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脉正负运

 山东中医竹林 2014-04-04
其实同一条经脉有正运有负运,,,如胃经正运向下由头道足,正运过剩,此时针此经针尖要逆经扎。但如果负运不及时。由脚到头走为负运。。负运过剩,针尖也要朝脚下。。。何为补泻,迎随。。看经脉正负运
春三月谓之发陈,夏三月谓之蕃秀,秋三月谓之容平,冬三月谓之闭藏 调四时则病不生,不调四时则病必作。所谓四时者,调阴阳之时令。 春三月调木气也,调木气者顺肝气也;夏三月调火气也,调火气者顺心气也;秋三月调金气也,调金气者顺肺气也;冬三月调水气也,调水气者顺肾气也。肝气不顺,逆春气矣,少阳之病应之。心气不顺,逆夏气矣,太阳之病应之。肺气不顺,逆秋气矣,太阴之病应之。肾气不顺,逆冬气矣,少阴之病应之。 人以胃气为本,四时失调,致生疾病,仍调其胃气而已。胃调脾自调矣。脾调而肝、心、肺、肾、无不顺矣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养阳则取之阴,养阴则取之阳也。以阳养阴,以阴养阳,贵养之于预也,何邪能干。闭目塞兑,内观心肾,养阳则漱津送入心也,养阴则漱津送入肾也
一男 60 主诉,前额痛半咽干痛三天。感冒输液治疗三天,口服含片若干(药物不详),效果不显来诊。现前额痛,咽喉疼痛,咳嗽夜间甚,无食欲,睡眠差。小便黄,大便可。舌苔黄腻,舌质微红,脉数。
咽喉疼痛,咳嗽夜间甚。睡眠差。舌质微红,脉数----少阴热化证, 葛根。黄连。黄芩。炙甘草。阿胶。鸡子黄。生白芍。
论痒证: 痒是皮肤病最常见的一个症状,也是某些其他疾病的并发症状之一。有关本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历代医家论述甚多,尚无统一的认识,本文试就痒证的源流、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略陈管见,不妥之处,请求指正。 一、源流: 早在《灵枢·刺节真邪篇》就指出:“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伯言。此皆邪气所生也。……邪气者,……,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腆理开,毫毛摇,气往来少,则为痒。”《素间·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火”,指出了痒与心火有关;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风疫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膝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雇痒也”。意即痒为痛之渐;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记载有“鹅掌风”、“肾囊风”,相当于今之手癣、手部及阴囊湿疹, “血风疮”相当于湿疹,又用消风散“治风湿疮疥,痉痒不绝,风热瘾疹”、当归饮子“治血燥皮肤作痒及风热疮疥痰痒……等。《医宗金鉴》有“血风疮。火赤疮。的证治,都涉及痒证的辨治。 后世医家对痒的认识有进一步发展,一般分为风痒、’湿痒、血虚痒、热痒……
马超;三十岁。诊视,见其张目仰卧,烦躁谵语,头汗如洗,问其所苦不能答,脉象沉伏欲绝,四肢厥逆,遍身肤冷。唇焦齿枯,舌干苔黑,起刺如铁钉,口臭气粗。以手试之,则口气蒸手。小便短赤点滴,大便燥结已数日未通。查其前服之方,系以羌活、紫苏、荆芥、薄荷、山楂、神曲、枳实、厚朴、栀子、黄连、升麻、麻黄及葛根等药连进四剂,辛散发表过甚,真阴被劫,疫邪内壅与阳明燥气相合,复感少阴君火,热化太过,逼其真阴外越,遂成此热深厥深阳极似阴之证,苟不急为扑灭,待至真阴灼尽,必殆无救
白虎承气汤
按:阳明急下之证,惠者已严重昏愦不省人事,不能询及渴饮与否,如证见壮热面赤,口气蒸手,唇舌焦燥,鼻如烟熏等则实热证情已具,即当急下,切勿迟疑,以免贻误病机,证变难挽! 泄而补之。医者恍惚!泄而不守。大医之辩
今天人多吗,讲课十二经脉表里互络

现在讲课,听的人多不。五脏六腑与十二经脉的开阖机能
五脏六腑都 有阴阳表里
肺和大肠 肝和胆等等,那么阴阳表里之间一阴一阳 阴阳之间有互根互生、互立相对的关系 比如脾和胃二者如何互相相生呢 就要通过阴阳表里之间的络穴 
就要通过阴阳表里之间的络穴 十二经脉各有自己的络穴
络穴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沟通阴阳表里。同时通过络穴把属于脏的经气输入到与其相表里的腑 通过络穴把属于腑的经气输入到与其相表里的脏
比如脾胃二经 
胃经下降的时候脾经上升由足走腹部
胃经下降到胃经的络穴丰隆别穴的时候
会分出一道经气由丰隆穴注入到脾经 这道进入脾经的胃经之气会转化为脾经阳气和脾经本脏的经气一起上升走到腹部
与此同时,在下肢胃经通过丰隆别穴络脾之时,脾经在腹部会有一道络脉通向胃经
也就是说胃经在下肢络脾之时,脾经在腹部络胃
这样表里之间同时互生 也互相对立一升一降
这是脾胃经脉正运的时候的互络,二者形成阴阳双向交合的太极圆周机能 当脾经从腹部走足的时候,胃经由足部上行走头
脾经经气下行走到足部络穴公孙的时候 会分出一道经气由公孙别穴进入胃经
进入胃经的脾经经气会与胃经本腑经气一起上行走向头部
在脾经在足部络胃的时候, 胃的经脉上行在腹部属胃络脾, 从而形成足部脾络胃、腹部胃络脾的阴阳交合圆周机能, 其它的经脉阴阳表里之间都是这样一种互络关系。 络穴是维持阴阳表里经脉平衡最重要的穴位, 络穴有开放和关闭的机能。 当胃经上行的时候,丰隆穴关闭,而与此同时脾经在下肢的公孙络穴开放, 当胃经上行的时候,腹部属胃络脾的络脉开放, 当胃经下行的时候,丰隆别穴开放打开,胃络脾, 而与此同时,脾经上升,足部的公孙别穴关闭, 而脾经在腹部属脾络胃的络脉开放,
我给大家讲解杏仁: 麻黄汤大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以甘草汤,厚朴麻黄汤,文蛤汤,皆有麻黄,杏仁并用,盖€麻黄主开散,其力悉在毛窍,非借杏仁伸其血络中气,则其行反濡缓而有所伤,则可谓麻黄之于杏仁,犹桂枝于芍药,水母之鱼虾也, 然用麻黄者不必尽用杏仁,,在伤寒,金匮两书可查, 唯喘家,作桂枝汤加杏仁厚朴 ,凡麻黄汤证多兼喘, 则凡用杏仁皆可谓为喘而设, 如小青龙汤偏于喘,则去麻黄加杏仁,为什么呢? 此其义见于金匮痰饮篇,夫支饮冒而呕,既以服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半夏汤,水去则呕止,则不应肿,肿而无水,既所谓无水虚肿,为气水也,气水,发其汗既已,谊得用麻黄,乃不用麻黄而用杏仁,运以其人血虚,则是其原因, 那么杏仁是为补血之药吗? 杏仁外包血络,内蕴生机,无水虚肿为气水,分明气乘血络之虚,袭而入之逐为肿,得杏仁致生气于血络,推而行之,于以化肿气为生气,于以除壅歇而得节宣,肿逐愈也, 喘者肿之根,肿者,喘之渐,治肿以是,治喘既以是,犹不可知杏仁所治,乃气入血络,壅肿而不得外达之喘也, 曰: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则不得与之,曰: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汗能伤阴,下后气上冲,虽是邪还阳分,然欲由外解,必经血络而后及于肌肤,多恐血络既虚,则邪入之,逐生壅肿,故加厚朴,杏仁,一从直道下降,一从血络外出,仍与治肿同一理也, 虽然麻黄协杏仁所治之证则多有不喘者,盖皆以血络壅歇,不能外达用之,, 玩味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所谓“伤寒,淤热在里,身必发黄”条,只一淤字,其关于血络可知, 这正所谓杏仁心果,内有脉络,行血中之气也, 外包血络,内涵生机!
老师,百会穴从升降上来讲,是干什么用的?, 百会为一身之最高点,为正南方, 午时一阴生, 阳极生阴, 升极而降, 有两条经脉通向百会, 肝经、膀胱经, 所以肝阳气上亢的时候百会容易胀痛, 肝经为什么通向百会呢。。 谁能想明白, 南方十二辟卦的卦象是什么, 南方十二辟卦的卦象是什么, 是的是(女后)gua 
下面三爻为巽卦,巽卦为肝, 上面三爻为乾卦, 阳极而生阴,从肝而生, 人之一阳子时由下丹田而生,为胆, 而一阴午时由百会而生,为肝, 肝胆东方,阴阳初生也, 有这样的作用,督脉上升的时候,阳经下降, 阴生阳消, 阳消则降。 因为一阴生于下, 阴长阳消, 膀胱经遇到这个一阴之气生起, 方能行水下行, 巅顶为头,为天,天气当凉。膀胱经化的水湿气上升到百会遇到此阴气, 而凝结为水珠下行而为行水之功, 是的,阳气之降必先由胆, 胆为枢,枢转门开,阳方能入阴, 是的,如肝降则膀胱经升,肝升则膀胱经降。 这个是秘密啊。。 临床上真是这样,, 知道膀胱经脚上的第一个穴位是什么吗, 针刺百会会升肝降胆吗,, 当配合降胆经的穴位。 膀胱经不简单啊。。 上行至阳,下行至阴。。 百会是升督脉 的,督脉升则阳降。。 降督脉用哪个穴老师, 长强, 会阴也可以。。 不过临床升降督脉好像不多, 主要还是以调十二经脉为主, 不过任督上的穴位有调十二经脉 的作用啊。 就是说取穴任督上的穴位,对十二经络的影响是什么。。 除了升降, 还可以补泻的。 比如我常常说的关元与大椎, 关元升肾经可以的, 足三阴交于关元, 你的脉象是足三阴上升太过当然不能取关元, 你昨天不是说脉口大于人迎吗, 这种脉不能取关元的, 老师,昨天您说的手臂凉在于大椎穴,昨晚我拍打了,晚上凉好些,能加点药物服用吗, 老师,按摩关元与气沉丹田,功效相似吗? 有差别的,气沉丹田效果更好, 有差别的,气沉丹田效果更好, 那又说关元为三阴交? 三阴之交汇, 补三阴之阳, 足三阴。。 阳气由表入里,藏之于关元之内, 以温煦五脏, 太阳是督脉升任脉落,落入神阙为夕阳西下, 进入石门为坠入北方, 进入关元之下为进入正北方, 故曰阳气入阴, 从十二经脉上讲, 此时是人迎阳经的阳气由表入里而下降, 进入脉口的五脏,而五脏的经脉上升, 足之三阴上升也, 正好交汇于关元, 所以关元里的阳气是在表的阳气内入后温煦五脏的, 灸关元会促进足三阴的经气上升, 上升有余而聚于腹部,所以足部经气少。 气少则凉。
讲讲初级打坐的意守问题吧, 是的,意守腹部有引阳入阴的作用, 神识在上而下照, 神识在上犹如个手电筒的灯头, 这个灯的源头在头部上丹田,而光源下照到下丹田, 如果是初下手功夫,心息相依,神气相注, 气在何处? 在气之根源丹田, 下丹田为呼吸归根之所, 为什么道家修炼刚开始一定需要配合呼吸呢, 呼吸为人体之风, 风为天地使,为沟通天地的使者。 天虚而藏神,故神在人之头部,头部为人之天,神识所在, 地实而静藏精,位于坤腹之内, 天地欲相交, 则需要沟通天地的媒介, 这个媒介就是呼吸, 在自然界为风,风为天地使,这是古人说的, 呼吸,吸则吸纳天气下潜于下丹田地部, 吸气之时,神识随吸气而下照丹田,可化精而生气, 静坐时最好是神识清静,虚灵不昧。 能做到静坐时以虚静之神下照下丹田即可,什么也不用做。 无为而为不为,做到心神清静自主,万物自化, 一般吸气时到丹田为好,符合纳气归根的身体生理。 是的,以虚无之心方可照见五蕴皆空, 吸气时到不了丹田 , 这个需要锻炼的。 气沉丹田人才容易静。 打坐不一定非要下守下丹田。但是道家的筑基需要, 打坐的方法非常多。 但是打坐的主旨是让元神的虚灵显现,致虚极,守静督。 子午觉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吧? 午时阴生,当静以侯阴生,动则阴不易生, 所以午时当午睡片刻为好。 如果是一个修炼之人,午时可以静守上丹田。 上丹田在那里啊? 天眼部位,非印堂。 脑为元神之府 独立守神。 神什么时候可以独立于外境而不染不着。 你就找到元神了。 你知道有这个外境的存在,但是外境没有影响神识的独立存在,神识不会因为外境而生一丝一毫的波澜。 放佛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实际上你听到了看到了,都是这个神识在听在看,神识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神识却如如不动, 有时候神识虽然也处理了眼前的情况, 但在处理的时候它还是如如如不动, 极度灵明的觉知,觉而空虚,知而静寂, 气归气根。 气化为神了才在上丹田。
中和集
李道纯
动静无端 阴阳无始
太极图 
释曰圆觉,道曰金丹,儒曰太极。所谓无极而太极者,不可极而极之谓也。释氏云:“如如不动,了了常知。”易系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丹书云:“身心不动,以后复有无极真机,言太极之妙本也。”是知三教所尚者,静定也。周子所谓主于静者是也。盖人心静定未赋物时,湛然天理,即太极之妙也。一感于物便有偏倚,即太极之变也。静定之时谨其所存,则天理常明,虚灵不昧。动时自有主宰,一切事物之来俱可应也。静定工夫纯熟,不期然而自然。至此无极之真复矣,太极之妙应明矣。天地万物之理,悉备于我矣。 
中和图 
礼记云:“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未发谓静定,中谨其所存也。”故曰:“中存而无体,故谓天下之大,本发而中节,谓动时谨其所发也,故曰和。”发无不中,故谓天下之达者,诚能致中和于一身。则本然之体,虚而灵静,而觉动;而正,故能应天下无穷之变也。老君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即子思所谓:“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同一意。中也,和也,感通之妙用也,应变之枢机也。周易生育流行,一动一静之全体也。予以所居之舍,中和二字匾名,不亦宜乎哉。
人迎主六腑
人迎里的气机是六腑阳经经脉的气机.卫气行于脉外
营气行于血络,虽然营卫有补养经脉的作用,但是人迎脉所显示的脉波还是以经脉之气为主.营卫出于饮食精微
而经脉之气起源于任督二脉下丹田.经脉上不是有个原穴吗
这个原穴就是原气的意思
指人身体原气所注入的穴位
那么原气是什么呢.就是人本身的元气
指本原之气
元气起源于何处呢.谁知道元气从哪起源
是啊,道家说是丹田.难经里说是人身体下腹部的两肾中间.称为先天命门之元阳.中极方圆吧
下腹部任脉上不是有个中级穴吗.以这个中极穴为中心
上下方寸为丹田.而这个下丹田就是人一身原气之所在.这个原气起源于此,子时阳生而藏之于肾
由肾之别使三焦输布于十二经脉之原穴.而原穴受气,行于十二经脉,聚于五脏六腑
是为经脉之气..
用针刺激太溪就是补肾气吗.是的 
肾也有正负运啊
肾经负运下行到足部的时候,取太溪配合肾俞补肾气很好,肾经正运上行腹部的时候,取关元补肾为好.,先天元气只能静坐由生,由元神而生
先天元气每天只释放一点
也就是子时的时候.当然由父母而来,同时还有灵体投胎时也会带来一点
元气有数
气数也,.此一点元气为人之生气啊
经脉之气是先天气为本,后天气为充.元气不是全部一下子全部释放到经脉的.关元,关住元气.那还是以先天气引动啊
后天,脾提供吧.先天之元气为经脉之气的根本,就好像以前汽车汽油加柴油一样、
后天之气有天之呼吸之气
地之饮食精微之气.下丹田的气机除了弥补每天经脉所消耗的经气之外还要参与人的生殖繁衍.用来制造精子和卵子..这个元气弱,则精子活力不够而为弱精
或者死精..病人的身体正负运是不平衡的
很多时候正运太过或者正运不及.就需要帮助经脉恢复正负运
你认为为什么要藏五脏之精呢..肾为什么藏精
当然是有大用处的
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
靠的就是这个藏精..什么技巧呢为生殖用吧,生精生卵,五脏所藏的精是用来制造精子和卵子的物质基础的
这个物质基础具备了父母的身体五行之精华浓缩..以便使胎儿能生成完备的五脏
天下技巧之大能大过于创造生命么..上帝创造生命创造万物
大道生化万物..当然,肾精足则髓海脑髓足,人则聪明多生技巧,也算一部分吧..
烦证: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者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水逆。内有水饮,你一发汗,相当于搅动它,往上跑就吐,往下跑就泻。这还是五苓散证, 有一种说法,利小便以实大便, 五苓散就是其中之一! 发汗和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 这个发汗和吐下,津液伤了,里就热了。 这里说个“虚烦”,很多人会想不通。 这个虚是对汗吐下之后,津液损伤,所说的。
津液损伤——就是虚吧? 热起来了——就烦! 平时说烦躁,怎么细分哩? 身为热动而不安谓之躁。心为热扰而不宁,谓之烦。
烦分阴阳, 阳证的烦,是真正的心烦不安,心里难受。 阴证的烦,是心里的烦热不厉害,就是躁动不安。阳气不足,阴无所化,六神无主。 所以烦证要去细分一下,别听说烦证属热,就去清火, 若是阴证就搞错了! 病人汗吐下都搞遍了,津液伤了,里面热,还有水饮还上冲,里面就变成湿热的局面。热重往上冲,就烦呕。就是栀子豉汤证, 热不厉害,湿重就会下利,就是葛根芩连汤证! 少气的加甘草补中养胃,有呕的加姜止呕。这都是这个方子的一点变化,也可以说是加减吧! 怎么说这个热是湿热? 看下栀子本经上怎么说的, 栀子:味苦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饱,渣鼻,白癞,赤癞,疮疡。, 味苦寒,苦燥湿涌泻,寒清热。胃中热气,当为湿热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这里多一个胸中窒 , 与胸痹那个要区别, 这个是湿热上扰阻拒在胸中所致, 那个是瘀血啥的所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