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蒲氏中医@医案皮肤口腔13例@

 连元康lian 2014-04-06



    

健忘头晕(高血压症)

    艾XX,女,41岁,1960年1月6日初诊。

  素有健忘,精神不集中,俯首则眩,劳动则头部自觉发热、血压随即上升,右胁下时有掣痛,有时胃痛,大便有时稀溏,胃纳尚可,睡眠不佳,脉沉细数,舌红无苔。西医诊断为高血压症,曾服凉药甚多,证未减轻,此属肝郁血热,宜平肝清热。

处方:
  抱木茯苓三钱 酸枣仁三钱 石斛三钱 白芍三钱 香附(炒)二钱 栀子一钱五分 石决明(煅)五钱 夏枯草三钱 地骨皮三钱 丹皮一钱五分 荷叶三钱 竹茹二钱 服三剂。

  复诊:服药后无大改变,偶有心慌,脉舌同前,前方去香附、地骨皮,加蒺藜二钱、菊花一钱五分、远志(炒)一钱。

  三诊:睡眠转佳,诸症均减,尚微感头晕欲吐,原方去栀子、丹皮加广陈皮一钱五分、炙甘草一钱兼理胃气,再服三剂。

  四诊:除有时微感头晕、睡眠不稳固外,余症均减,拟以丸药调理肝脾,兼滋心肾,以资巩固。

处方:
  炙黄芪八钱 当归三钱 吉林参四钱 白术三钱 茯神五钱 远志肉(炒)三钱 酸枣仁六钱 炙甘草二钱 木香二钱 白芍五钱 血琥珀二钱 五味子二钱 干生地五钱 珍珠母五钱 龙眼肉五钱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二钱,每晚一丸,温开水下,服后诸证愁平。

  按:健忘,眠差,胁痛,俯则头眩,劳则血压上升,皆系肝郁血热所致。徒用凉药,而不平肝,则肝愈郁,而脾胃反受其损,所以时有胃痛便溏之象。蒲老先用平肝清热,终用肝脾两调,先后本末,各有兼顾。

 
  

 

接触性皮炎

    
  杨XX,40岁,女,赏,1963年2月18日初诊。

  一年来皮肤在遇热或寒凉时发痒,如在太阳光下、烤火炉很热时,或吹冷空气时即痒,以脸颈部多见,偶有红色风疹块,五个月来面部在接触化妆彩色时,局部即发痒、发热而肿,在三个西医医院检查,均认为皮肤过敏,用考的松激素后,当时有效,而未根除,食纳佳,大便干燥,每天或隔天一次,小便正常,月经尚准,口干喜饮。个人嗜烟,偶饮酒,家庭中无同样疾病,脉细数,舌质正常无苔,身高体瘦,皮肤枯燥欠润,由血燥生风,治宜滋阴养血、清燥熄风。

处方:
  胡麻仁三钱 白蒺藜三钱 细生地三钱 丹皮二钱 赤芍二钱 首乌二钱 地肤子二钱 蝉衣一钱五分 蜂房二钱 豨莶草三钱 荷叶三钱 白糖为引,服五剂,隔天一剂。

  3月11日复诊:服药后好转,近来又常接触彩色,面颈部仍痒、肿、皮肤粗厚、大便已不干,小便正常,口已不渴,脉浮数,舌正无苔,脉浮属风,以原方去首乌加荆芥、防风、羌活各一钱五分,再服五剂。药后面颈部肿痒又减,以后继服原方而症状逐渐消失。

  按:患者素体阴虚血燥,外感六淫或遇油彩刺激,即痒肿,起红色风疹块,时久而皮肤枯燥欠润,所以用滋阴养血、清润驱风等药,而症状逐渐消失。


类中风  健忘头晕(高血压症)  眩晕(一)(美尼乐氏综合征)  眩晕(二)(高血压)  心气虚痛(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气虚痛(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气痛夹痰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胸痹(心绞痛等)  心悸(风湿性心脏病)  头痛头晕  头痛(一)  头痛(二)(视交叉部蜘蛛膜炎)  头痛(三)  胸胁痛  梅核气  老年腰痛兼二便秘涩(前列腺肥大)  风寒温痹  呃逆  积滞  吐血(胃溃疡出血)  便血  自汗(一)  自汗(二)(植物神经失调)  自汗(三)  自汗(四)  伤风  感冒(一)  感冒(二)  湿热(一)  湿热(二)(无黄疸型急性传染性肝炎)  伏暑挟湿  凉燥  伏寒化燥  寒湿  痢疾(一)(急性中毒性痢疾)  痢疾(二)(急性中毒性痢疾)  痢疾(三)(慢性痢疾)  痢疾(四)(慢性痢疾)  痢疾(五)(慢性痢疾)  暑湿并重(流行性乙型脑炎)  暑湿挟风(流行性乙型脑炎)  暑温挟风(流行性乙型脑炎)  湿甚阳郁(流行性乙型脑炎)  湿热内闭(流行性乙型脑炎)  风暑湿内闭(流行性乙型脑炎)  热结旁流(流行性乙型脑炎)  伏暑(流行性乙型脑炎)  热病转寒中(一)(流行性乙型脑炎)  热病转寒中(二)(流行性乙型脑炎)  热病后遗(流行性乙型脑炎后遗症)  附录:温病误补  战汗误温  暑风痉厥  产后伤暑  石瘕  虫蛊  二、妇科治验  月经不调(一)  月经不调(二)  痛经  经前抽搐  月经量多挟块  经漏(一)  经漏(二)  经漏(三)  经行如崩(一)  经行如崩(二)  崩漏不止  闭经  滑胎(习惯性流产)  产后受风  产后恶露不净  人工流产后流血不止  人工流产后发热  产后血崩不止  三、儿科治验  重症麻疹  麻疹不透  麻毒内陷  麻后伤阴  麻后伤阳  麻后喘急(疹后肺炎)  麻后余热不退  风温(重症小儿肺炎)  冬温(重症小儿肺炎)  风寒夹食抽风(重症小儿肺炎)  风寒犯肺(小儿肺炎)  寒喘(重症小儿肺炎)  虚喘(先天性心脏病并发肺炎)  痰喘(支气管肺炎)  温热病后阴虚液涸(重症迁延性肺炎)  风温犯肺(腺病毒肺炎)  湿温(腺病毒肺炎)  温邪郁闭(腺病毒肺炎)  温邪入营(腺病毒肺炎)  热闭包络(腺病毒肺炎)  热闭伤阴(腺病毒肺炎)  风寒犯肺 (一)(腺病毒肺炎)  风寒犯肺(二)(腺病毒肺炎)  风寒夹饮(腺病毒肺炎)  风寒夹湿(腺病毒肺炎)  阳虚欲脱(腺病毒肺炎)  暑风夹湿  暑湿夹食  伏暑夹湿(病毒性感冒)  血瘀发热(肾痈)  食积发热(一)  食积发热(二)  积热头痛  泄泻(单纯性消化不良)  胎黄(生理性黄疸兼肺炎)  四、其他治验  口疮  鼻渊(鼻炎)  风丹  喉痧(猩红热)  紫瘢  斑疹(一)(皮肤玫瑰疹)  斑疹(二)(荨麻疹)  皮肤湿疹(一)  皮肤湿疹(二)  接触性皮炎  前阴疮肿  

 

皮肤湿疹(二)

    
  赵XX,50岁,男,干部,1960年11月8日初诊。

  自1947年开始,下肢皮肤起湿疹,痒甚,每年秋后要发一次,经各种治疗未能根除,后来每次发作逐渐向上蔓延,目前颈部亦起湿疹,其形似癣,成片,痒甚,搔后皮肤破溃流黄水,食欲及小便正常,大便经常干燥,平时喜饮酒、嗜厚味,脉缓,左关微弦,舌质正常,苔薄白微腻,由湿热兼风,蕴藏皮下,久则化躁,皮溃风乘,症属风湿,治宜祛风除湿,从阳明太阴为主。

处方:
  升麻五钱 粉葛根五钱 赤芍五钱 生甘草三钱 白芷四钱 羌活三钱 藁本三钱 苦参一两 白蒺藜五钱 白附子五钱 姜制天麻五钱 胡麻仁一两 僵蚕五钱 蝉衣五钱 全蝎三钱 蛇蜕五钱(微煅存性) 共为细末,每次饭后服二钱,白开水送下。

  同月18日二诊:服药后颈部痒疹较轻,但下肢仍痒,以下肢内侧及腹部为显,背部及下肢外侧少见而痒亦轻,食欲、二便正常,脉如前,舌正无苔,原方加减,改散为汤。

处方:
  赤芍二钱 独活二钱 归尾一钱五分 白芷一钱五分 甘草二钱 丹皮二钱 红花一钱五分 地龙二钱 藁本二钱 苦参三钱 蒺藜三钱 天麻二钱 胡麻仁三钱 僵蚕二钱 全蝎一钱 蛇蜕二钱(焙脆研末另包冲服) 服六剂。

  26日三诊:药后疹痒俱减,食欲、睡眠、二便均正常,脉舌同上,原方化裁。

处方:
  当归尾二钱 赤芍二钱 细生地四钱 川芎二钱 苦参四钱 胡麻仁五钱 蒺藜四钱 丹皮三钱 黄柏二钱 甘草二钱 土茯苓一两 蒲公英一两 蝉衣二钱 蛇蜕一钱(焙脆另包冲服)三剂。

  30日四诊:症状又再减,脉舌无变化,原方再服二剂。另用地肤子一两,黄柏一两,苦参一两,荆芥一两,枯白矾一两,川花椒五钱,共为粗末,分为四包,每次一包,熬水加葱二根温洗。

  12月2日五诊:药后病势续减,脉舌无变化,再进汤药三剂后,改服丸药以善其后,原方五倍量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三钱重,每日早晚各服一丸。

  1961年1月10六诊:皮疹已基本消失,偶有微痒,食欲、睡眠、二便均正常,脉和缓,舌正无苔,前方加白附子一两,羌独活各一两,仍为丸剂,继续服用,以后疹消而愈,至今将近三年未发过。

  按:患者素喜饮酒,并嗜厚味,多年来湿重而下肢常起湿疹,每年秋后发作,历时已久,由下肢渐向周身蔓延,浸淫作痒。乃脾弱生湿,血燥生热,皮肤搔破,风邪乘之,风湿热蕴蓄于皮肤,治以阳明、太阴为主者,因阳明、太阴同主肌肉,用清热祛风化湿之品,使邪有外出之路,由于病久毒深,所以内服及外洗药并施,治疗两月有余,而病始瘥。本症虽无生命之危,但迁延日久,溃烂过甚,可以成为浸淫疮,若内陷则更伤脏腑,或并发其它疾病,治之更难。


皮肤湿疹(一)

    
  邓XX,78岁,女,1959年6月17日初诊。

  一、二年来常起皮肤湿疹,近三月更甚,以四肢较多,开始散在全身,以后逐成片状增多,发痒,搔破后流黄水,无发热,饮食尚佳,睡眠不实,大小便正常,脉沉弦细数,舌质正常,中心白黄苔腻,属脾湿化热,兼血燥生风,治宜养血清热,祛风除湿。

处方:
  归尾一钱五分 赤芍二钱 干生地三钱 川芎一钱五分 丹皮二钱 何首乌三钱 胡麻仁五钱(微炒) 白蒺藜三钱 黄柏二钱 苦参二钱 蝉蜕一钱 蛇蜕一钱(微煅为末冲服) 红茶一钱 服十剂,每天一剂。

  27日二诊:服药后湿疹见退,痒亦减,食欲佳,睡眠尚差,大小便正常,脉象转缓,舌苔见退,原方加丹参二钱,续服十剂。

  9月10日三诊:疹渐消,痒亦大减,但较前已显著减轻,食欲正常,睡眠尚佳,大小便正常,脉缓,舌质正常无苔,仍本前法加地榆三钱,牛膝二钱,再服五剂。

  按:本例湿疹,以四肢较多,四肢为诸阳之本,脾主四末并主肌肉,其病因由脾弱生湿,湿聚生热,热盛生风,风湿搏结,发于皮肤,四肢尤甚,所以用养血、清热、祛风、除湿等法,连服二十余剂,而痒疹基本消失
 

斑疹(二)(荨麻疹)

    肖XX,女,24岁,1963年2月8日初诊。

  一月多前开始突然周身出现“风疹块“,现仍成片而痒,遇风痒甚,以头面、颈部为显,局部皮肤红肿、发热,无脓疮及痂皮,但搔破流水,皮肤干燥,饮食尚佳,大便常秘结,小便及月经正常,心烦尤以肤痒时显,无汗出,脉浮弦细数,舌红无苔,属血热兼风,治宜清血祛风。

处方:
  荆芥钱半 僵蚕三钱 蝉衣二钱 苍耳子三钱 白蒺藜三钱 地肤子三钱 胡麻仁三钱 菊花二钱 玄参二钱 细生地三钱 炒栀子二钱 羌活一钱 白附子一钱 服五剂。另用牙皂二两,煮水洗。

  2月20日二诊:服药后症状略减,遇风或热时尚有成片皮疹出现而发痒,食纳及二便正常。脉浮数,舌正无苔,仍宜祛风兼清血热。

处方:
  荆芥一钱 防风一钱 柴胡一钱 羌独活各一钱 土茯苓三钱 桔梗一钱 川芎一钱 连翘一钱 炒枳壳一钱 前胡一钱 甘草一钱 蝉衣二钱 蜂房二钱 紫草一钱 升麻一钱 服七剂。另用益母草二两、地肤子二两煎水洗。

  2月28日三诊:药后痒疹大减,食纳、二便正常,脉舌无变化,原方加赤芍二钱、地肤子二钱、知母一钱五分、红花一钱,服五剂。

  3月5日四诊:痒疹已基本消失,但皮肤仍干燥,眠不佳,食纳、二便正常,脉弦缓,舌正无苔,风邪已解,宜养阴润燥,以清余焰,用豨莶丸六两,每日早晚各服三钱,桑椹膏一瓶,每日上晚用三钱。开水冲化送豨莶丸。药后疹消。

  按:本例系荨麻疹,祖国医学中称:“风丹”、“瘾疹”、“风疹块”,等名。《医宗金鉴》称“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其病原来自外因风邪所致,而现代医学认为是过敏体质的一种变态反应。据本例患者,系皮腠虚、受风而发疹,风蓄而化燥,影响营血,所以治疗以清血祛风,逐渐奏效,最后以养阴润燥而告愈
 

斑疹(一)(皮肤玫瑰疹)

    
  王XX,女,15岁,于1960年10月15日初诊。

  前一星期因劳动汗出受风,继而遍身皮肤出现红色痒疹,以四肢较多,疹如花瓣状中间有白色健康皮肤,其红白皮肤界线清楚,红疹成片而高出于皮面,经某医院皮科检查为玫瑰疹,服西药未效,后经理疗稍见轻,但仍痒,搔后更显,无脓液等分泌物,食纳及二便正常,脉缓,舌正无苔,属血燥生风兼湿,治宜活血祛风,清热利湿,因住校煎药不便,故改汤为散。

处方:
  干生地一两 当归三钱 赤芍四钱 川芎三钱 丹参一两 蒺藜一两 炒地肤子一两 地骨皮五钱 白芷四钱 羌活三钱 大青叶五钱 生甘草二钱 制香附三钱 炒枳壳三钱 共研细末,每日早晚各服一小匙白开水下。患者服药后,痒疹很快消退,服药半剂左右,痒疹全部消失而愈,以后从未再复发过。

  按:患者于劳动时,在烈日之下,汗出当风,兼受地下潮湿,风邪湿热蕴于肌肤,而成是病,所以用活络祛风,清热利湿等药,风湿两解,则血燥得平,而痊愈。因煎药不便,改汤为散,以便利患者。临床医疗,不但要辨证论治,而且对中药各种剂型的用法,必须因病人之环境不同,而灵活运用

 
 

紫瘢

    
  苏XX,男,30岁,患者两膝以下有紫瘢一年多。

  化验:白细胞曾减少到1,700/立方毫米,现3,600/立方毫米。紫瘢新发出时搔痒,两足及手经常发凉,站久则腿胀,紫瘢加深,午后两手心发热,易疲倦,头昏,睡前周身皮肤搔痒,饭后下腹部胀,大便一天一次,较溏,溲色黄,舌无苔而润,脉象沉迟微弦。此证为脾经风湿,络脉郁滞,治宜祛风除湿兼清疏络脉。

处方:
  生地黄四钱 苍术二钱 防风二钱 丹皮一钱五分 栀子一钱五分 银花藤五钱 威灵仙二钱 萆薢三钱 黄柏一钱五分 泽泻二钱 酒炒地肤子四钱 炙甘草二钱 服九剂。外用苦参一两,地肤子一两,煎水洗,每晚洗一次。

  再诊,已无新起之紫瘢,旧的紫瘢亦不搔痒,服药四剂时曾有腹泻,后五剂,大便转正常,症状亦有所改善,脉舌如前,原方再服二十剂,嘱忌酒,并勿游泳,半年后来信,云紫瘢未发,一般情况良好。

  按:紫瘢风为病,《医宗金鉴》认为:“······由热体风邪湿气侵入毛孔,与气血凝滞毛窍闭塞而成。”故本例始终以祛风除湿兼清疏络脉,不三十剂而愈。可见古人经验是有实践依据的

 

 

喉痧(猩红热)

    
  吴XX,女,30岁。

  初诊:患者发热恶寒,周身发出红疹,始于耳后颈部,随而蔓延,一日内遍及全身,痒如针刺状,咽峡疼痛,脚发湿气,两手浮肿,五心烦躁,口苦思凉饮,大便四日未行,小便黄而短,舌苔白腻,脉象两寸浮数,两关弦数,两尺滑,此由风、热、湿合而为病,表里不通,气营并阻,治宜双解。

处方:
  桑叶二钱 荆芥二钱 僵蚕二钱 蝉衣一钱 牛蒡子一钱五分 苦桔梗一钱五分 连翘二钱 银花二钱 酒军一钱五分 玄参三钱 生甘草一钱 生石膏五钱 浮萍三钱 升麻一钱五分 葱白三寸 二剂。

  二诊:服后,红疹出透,两下肢尤多,两耳流黄水微觉疼,两手指肿,骨酸痛,周身皮肤刺痒,咽峡疼,食欲不振,大便二次量少,舌苔减退,脉同上,拟清血解毒。

处方:
  银花三钱 连翘二钱 黄芩二钱 黄连一钱 栀子二钱 酒军一钱五分 生石膏五钱 绿升麻一钱五分 地骨皮三钱 丹皮二钱 生甘草一钱 僵蚕二钱 淡竹叶二钱 再服二剂。

  三诊:面部及两手之红疹渐退色,并有少许脱皮,胸腹背及两下肢仍有红疹,目痛畏光,耳流黄水,喉痛,夜发热,腹泻数次,红黄而稀溏,小便少,脉左沉细,右沉弦,舌苔薄黄,原方去升麻加银花藤五钱,细生地四钱,荷叶四钱,四剂。

  四诊:一般情况好转,胸部红疹亦退色而脱皮,两下肢仍有残余红疹,咽、口、鼻均干燥,耳流黄水减少,大便通,小便清,已不发热,此属湿热未尽之象,治宜苦辛淡渗。

处方:
  茯苓皮三钱 杏仁二钱 苡仁四钱 桑皮三钱 豆卷四钱 茵陈三钱 滑石三钱 黄芩二钱 猪苓二钱 银花三钱 通草一钱 荷叶三钱 三剂。

  五诊:全身红疹退尽,昨日两手足均开始脱皮,咽间微有痰阻,两脚发湿气,耳流水大礒,全身发软,食、眠、便属正常,舌苔秽腻,脉沉弦,仍宜续清余毒,再利湿热养阴解毒以善其后。

处方:
  茵陈三钱 豆卷三钱 土茯苓五钱 银花藤三钱 黄柏一钱五分 苡仁五钱 川郁金二钱 细生地四钱 黄芩一钱五分 连翘三钱 蒲公黄三钱 甘草稍一钱 荷叶三钱 三剂后停药观察,诸证消失,食欲增进,逐渐康复。

  按:喉痧又名“烂喉丹痧”(现代医学叫“猩红热”),属于温毒的范畴。其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为主,本例初用双解,使病毒从表里分途外出,旋以清利湿热,兼清营解毒而愈
 

风丹

    史XX,男,47岁,干部,1963年8月29日门诊。

  一周以来,周身发风疹块,皮肤红肿,搔痒剧烈,影响几夜通宵不寐。特别是最近三、四天以来,周身呈现泛发性风团样损害,游漫性红肿,两眼睑及两下肢踝关节周围红肿则更为明显,搔痒不休,甚为难忍,食纳不佳,食后则搔痒更作。追述发病前后情况,曾因感冒咽喉痛,于某医院注射及口服西药镇静剂,未见减轻,随来本院请中医皮肤科诊治,曾内服中药凉血清热,消风止痒之品之剂及外用三石水洗涤亦不见轻。转请会诊,病情如上述,脉浮数,舌质淡,苔白腻,蒲老认为:此属风丹,因太阴之湿下阳明之风搏结,由腠理闭滞,邪不得外越,治宜疏泄营卫,祛风利湿。拟用荆防败毒散与升麻葛根汤合方加味。

处方:
地肤子三钱 蝉衣二钱 升麻一钱五分 粉葛根二钱 赤芍二钱 荆芥一钱五分 防风一钱五分 羌独活各一钱 川芎一钱 丹皮一钱 柴胡一钱 前胡一钱 白芷一钱 甘草一钱 荷叶三钱 服三剂后块散肿消痒减。

二诊:脉浮弦,舌苔减退,仍以祛风除湿为治,以前方去丹皮、川芎、柴胡加苍术一钱,山茵陈二钱,杏仁一钱五分,再服三剂,诸恙悉平,食欲恢复而获痊愈。

按:此病虽属皮肤之疾,而患者实际痛苦难当,日夜无片刻之安,夜不能寐,精神受莫大的刺激,虽经注射西药镇静剂及中药清热凉血而痒肿不减,并有食欲减退,蒲老认为风湿相搏,不属热与火。改用祛风胜湿之剂而症状显著减轻,说明随证施治,是祖国医学的基本原则,在临床时,必须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掌握好这一原则,始能收到应有的疗效。

鼻渊(鼻炎)

    
  张XX,女,42岁,已婚,干部,1963年6月27日初诊。

  8年来鼻常流清涕,有时较粘,量多,并常打喷嚏,左鼻嗅觉失灵,时觉头痛,每年秋后加重,今年夏季亦重,1956年曾在某医院诊断为鼻炎(左侧),当年穿刺过三次,术后无明显好转,近年来用西药滴鼻,内服激素等不效,饮食时佳时差,大便干,数日一行,小便尚少,月经周期准,量多色红,有血块,经前有偏头痛、心慌、腿酸、周身浮肿等,利小便后浮肿见轻,有时复发,睡眠尚可。脉沉细,左关弦劲,舌质正常无苔,由本体肝胆热甚兼受风邪固滞不解,但病程已久,不可急攻,宜小剂缓图,免损胃气, 治宜清泄肝胆、祛风邪,以三阳并治。

处方:
  黄菊花五钱 白蒺藜五钱 蔓荆子五钱 天麻一两 钩藤五钱 桑叶一两 川芎五钱 苍耳子一两 夏枯草一两 姜制南星五钱 白芷五钱 僵蚕一两 甘草三钱 藁本五钱 香木瓜五钱 制香附五钱 羌活五钱 共为粗末和匀,分30包,每包约三钱余,每日取一包水煎,分二次服。

  8月30日二诊:药后小便较多,鼻涕略减,食纳、大便正常,脉舌同前,病势略减,仍宜原方化裁续服,去桑叶、夏枯草,加黄芪助卫祛风,全蝎入络搜剔风毒,原方加黄芪一两,全蝎五钱,再为粗末分30包,同上煎服。

  11月6日三诊:服药后鼻涕及打嚏基本消失,有时偶感上腭及微痛,食纳、二便、睡眠俱正常,脉沉有力,舌质正常,病情更显著好转,原方加入胡麻仁一两,润燥熄风,续服,以冀根除,制法及服法同上,再诊以上证状完全消失,嘱其勿再服药,注意风寒及厚味以免复发。

  按:患者八年来患鼻炎,常流涕,不知嗅觉,与祖国医学的“鼻渊”相似,《素问·气厥论》:“胆热移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医宗金匮》谓:“鼻渊内因胆经之热,移于脑髓,外因风寒,凝郁火邪而成······。”《类证治裁》记载:“鼻塞甚者,往往不闻香臭,有脑漏成鼻渊者,由风寒入脑,郁久化热······。”该患者开始由风邪入脑而渐化热,加之素有肝胆郁热,所以左关脉独弦劲,治以清泄祛风之剂,一料后微见效,继用上方化裁,加强固卫祛风之力续进。三诊再加胡麻仁润燥熄风,八年之疾,三月而愈,由此可见祖国医学对鼻渊有一定的疗效
 
 

口疮

    
  周XX,男,33岁,已婚,干部,于1962年6月5日初诊。

  多年来常生口腔溃疡,时发时愈,现口粘膜、舌及牙龈等处都仍有溃疡,历时较久未愈,三个多月来每晨一次溏便,量多而臭,无粘液及里急后重感,食欲不佳,不知味,口渴喜热饮,睡眠及小便正常,形体清瘦,口唇红,脉两寸弱,关弦大,尺沉细,舌质红,微有黄腻苔,诊断属中虚脾热,治宜益气清脾。

方宗封髓丹加减:
  炙甘草二钱 黄柏一钱五分(盐水炒) 砂仁一钱(打) 炒白术一钱五分 党参一钱五分 大枣四枚 服四剂。

  11日二诊:服药后口腔溃疡及大便溏臭均减,食欲好转而知饥,脉寸弱,关稍缓,尺沉细,舌如前,原方加生扁豆三钱,荷叶二钱,服五剂。

  18日三诊:口内溃疡已消失,消化好转,但大便尚未成形,关节酸,口微干喜饮,脉寸小、尺大、关弦虚,舌质正常无苔,据脉舌属脾肾阳不足之征,宜脾肾分治,用补中益气丸每日早服二钱,金匮肾气丸每日晚服二钱,以后大便逐渐成形,口腔未再发过溃疡。

  按:口腔溃疡为病,一由胃火,一由脾热。本例患者脉虚便溏,消化弱,喜热饮则不属胃火,故以脾热治之。采用封髓丹加味治疗。考黄柏主泻相火而清湿热,又是治疗口疮的要药,砂仁养胃醒脾,除咽喉及口齿浮热,甘草补脾胃、清解热毒,封髓丹虽主治相火旺、肾精不固,但蒲老在临床几十年的实践中证明,封髓丹乃补土服火之方,土虚则浮热上炎,常用于多年反复发生的口疮,脉虚者屡效。其次患者兼有腹泻、消化不良,故加白术、党参、大枣、扁豆等药,健脾益中养胃,药后口疮愈。由此可见,封髓丹不仅泻相火而固精,且能治虚热上炎。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详察病机,辨明虚实,掌握一方可治数病,或一病需用数方,就能收到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之效
 

  蒲老不仅对内、妇、儿科有很好的治验,对一些皮肤外科和有关疾病也有不少经验。这里选择其中十一例加以介绍,说明中医是整体治疗,只要根据祖国医学的理论加以分析,是能寻求出治疗和处理的方法的。例如:口腔溃疡这个病,虽然对身体影响不十分大,但却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往往久治不愈,蒲老认为此证有属中虚脾热者,常常借用封髓丹,取“补土服火”之义,而收效甚速。较之通常清胃火之法另开一法门。又如皮肤湿疹,不外湿热夹风,治法总以除湿清热祛风为主,但同中有异,皮肤湿疹例一属脾湿化热,血燥生风,与例二症属风湿稍异,故前者养血清热,祛风祛湿兼顾,而后者重在祛风除湿。说明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贯串着每一个科、每一个病和每一个证。既有原则,又要灵活,才能真正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解决疾病的不同矛盾,从而取得应有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