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日本领事馆
何大明
在苏州环城河风貌带“觅渡揽月”景区,有一处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名苏州关税司署旧址。它是最早的苏州海关。其沿革过程,最初为英国亚细亚石油公司别墅,后来为苏州关税司署旧址,过后又成为日本领事馆的一部分。解放后,归苏州第一丝厂管理并使用。如今,纳入苏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范畴。 清代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耻辱的《马关条约》。从此,被辟为通商口岸的苏州,成为日本和其他西方列强在中国发展经济的重要基地。苏州也逐渐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轨道。于是,包括关税司署在内的苏州海关,也应运而生。民国《吴县志》记载:“苏州海关在葑门外觅渡桥,清光绪二十一年奉旨辟苏州为通商口岸。其明年,巡抚赵舒翘相度其地,建立此关,以收洋商税银,并奏请设关监督一缺,以苏松太粮储道兼摄其事。” 苏州关税司署初建时,搭建简陋的草棚。后来,购下英国亚细亚石油公司大班和二班住的两幢别墅作为“关房”。这两幢保留至今、具有巴洛克风格的洋房,红砖红瓦,俗称“红房子”。尖而陡的屋顶上,竖起高高的扁方形壁炉烟囱。司署还在沿河建造了码头、仓库、验货房和职员宿舍。此外,还开辟了水泥马路,种植了塔松、女贞、玫瑰等花木。草坪休闲区内,配置了靠椅、皮划艇等休闲设施。 可惜,好景不长。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依据《马关条约》,在苏州的青旸地区,开辟了日本租界。租界的划分,由当时退职回家、曾经担任内阁中书的潘祖荫出任勘地公所主任,主持签订了《中日通商苏州租界章程》。除了日租界,还划出供西方列强使用的公共租界。租界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苏州海关的税务司署所在地,被划入日本租界范围。起初,日本领事馆设置在苏州古城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领事馆迁至日本租界。如此,税务司署和日本领事馆共处一区。民国十四年(1925年),税务司署建起一座两层主楼,作为新的办公楼。这幢保存至今的办公楼,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939.94平方米。平面略呈正方形,端庄典雅。平缓的屋面,铺设红色平瓦。外墙扁砌红砖,花岗石勒脚。围廊一侧设置铸铁栏杆。正门朝东,南、北、西各有门供出入。楼上楼下,门洞均为罗马式的拱门。窗户则为木格形百叶窗。楼内的布局,中为前厅,办公室环列四周。厅西侧设置转角楼梯。西门内有小型地下室。 不久,日本领事馆看中这幢漂亮的洋房,就采取种种软硬兼施的手段,强行从税务司署手中“购买”。这,无疑也是日本侵略中国主权的一个罪状。可惜,有关资料对此没有提及。1996年,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编印了一本《吴中名胜——苏州市区文物保护单位简介》,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在《教堂使馆》篇中,“苏州税务司署旧址”的名称,以“日本领事馆旧址”代替。直至苏州税务司署的保护等级晋升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才恢复原名。如此改正很有必要,因为税务司署设置在前。所谓的日本领事馆,实际上是日本人在苏州收集各方面情报,对中国进行政治、文化、军事和经济侵略的桥头堡。 但人们容易忽视的是:在税务司署旁边,还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型平房。这座与周围建筑风格相似的红色平房,系领事馆所建。平房内设置警卫室和禁闭室,用来囚禁关押所谓“违法”、不是“良民”的中国人。平房附近的一棵女贞树,曾经被日本人用来捆绑和鞭打中国人,并且驱使狼狗撕咬。这是日本侵略者杀害中国人的实物见证。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日本租界内的日资产业和其它房产,全部定为敌产,一律收归国有,由国民党政府派出的接收大员接管。从此,关税司署又获得新生。解放后,关税司署旧址纳入苏州第一丝厂厂区,由该厂负责使用并管理。两座巴洛克式别墅,一幢作为车间用房,另一幢改为两层,作为外贸仓库的职工宿舍。司署主楼作为厂部办公室使用。如今,已纳入苏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苏州关税司署,已成为大运河苏州段“申遗”的一张名片。 重温历史,勿忘国耻。联系实际,奋发图强。曾经的日本领事馆旧址,无疑是一处对广大市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