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漆器工艺“犀皮”复活

 苏迷 2014-04-02
非遗传人林怡让传统漆器重焕光彩
漆器工艺“犀皮”复活
 不同纹样的“犀皮”作品在林怡手中一一被试制成功。
 
林怡正在为三把“犀皮”团扇作最后的打磨。记者姚永强摄
 
  □苏报记者 大 沐
  在苏州已失传近百年的传统手工艺“犀皮”昨日被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漆艺)代表性传承人林怡复制成功,这是继故宫“乾隆花园”符望阁漆纱窗制作技艺被复活后,林怡再次拿出在漆器艺术中的研究成果。
  记者走进漆器工作室葆怡堂内,林怡正埋头为手上的三把“犀皮”团扇作打磨,打磨所用的材料是菜籽油和红薯粉,林怡说这是打磨传统漆器最好的材料,无法用现代砂皮等代替。
  中国古代漆器中的“犀皮”,是特指漆器制作中的一种髹饰工艺。文献中有关“犀皮”漆器的记载,多出现于唐代晚期,因此很多人认为这种漆工艺的出现不会早于唐代。但随着安徽省马鞍山市三国时期犀皮鎏金铜扣皮胎漆耳杯的发现,将犀皮漆器出现的时间提早了近600年。宋元时期,“犀皮”漆器制作技术日臻成熟。明清时期,“犀皮”工艺发展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清代时利用这种工艺制作的漆器,小至匣盒、大到家具,种类繁多,并被作为贡品进献到皇宫。
  作为苏州漆器制作技艺的非遗传人,林怡认为苏州漆器在清康、雍、乾时期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民国初期,漆器工艺“犀皮”在苏州已趋绝迹。
  从事漆器工艺的林怡始终对“犀皮”情有独钟,研制已涉临失传的“犀皮”漆器工艺成了她的奋斗目标。为了恢复、研制“犀皮”工艺,林怡放弃了原先工作室承接的许多漆器工程,投入了十多万元,花了近两年时间才得以成功。其间,她为原材料东奔西跑,曾不远千里求教手艺界高人。最值得自豪的是,她成功地让绿色在“犀皮”漆色中再现。因为在林怡看来,缺少清雅冷色调的绿色,始终是遗憾的技艺。
  经过几十次试制,林怡解开了“犀皮”工艺的每一道密码。尤其是对于“犀皮”纹饰的形成,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一种偶然的效果。林怡实验的结果是先在推光漆中调入一定比列的鸭蛋青做底,这样的快干推光漆涂抹到器胎上起皱成一个高低不平的表面是整个工艺的关键。稠漆在阴凉处干透后,上面再一层层涂上多层不同颜色的漆,积累到一定的厚度,待色漆干燥后再反复打磨,产生出圈点相拥,富有变化,漆色斑斓,宛若天成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