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饭后马上散步,血液需运送到全身其他部位,胃肠的血液供应就相应减少,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再说,胃里的消化液是由吃进食物的条件反射而产生的,胃部饱满,胃液才能分泌旺盛。如饭后散步,胃部在活动中快速蠕动,把没有经充分消化的食物过早地推入小肠,使食物的营养得不到充分的消化与吸收。为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建议其少量多餐,摄取高蛋白、高热卡、易消化的食物;饭后运动,饭后一小时做半小时的轻度运动刺激食欲。 此外,饭后散步,对患有冠心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糖尿病、胃下垂、慢性食道病以及进行过胃手术的病人尤其不利。它有可能导致心绞痛,加重头晕,上腹饱胀不适,体位性低血压、早搏、心动过速,以及阵发性房颤等病症的出现。如果饭后散步,由于饭后大量血液供给胃部,容易造成脑部缺血,出现头昏、目眩,甚至昏厥等现象。患有胃下垂的人饭后散步,容易出现腹胀不适,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患有冠心病、心绞痛的人饭后散步,因进食后体内血液会处于高凝性,容易形成血栓,发生心肌梗塞。饭后马上散步,血液需运送到全身其他部位,胃肠的血液供应就相应减少,食物就得不到充分消化。饭后立即散步,胃部在活动中快速蠕动,把没有经充分消化的食物过早地推入小肠,使食物的营养得不到充分消化与吸收。另外,春季风大,进餐的时候吃得红光满面、大汗淋漓,外出散步时在瑟瑟的凉风刺激下,汗腺及皮下组织中的毛细血管骤然收缩,容易引起风寒头痛,加大了心脏的供血负担。 饭后如果立即做一些对灵敏性和准确度要求较高的活动或工作,比如驾驶,则很容易导致不良后果。据美国保健学会专家的调查发现,许多车祸的发生与肇事者饭后立即驾驶有关。这是因为饭后血液都集中于胃部,大脑缺氧现象严重,注意力难以集中,反应速度减慢,灵活性下降。而饭后散步则不同。此时,胃中空虚,脂肪细胞尚无新的脂肪酸进入,散步易将其“动员”出来化为热量而消耗掉。而饭后散步则不同。此时,胃中空虚,脂肪细胞尚无新的脂肪酸进入,散步易将其“动员”出来化为热量而消耗掉。因此,饭后步行半小时更有利于健康。 1. 散步可以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和调节过程得到改善,从而收到消除疲劳、放松、镇静、清醒头脑的效果,所以很多人都喜欢用散步来调节精神。 2. 散步时由于腹部肌肉收缩,呼吸略有加深,隔肌上下运动加强,加上腹壁肌肉运动对胃肠的“按摩作用”,消化系统的血液循环会加强,胃肠蠕动增加,消化能力提高。 3. 散步时肺的通气量比平时增加了一倍以上,从而有利于呼吸系统功能的改善。 4. 散步作为一种全身性的运动,可将全身大部分肌肉骨骼动员起来,从而使人体的代谢活动增强、肌肉发达、血流通畅,进而减少患动脉硬化的可能性。 对症散步好处多 一、体弱者每小时走5公里以上最好,走得太慢则达不到强身健体之目的。只有步子大,胳膊甩开,全身活动,才能调节全身各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而且时间最好在清晨或饭后进行,每日2至3次,每次半小时以上。 二、失眠者可在晚上睡前15分钟散步。每分钟走80米为宜,每次半小时,会收到较好的镇静效果。 三、冠心病患者步速不要过快,以免诱发心绞痛。应在饭后1小时后再缓慢行走,每日2至3次,每次半小时。长期坚持可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有效改善心肌代谢,并减轻血管硬化。 四、糖尿病患者行走时步伐尽量加大,挺胸摆臂,用力甩腿,时间最好在饭后进行,以减轻饭后血糖升高。每次行走半小时或1小时为宜。但对正在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避开胰岛素作用的高峰时间,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行走一般选择在饭后半小时,而且活动时间也不要超过1小时。 五、高血压病患者步速以中速为宜,行走时上身要挺直,否则会压迫胸部,影响心脏功能,走路时要充分利用足弓的缓冲作用,要前脚掌着地,不要后脚跟先落地,因为这样会使大脑处于不停地振动,容易引起一过性头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