谿穴。由阳谿穴而上,沿着前臂桡侧缘的偏历穴、温熘穴、下廉穴、上廉穴、手三里穴,到达肘关节外侧的曲池穴,然后再沿着上臂外侧前缘的肘穴、五里穴、臂臑穴,往上进入肩关节前上缘的肩腢穴。由肩腢穴行经肩峰前缘,往后走到巨骨穴,再到达第七颈椎下的大椎穴(属督脉穴)。从大椎穴向前下行到锁骨上窝,深入体腔,联络肺,向下穿过膈肌,归属于大肠。 
另有一上行的支脉,从锁骨上窝往上行经颈部的天鼎穴、扶突穴,再往上贯穿面颊,进入下颚齿中。从下颚齿再回出来,沿着口部两旁,往上相交于人中穴(属督脉穴),在人中穴左右交叉后,左边的经脉到右边,右边的经脉到左边,上行挟着鼻孔,经禾胶穴、迎香穴,最后交于足阳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所经的部位,有二十个穴位(左右共四十个穴位):循大指次指之端商阳穴、二间穴、三间穴、合谷穴、阳谿穴,偏历穴、温熘穴、下廉穴、上廉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肘穴、五里穴、臂臑穴、肩腢穴、巨骨穴,天鼎穴、扶突穴、禾胶穴,迎香穴在鼻边。 
《内经》云:「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大肠者,肺之腑。大肠经多气多血。手阳明大肠经本经有了异常就会表现为下列病症:牙齿痛、面颊部肿胀。本经穴主治有关「津」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口乾、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侧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运用。凡是属于气盛有馀的症状,则当经脉所过之处会有发热和肿胀;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发冷、战慄而不易回暖。 
手阳明大肠经脉循行从手走头的过程中,循颈、上颊、入下齿、交人中、上挟鼻孔,经气瀰散于头面、五官各部,手阳明经筋也上行面颊,结于颧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这就是经络循行所起的远治作用,根据经络的标本、根结的理论来了解。标是指头身部,是经脉扩散的区域,本是指四肢部,是经气汇聚的重心。根是指四肢末端的井穴,是经气循行会合的根源,结是指躯干部的有关部。 
《经》言:“所出为井,所熘为荥,所注为俞,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五脏六腑“井荥俞原经合”所主之病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洩。”其中原穴为气留止之处。阳经经长,多一原穴,则俞穴专司原气之俞注,原穴专司原气之留止;阴经无原穴,则以俞为原,乃一穴兼领俞穴与原穴之两种功能也。 
手阳明大肠经五俞穴:井、荥、俞、原、经、合六穴(阳经比阴经多一原穴),在五行上分属金(商阳穴)井主治心下满,水(二间穴)荥主治身热,木(三间穴) 俞主治体重节痛,火(阳谿穴)经主喘咳寒热,土(曲池穴)合主治逆气而洩。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为合谷穴。《难经》第六十六难云:“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原穴既为原气在经脉中留止之处,故较其他井荥俞经合等穴之功能,尤显重要。 
以上的穴位皆位于四肢肘膝以下,是临床上常用的穴道。读者如能善用按摩、指压、推拿、拍击……这些穴位,用于自我保健,对于做好防病、防疫,每天实施,可刺激、强化自身健康,增强免疫功能及防病的能力。 


大肠经共廿穴,原穴为合谷穴,絡穴为手太阴肺经之列缺穴。为阳气盛极的经络,主治阳症实症,也治发热病,与肺相表里。 


经中穴道起自手食指內侧末端指甲旁之商阳穴(井穴),经二、三间穴(输穴)至拇指、食指根虎口处之合谷穴(原穴),腕中凹窝为阳谿穴(经穴),沿腕后三寸为偏历穴(疗穴),再经温溜、下廉、上廉穴,至曲池穴前二寸手三里穴(疗穴),曲肘时肘边凸起高处是曲池穴(合穴)。再经肘髎穴、手五里,至手臂肘上七寸三角肌下为臂臑穴(疗穴),至肩峰前方举手凹窝处为肩髃穴(疗穴),再经肩锁关节凹陷处巨骨穴上行,于锁骨上窝中点上一寸许之天鼎穴,上经喉结正中旁三寸是扶突穴,上行至人中旁五分为口禾髎穴,止于鼻翼旁五分之迎香穴(疗穴)。 

其中,15穴分布在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首穴商阳,末穴迎香。本经腧穴可主治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胃肠等腹部疾病、热病和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头痛,牙痛,咽喉肿痛,各种鼻病,泄泻,便秘,痢疾,腹痛,上肢屈侧外缘疼痛等。 
[attachimg]45553[/attachimg]

LI-1商阳穴(手阳明大肠经——井穴) 
商阳(井穴) 
【定位】食指桡侧,指甲角旁约 0.1 寸处。 
【主治】牙痛,颊肿,咽喉肿痛,手指麻木,热病汗不出,昏厥。 
【刺灸法】浅刺 0.1 寸或点刺出血。 
[attachimg]45532[/attachimg] 
[定位] 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解剖] 有指及掌背动、静脉网;布有来自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背侧神经。 
[主治] 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手指麻木,热病,昏迷。 
[配伍] 配少商点刺出血治热病,昏迷。 
[刺灸法]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 手阳明经所出为“井”。 
商阳   
井穴,属金。  
[別名] 绝阳,而明。  
[穴义] 大肠经经气由体內外出体表。 

[名解] 
1)商阳。商,漏刻也,古之计时之器,此指本穴的微观形态如漏刻滴孔。阳,阳气也。商阳名意指大肠经经气由本穴外出体表。人体经脉由气血物质的执行构成內外无端的回圈,它分为体表部分和体內部分,体表部分执行在三部九候的表层,也即是地之上部,体內部分执行在三部九候的里部,也就是地之內部。商阳穴它即是大肠经体內经脉气血向体表经脉执行的出口。由于人体系统的重力场特征,人体內部的温压场高于外部的温压场,因此大肠经体內经脉所产生的高温高压气态物就会由本穴的漏刻滴孔向外喷射。商阳之名正是对本穴气血物质这一运动特征的概括描述,故名商阳。 

2)绝阳。绝,断绝也。阳,阳气也。绝阳名意亦可释为阴绝而阳,或曰纯阳。如商阳之解,本穴的气血物质由大肠经体內经脉的阴水所化,出体表经脉后化为纯阳之气,穴內无阴性之水,是绝阴化阳的程序,故名绝阳。 

3)而明。而,语气助词,作转折用。明,与暗相对,指可见。而明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可见之物。在中医学中,物质可划分为二大类,一类为阴,一类为阳,阴又为有形之水,阳又为无形之气。有形之水可见,无形之气不可见。穴名冠以而明,它正是对穴內的气态物质处于特殊的可见状态的描述。由于本穴物质由大肠经体內经脉的阴水气化并喷射而出,成为了可见之状,因而明白可见,故名而明。 
4)大肠经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的气化之气从地部孔隙而出,故为井穴。 

5)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物质为內部外出的高温高压气态物,水湿浓度大,出体表经脉后其变化为散热冷凝,表现出西方之气的秋凉特性,故本穴属金。 
[气血特点] 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性凉。 
[执行规律] 阳气由大肠经的体內经脉外出体表经脉并循经传于二间穴。 
[功能作用] 气化大肠经体內水液,向大肠经体表经脉输送高温水湿气体。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血必淡、色必暗),热则搖孔出气,无见其血。 
[藏象] 本穴的微观形态有如高温锅炉的放气阀,气血物质则如放气阀外喷的高温水蒸汽,內部经脉中的经水则如锅炉管路中的高温之液。

LI-2 二间穴 
二间(大肠经荥穴) 
【定位】微握拳,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牙痛,口喎,咽喉肿痛,目赤肿痛,指关节肿痛。 
【刺灸法】直刺 0.2-0.3 寸。 
[attachimg]46118[/attachimg] 
二间穴主治 
二间穴在五行属水,五行“金(母)生水(子)”。肺属金,又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为本经(大肠经)之子穴,其功能偏清热(实則泻其子)。大肠经经脉循行从手走头的过程中,循头、上颊、入下齿、交人中、上挟鼻孔,经气弥散于头面、五官各部。由于手阳明经筋也上行面颊、结于颧部,故用二间穴来治疗胃火、牙痛,有显著的效果。 
〈通玄指要赋〉:“目昏不见,二间宜取。” 
二间  
[定位] 微握拳,当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中。 
[解剖] 有指屈浅、深肌腱;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侧动、静脉,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 目昏,鼻衄,齿痛,口歪,咽喉肿痛,热病。 
[配伍] 配合谷治齿痛。 
[刺灸法] 直刺0.2~0.3寸。 
[附注] 手阳明经所溜为“荥”。 
荥穴,属水。 
[別名] 间谷,闻谷,周谷。 
[穴义] 大肠经气血在天部不太高的层次冷凝化水。 
[名解] 
1)二间。二,概数,在此表示较小之意。间,间隔、空隙也,指本穴物质所处为为空隙之处。二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位处不太高的天部层次。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气,在本穴所处为不太高的天部层次,二间之名即是对本穴气血物质所在的空间层次范围的叙述,故名二间。 
2)间谷、闻谷、周谷。间,间隔、空隙也。闻,听也,指距离短近。周,范围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之处。间谷、闻谷、周谷名意皆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位处较小的间隙处。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高温水气,此高温之气因是由商阳穴的喷嘴喷出,行至二间穴后扩散的范围不大,如处于狭小的栏位,故名间谷、闻谷、周谷。 
3)大肠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湿之气,行至本穴后,因散热而有部分水气冷凝而降,在地部形成細小的经水,故为荥穴。 
4)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湿之气,在本穴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的变化,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大部分为天部之气,同时地部亦有极少经水,天部之气及地部经水性皆温热。 
[执行规律] 天部之气向三三穴上行,地部经水向商阳穴下行。 
[功能作用] 大肠经经气在此分清降浊。  
[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或点刺出血,热则泻出气。


LI-3 三间穴(手阳明大肠经) 

三间(俞穴) 
【定位】微握拳,第二掌指关节后,第二掌骨小头桡侧凹陷处。 
【主治】牙痛,咽喉肿痛,目赤肿痛,指关节肿痛。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 
[attachimg]46120[/attachimg] 
[定位] 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解剖] 有第一骨间背侧肌,深层为拇内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头静脉其示部),指掌侧有固有动脉;布有桡神经浅支。 
[主治] 咽喉肿痛,牙痛,腹胀,眼痛,肠泻,洞泄。 
[配伍] 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手阳明经所注为“输”

三间   
俞穴,属木。  
[別名] 少谷,小谷。 
[穴义] 大肠气血在稍高的天部层次形成风气。 
[名解] 
1)三间。三,概数,与二相比稍大。间,间隔、间隙。三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所处为比二间穴稍高的空间层次。本穴物质为二间穴传来的天部清气,其性温热,上行至三间穴后所处的天部位置较二间穴为高,故名三间。 
2)少谷、小谷。少与老相对、小与大相对,皆言小之意。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少谷、小谷名意皆指本穴物质所处的空间范围较小。 
3)大肠经俞穴。俞,输也。大肠经气血由于有二间穴的散热冷降,在本穴处基本上无气血物质的升降变化,本穴只是起到了大肠经气血物质的传输作用,故为俞穴。 
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內容。本穴中的气血物质由于基本上无升降变化,而在二间穴不断提供气血物质的情況下,穴內的气血物质只是循大肠经向上部的合谷穴橫印移传,表现出风木的橫印运动特征,故其属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橫行的風气,性温热。 
[执行规律] 穴內物质以橫行的风气形式循大肠经传向合谷穴。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 商阳 LI1 shāng yáng 
[定位] 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解剖] 有指及掌背动、静脉网;布有来自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背侧神经。 
[主治] 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手指麻木,热病,昏迷。 
[配伍] 配少商点刺出血治热病,昏迷。 
[刺灸法]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 手阳明经所出为“井”。 

(2) 二间 LI2 èr jiān 
[定位] 微握拳,当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中。 
[解剖] 有指屈浅、深肌腱;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侧动、静脉,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 目昏,鼻衄,齿痛,口歪,咽喉肿痛,热病。 
[配伍] 配合谷治齿痛。 
[刺灸法] 直刺0.2~0.3寸。 
[附注] 手阳明经所溜为“荥”。 

(3) 三间 LI3 Sān jiān 
[定位] 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解剖] 有第一骨间背侧肌,深层为拇内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头静脉其示部),指掌侧有固有动脉;布有桡神经浅支。 
[主治] 咽喉肿痛,牙痛,腹胀,眼痛,肠泻,洞泄。 
[配伍] 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手阳明经所注为“输” 

(4) 合谷 LI4 Hé gǔ 
[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解剖] 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配伍] 配太阳治头痛;配太冲治目赤肿痛;配迎香治鼻疾;配少商治咽喉肿痛; 配三阴交治经闭,滞产; 配地仓颊车治眼歪斜。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注] (l)手阳明经所过为“原”。(2)《神应经》:孕妇不宜针。别名:虎口。

LI-4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原穴) 
[attachimg]46121[/attachimg] 
【定位】第一、二掌骨间,约当第二掌骨中点之桡侧缘处。 
【主治】牙痛,牙关紧闭,口眼喎斜,面肿,咽喉肿痛,目赤肿痛,发热,多汗或无汗,咳嗽,上肢麻痹,瘫痪,经闭,滞产,小儿惊风,瘾疹。 
【刺灸法】直刺 0.5-1 寸。特殊针法可透后蹊穴。 
◎取穴方法: 

先以右手拇指內侧横纹,对应左手虎口,拇指下压所按之处即是,以指尖下压会产生痠胀感,持续10秒钟,一天可数次。食指拇指并拢,虎口处出现隆起肌肉,状若山丘,往后走为山谷凹陷处,即是此穴,故名“合谷”。

合谷   
原穴。  
[別名] 虎口,容谷,合骨,含口。  
[穴义] 大肠经经气在此形成強盛的水湿风气。 
[名解] 
1)合谷。合,汇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合谷名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強盛的水湿风气场。本穴物质为三间穴天部层次横印传来的水湿云气,行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肌肉间间隙较大,因而三间穴传来的气血在本穴处汇聚,汇聚之气形成强大的水湿云气场,故名合谷。 

2)虎口。虎,八卦中的寅木也,风也。口,出入之所也。虎口名意指穴內的气血物质运动形式为风木的横印运动。 
3)容谷。容,容纳、包容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容谷名意指三间穴传来的气血物质在本穴被包容、聚集。 
4)合骨。合,汇也,聚也。骨,水也。本穴物质为三间穴的水湿之气汇合而成,所处为天部,其状为云,富含水湿,故名合骨。 
5)含口。含,包含、容经纳也。口,脾胃之属也。含口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有脾土的长养特性。本穴物质为三间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由本穴外传时也是以风木的形式橫印外传,但由于其水湿云气有温热之性,因而还有部分水湿之气气化上行于天,表现出脾土的长养特性,故名含口。 

6)大肠经原穴。本穴物质由三间穴的水湿云气而汇聚,性温、量大、所处范围广,可担当起充补大肠经整条经脉气血的作用,故为大肠经原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层次大范围內的水湿云气。 

[执行规律] 穴內的天部水湿云气一方面橫行向阳溪穴传输,另一方面不断气化向更高的天部去扩散。 
[功能作用] 推动天部层次的气血运动,向天部层次输送水湿云气。  

[治法] 虚寒则补而灸之,实热则泻之,热症凉药水针良。

阳蹊穴 LI-5(手阳明大肠经) 

阳谿 (经穴) 
【定位】腕背横纹桡侧,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凹陷中。 
【主治】咽喉肿痛,目赤肿痛,头痛,手腕部疼痛,耳鸣耳聋。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 
[attachimg]46122[/attachimg] 
[定位]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解剖] 当拇短、长伸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桡动脉的腕背支;布有桡神经浅支。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齿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手阳明经所行为“经”。 
阳溪    
经穴,属火。  
[別名] 中魁。  
[穴义] 大肠经气血在此吸热蒸升上行天部。  
[名解] 
1)阳溪。阳,热也、气也,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溪,路径也。阳溪名意指大肠经经气在此吸热后蒸升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合谷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此后吸热蒸升并上行于天部,故名阳溪。 
2)中魁。中,与旁相对,正也,指本穴气血执行的路线是大肠之正经。魁,首也,与尾相对,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首为阳,尾为阴也。中魁名意指本穴向大肠本经输送阳热之气。 
3)大肠经经穴。经,动而不居也。大肠经经气由本穴经过,故为大肠经经穴。 
4)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执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物质为合谷穴传输至此的水湿云气,水湿云气吸热后上炎于天部,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本穴属火。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之气。 
[执行规律] 穴內经气由天之中下部上炎至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 吸收天部之热并向天部提供水湿。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而后温灸,热则泻针出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