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

 花好月媛66 2014-04-04
摘要:素质教学下的课堂教学强调以人为本,教师应该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应充分关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悦,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关键词:以人为本;心灵成长;学生
        心灵的世界有多大?无限大!正如雨果所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心灵的成长有多重要?关系一生的幸福!心灵的财富是什么?是人的精神,人的目标,人做事的动力,也是人感受生活的能力,品位快乐的能力。精神世界充实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心灵的缺失有多可怕?影响一生的失败!如果学生的成长中缺少心灵的滋养,那么我们的教育也是缺失的教育。
        一、教师心灵关怀的缺失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心灵的成长和发育。然而,许多教师至今却还并未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以致于对学生心灵的关怀一直以来漠然而无知,由此所引起的心灵伤害也就断然不可避免了。
        曾经有一位对学生心灵的伤害问题的探究者,对325名教师和653名学生就教师伤害学生一事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表现,年龄越小,年级越低,学生受到的伤害越大。有的学生被老师骂,有的教师甚至随意举手打学生;还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颜面,故意贬损学生的人格等等。在学生遭受的伤害中,被调查者认为体罚是表面的,而心罚所受到的伤害则是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
        笔者所在学校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他的英语成绩很差,自己很想学好,但又不知道怎样学。有一天上课时,英语老师按顺序叫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眼看就要轮到他了,他心里很激动,因为那道题他能做出来,但还是有点紧张,然而,英语老师却没有叫他,而是叫了他后面的同学。这时,这位学生感到侮辱,后来升高中时,英语才考了48分,使他进不了重点中学。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例子,尤其是在老师讲公开课、观察课、优质课、示范课的课堂上更为多见。
        客观地讲,英语老师可能一时疏忽没叫他回答问题是无意的,但这个学生却不会认为这是无意的,他会以为是英语老师看不起他,嫌他英语太差才不让回答问题。从此案例中可见,英语教师的无意伤害极大地改变了这个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心理状况。他不仅放弃努力学习英语的动机,而且发展到害怕上英语课,直接导致了他升学的失败和对未来的焦虑。当然,引发无意伤害的根本原因也应归之于这个学生,归之于他的无中生有和过度敏感。但并不是说老师没有任何责任,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老师的言行任何时候都应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漫不经心。
        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灵
        事实上,许多教师行为偏差,也正是由于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而造成的。我们常说,教学要获得应有的实效或效果,必须依赖于我们对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的遵循。
        一条是教育的内容符合社会的要求。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必须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才会有安身立足之本。因此,教育要紧紧地抓住时代的脉搏,时时关注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另一条是教育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即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都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样的教育才会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并为学生所乐意接受。这就是说,教育还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育不能脱离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教育中的有关年龄特征的问题,是不能被忽视的。
        在这两条规律中,就教师的工作性质而言,主要应该是对第二条规律的把握。因为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最终目标,还是为了促进人本身的身心素质的发展,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幸福而服务的。也就是说,以人为本,以人的身心素质为本,这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而且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对此,任何人都是不能忽略或轻视的,否则就无真正的教育效果可言!
        因此,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心灵具有可塑性,同时也是一颗脆弱的心灵,一颗向上的心灵,一颗善于学习的心灵。所以教育的效果,并不在于教育内容本身的正确与否,而主要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是否贴近和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实际。同时,符合儿童身心实际的教育,又首先是建立在对儿童年龄特征的尊重与了解基础之上的,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要使教学真正成为一种具有富有实效的教育行为,教师就必须认真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
        三、教师要掌握教育的方式与艺术,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心灵关怀在了解了学生心灵发育的特点之后,还应注意掌握一些具体的教育方式与艺术,这是教育怎样更好地防止教育伤害,避免无意伤害,根除有意伤害的又一重要的前提条件。
        在学生心灵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教师的辅助。教师对学生的帮助要得体,要会爱学生。爱,不仅仅只是一种付出和给予,它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灵巧的艺术。爱是奉献,爱也是理解。爱可以通过满意而传达,爱同样也可以通过不满意而流露。
        作为教师,就要体察学生心灵的变化,学会附耳细说,学会正面暗示。据说韩国有个官员在微服私访,路过田间时,看到一个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就大声问:“你这两头牛,哪个更棒?”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去了,农夫才附在官员的耳边小声地说:“边上的那头牛更好。”官员很奇怪问:“你干嘛用那么小声地说活?”农夫说到:“牛虽是畜类,但心却是和人一样的,如果我大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对它们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难过……”
        试想,一位农夫对待一头牛尚且如此讲究方式、方法,那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是更应该注意吗?尤其是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其意义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终生的,也是短期内难以忘怀的,无意伤害是无心的结果,但无心之过变有过,归根到底,还是与教师的素质有关。
        四、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将关注学生心灵作为德育工作的新起点
        现在的学生升学目标较高,家长、外界的期望值也较高,学生心理压力大。学生离开了父母,开始了独立生活,生活需要自理,很多事情要独立判断和处理,心理上感到孤单。这些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时都是表扬、奖励的对象,倍受关爱,没有经历过挫折,没有体验过失败,自尊心很强,但心理脆弱。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必须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这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
        1.形成共识,关注孩子心灵成长
        我们总结和反思了传统德育中一些违反教育规律的做法,提出德育工作必须是“人”的德育,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体,我们的教育和管理方法不能过于简单机械。做好德育工作,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的接受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德育内容、目标和方法。要建立平等互信、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我们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参与教育和管理,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
        2.开设心理健康课,建立心理辅导室
        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就高中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和化解方法的指导。同时还要建立心理辅导室,每天定时对学生开放,解决学生自身的困惑和心理不适。
        3.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实施教育和管理
        要求班主任每学期与学生个别谈话两次,除了进行必须的教育,主要是缩短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感到轻松愉快。学期末学校要给家长写一封信,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成绩的同时,会特别提示家长:“……要客观地分析孩子的不足,更要全面了解和肯定孩子取得的成绩和进步。”
        对于学生的违纪现象,我们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对于学生的一时冲动和一贯的恶劣行为要区别对待,因人因事而异,对违纪学生采取既能产生教育作用,又能被接受的处理方法。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德育实效性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德育工作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我们应该遵循教育规律,有所继承,勇于创新,将学生的自身发展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德育,也有培养社会精英的高层次追求,既要利用好校内资源、课本资源,也要挖掘和利用好社会资源、生活资源,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培养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纵观上述所言,教师应当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综合知识和娴熟的教育技能,要以关怀、亲切的态度与学生沟通,探究行为的原因,教师应当走进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2]张厚粲.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3]仇忠海.“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学校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Abstract: Quality education puts  humans in the center. Teacher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implementing mental education while impact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keep their eyes on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feelings so that they  feel the happiness of learning and  improve in their  autonomy in learning.
Key words: people-orientedness; spiritual growth; student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