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智夫勤 2014-03-30

   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旧观念和模式的激烈碰撞下,暴露出许多问题。为了进一步深化新课程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里浅谈一下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一、处理好教学新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适合每位学习者的环境,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这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要按照新课程理念挖掘教材内蕴含的深层次的功能,不能按部就班,就事论事,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二、处理好备课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备课时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即使教师进行了深入调查,也无法完全弄清所有学生的情况。所以,新课程的教案应是动态性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课后要及时反思和总结;修订和完善教案。
    三、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认为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建构的文化中介,“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师生发展的平台”。要求教师主动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教会学生学习,发展情感,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对教材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进行创造性实施。整合教材、教具、图书、资料、网络、教师自身、学生等各种课程资源,优选整合教学策略,从激发学生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方面,来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
    四、处理好能力创新与巩固双基的关系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训练。为了巩固“双基”,过去的常规训练题都有固定的格式,追求对学习内容的“标准化”理解和“课本式”表达,强调对问题解决的常规思维、逻辑思考、惟一答案,对学生的质疑、别出心裁、奇思妙想往往采取压制、回避、冷处理甚至简单否定的做法,即使实验题也是验证性的,结果都在预料之中。大量机械、单一的训练,使学生学会的只是“复印”知识,而新课标强调训练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倡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操作实验或深入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学习,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或者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实践证明,只有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因此,常规练习要适量,问题设计应有开放性,富有真实生活气息。
    五、处理好现代教学设备与传统设备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呈现、设计应有自主性、创造性。有不少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代替学生的亲自操作、实验和感悟,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探究体验。过多的多媒体演示,把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掩盖了,人机对话取代了师生、生生间的思维交流。其实,现代教学媒体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更代替不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成功的多媒体教学应有利于使学生展开联想,将原来说不明白的问题说明白,难以观察、体验的知识或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将静态的对象变为动态的对象,给学生留有探究和交流的机会。教学中教师应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淡化“装饰”效应,切不可为体现“现代教学”而一味地运用多媒体,忽略了学生自我操作、体验和交流,使教学工具和教学主体本末倒置。
    六、处理好对话与问答的关系
    对话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而进行的精神上的双向交流、沟通和理解。对话意味着教育双方不仅有语言上的你问我答,而且有知识、思想、情感、经验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相互交流。课堂上,有的教师把师生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庸俗化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实际上是将发挥学生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问题的数量,忽视了问题的质量。实际上,课堂对话需要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建构一个多维交叉、相互作用的课堂对话网络,这个网络折射着人性的关怀,散发着互动的气息,涌动着个体的灵性。教师与学生合作参与,平等对话、互教互学,融合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七、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新课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即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学习。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讨论、实验、观察等等,这样十分有利于学生发展。合作教学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合作交流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本质观。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多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增加学生间的互动时间和形式等。在“共生共进”的合作观念下,实现师生、生生的共同成长。
    八、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听中学”和“看中学”,即学生听教师讲解,学生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录像,在听或看的过程中思考、记忆,这是接受性学习。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即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己发现问题、自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过程。实践证明,重结论轻过程、重过程轻结论都是不正确的,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合乎课改的理念。在学生经历了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出规律性认识时,需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讲授和演示,两种学习方式缺一不可,不能走极端。
    九、处理好创设宽松氛围与学生自律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但这里的“宽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这需要教师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做到收放有度,将课堂调控技巧与学生自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自己的调控能力,把课堂教学调控到最佳状态。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律作用,及时提醒学生自觉遵守学习纪律,调整学习心态,以饱满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课堂上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多交流、讨论有价值或有意义的话题,达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
    十、处理好批评与赏识的关系
    新课改倡导赏识教育,对“批评”这一基本教育方法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不少教育专家也呼吁推行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一味地表扬。对学生取得一点成绩甚至最简单不过的回答大夸其口:“你很聪明”、“你回答得很好”、“你真棒”。这种过多的廉价的鼓励,过分注重形式、缺乏激励性,甚至个别学生误认为是对他的漠视和贬低。而有时恰当的批评可能是一剂增强信心的良药,“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关键在于惩罚时机、技巧和方法的恰当运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的错误结论明确地加以匡正,使模糊的概念得以澄清;对学生的不良表现不仅是简单否定,而是深入了解和分析,提出恰如其分的批评和改进意见,使其他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来源:中国校长网  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