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晓林:神与物游

 昵称LKk4A 2014-04-07
简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11)
  ——因汪德迈教授饶学讲座而起
  刘晓林
 
4、神与物游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所著的《形而上学》中言:“说出什么是什么,不是什么就不是什么,这就是真理。”其又言:“拥有真理的人,他思想认为是分开的,确是分开;结合的,确是结合。错误的人则所思一切与客体对反。”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则认为:人可知的仅为现象界,不可知的为真相世界。尼采在《权力意志》一书中也有与康德近似的看法:我们所关心的世界世界只是一个谬妄的世界,只是诗意的、近似的世界……它是在流转之中。通过上述,我们会发现:以发现真理为己任的西方哲学家,他们的探寻结论与东方文化不谋而合——一切万有皆有其真相,“法尔如是”。主体的人与客体的世界只有最大限度保持一致性,人们才有接近真相的可能。

在东方文化中,“神与物游”并非象汪德迈教授所认为的仅是审美观的神思和理想,也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可以实现的存在。东方哲人深信“万物一体”是宇宙的本然状态,人与万物都参与生生不息的天地大化过程,在起源和本质上都具有同一性。大儒王阳明曰:“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为一体……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神与物游”则是实现“万物一体”的必由之途——人这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等动物将自己的灵魂与物同游,这是一种高度的人物相融。当一个人的修为极高时就会产生“悟后《六经》无一字,静余孤月湛虚明。”即在特定的点实现时空的消失,“天人合一”的境界出现。

  生命个体受制于诸多因素(尤其是社会规范束缚和物质欲望的诱惑),所谓的独立个性、独立意志等自由常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神与物游”是实现心灵超越现实世界的方式,实现大自由的不二法门。“神与物游”之人被庄子称为“至贵”,其在灵魂深处可以逍遥无羁、“出入六合,游乎九州。”(《庄子·在宥》)人虽为万物之灵,可以洞察世间万物。而一旦人与万物割裂,人的灵性便成了无用之物。当人之神与物之性高度融合时,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便呈良性。就目前所知,一切文化皆人而起,皆离不开人与存在的“对应”。在我看来,东西方文化都已经将“神与物游”作为了至高目标。虽然西方文化没有将“神与物游”明确提出,但其在“格物致知”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实践着貌似玄妙、实则真实的“神与物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