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菜“jian”怎么写?
■王梦沂
苏州人把那种很细小的青菜称作“鸡毛菜”:稍大一些叫作“小青菜”:再大一点就叫“大青菜”:而将那种抽出明显的茎、顶尖部有密密小花蕾的菜,叫作“菜jian”。那天碰到资深记者史福民先生,说起这个“jian”字该怎么写,史先生说,他也吃不透,甚至连编辑都曾问起过到底怎么写呢。发表在报刊上的一些文章,该字的写法就有好几种版本:菜尖、菜苋、菜茧、菜简、菜心、菜薹等等。 将其写成“菜尖”,是有些道理的,因为顾名思义,菜上面嫩嫩的尖嘛,而且普通话读起来又很顺。只是苏州方言读起来就很不顺:“菜”“尖”——两个字都是舌尖音,怎么读都感到有点尖嘴咄舌头。有人就写成“菜苋”,草字头下面一个见,看上去蛮像,按照“秀才只读半边字”的逻辑,可以读“见”,但恰恰那个字是苋菜的苋(音显),是另一种蔬菜的专用名,不能李代桃僵的。而有人写作“菜简”,就没有道理了。而写成“菜茧”呢,这青菜如果是结了茧子,会让人联想起菜虫,总有点腻心。有人干脆将其叫作“菜心”,在《随园食单》里就写成菜心,可是亲啊:菜都是有心的呀。有人将其写作“菜薹”,这不错,但凡叶菜类在春季都要抽薹,作为学名,意思是对的。但此字读“苔”呀,总不能将“薹”字硬读成jian音?这不是苏州人的做派。苏州人既然读成这个音,就要用这个读音的字来代替。 到底用哪个字为好呢?其实,普通的新华字典里就有这个字,那就是上竹下见的“笕”字,此字用普通话和苏州话来念,都读“jian”。注意:并不读“xian”。有人将“苋菜”写成“笕菜”,那就错了,一是草字头,一为竹立头。字典上是这样解释的:“笕”字本义只是引水用的长竹管。春天的青菜,就像竹子一样会抽笕拔高,所以用“笕”字是很形象的,我认为非它莫属。当然,我们平常所吃的只是菜笕嫩头——菜笕最上面的一段,而且要趁新鲜。这种菜笕嫩头,最适合清炒,吃它原汁原味的清甜鲜洁,老了就只适合做菜笕干了。春分时节陪家人游太湖,中午在农家乐用餐,有两只菜就是菜笕做的:一盘为现煸菜笕,碧绿生青;另一碗为“菜花头干烧肉”(苏州人将菜笕干称作“菜花头干”),是当地农家在去年春三月里,用新鲜菜笕晒成的。菜笕干的特点是香而有嚼头,因为经过开水焯太阳晒,质地会变得很紧密,吃在嘴里有一种韧劲,特别是与五花肉一起红烧,鲜香无比。菜笕干以前偶然在城里菜市场能见到,现已不多见。如今生活节奏加快,已不太有人愿意去花时间去晒菜笕干了。这并不要紧,只要晓得菜笕是这样写的就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