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对意拳的认识 韩竞辰

 隐士的书屋 2014-04-09
  此文为韩樵先生之子韩竞辰先生所做。韩樵同赵道新、张恩桐、姚宗勋等皆为王乡斋先生之得意弟子,被赐名“道宽”。韩竞辰先生为韩老之五子,随父习意拳数十载。本编辑部对此文略做删节。----编者 
  近年来,意拳推广迅速,越来越多的人对意拳产生浓厚的兴趣;不少接触意拳的人反映,意拳确实好,但学习起来太难,真有点“形简而意繁”。就自己学习意拳过程来讲,也是经过反反复复,有时像明白了,有时又感到困惑,出现问题就请教于父亲,请教于王老著作,就这样许多问题还是得不到明确答案。但从中感觉到了一点,就是文化问题。我个人文化程度不高,再加上文化代沟问题,老一辈人所讲的、所写的,作为现代人很难确切领悟。发现了这个问题,自己就找来许多有关书籍(包括传统的、现代的)过了一遍,从中得到很多启发,也解决了自己的许多困惑。下面就将近年来学拳过程中和教学过程中个人碰到的和学员提出的一些问题,不揣浅薄地加以论述。 
  一、入手
    大凡学拳有两种人,一种是以健身为目的,一种是以自卫(技击)为目的。做为初学者,往往都表现出一种学难、求奇、攻专的想法,因而歧端就此产生。大家都知道意拳是以其独特训练方式求得“浑圆力”为始终。往往教者、学者都将“浑圆力”做为人手的运动形式来讲、来练,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训练方法。为什么这样讲呢?王老就此问题在其著作中有所论及,开宗明义“发挥人之良能”、“非常出自平常”。“良能”、“平常’’的说法出自“道法自然”的思想。它包含由量到质的演变过程,就练拳过程来讲,就是以基本素质训练为入门功夫,自然过渡到基本素质训练与专项技能训练相结合的综合训练过程,最终达到质的变化。
    明白了这个道理,那我们就应知道,一上来就是“矛盾力”、“六面力”、“八面力”、“整体力”的训练方法。毫无疑问是行不通的。因为脱离了基本素质训练,所求得的“力”都是片面而僵化的。可惜的是许多人都是沿着这样的思维途径在追求,这条路我也走过,写出来希望学拳者切莫坠落此道。王老明言:“前者已略述养生大意,能肯如此,则养生之道思过半矣,如欲学习高深、技击则亦由此经过……。” 
  二、力与劲
    我在学习、教学过程中碰到这个问题,拳术中的“劲”到底是什么?往往一说到“拳劲”,练拳人都能讲出这样或那样许多的劲,过后一分析实际是这样或那样一种力。那到底有多少种力呢?就拿一个具体的桩法而言,上肢撑、掴裹、钩、挂、拧、挫等。下肢提、顶、趟、扒、撑等,身体其它部位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都是讲力的,在运动中任一动作需要多种力来完成,是无法讲清楚的,更不可步入“执着己身法更糟”的路。我在教学中,经常有学员提问这种力,那种力,这个招法,那个招法,我一般采取简单推理形式反问:如果我们将自己所能见到的拳谱中每一招法、每种力汇集一起,穷一生有限之生“命逐一练过,可能没演完,生命早已终结了。讲到这里,就会有许多人提出,现在我们知道了这样追求不对,那到底什么是拳术的“劲”呢?具体来讲,它是一种符合生理、心理活动规律,顺应运动的大原则,同时又符合拳术运动的形式所表现出的能力。在老一辈运动家们的口中经常听到,摔跤的要有跤劲:练拳的要有拳劲,其实所有专项运动都要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传统都称之为“劲”。它们的名称与作用是由运动的形式不同、规则不同、目的不同而决定的,重要的是虽然它们表现形式各异、劲理却是一个,它就是生命力。王老之所以称拳为“性命学”道理就在于此。 
  三、怎样看王老著作
    王老著作学理博大精深,令人为之叹服。但在具体训练时,常常觉得理论上通了,客观运动中总感觉用不出来。问题出在哪里呢?是王老说得不对?不是。是自己没有下功夫?也不是,带着这个问题,用了两年时间增广知识具体体认,发现问题出在主观意识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将结果做为过程在推演。试用公式表示: 
  公式①果一一一果  
  形成过程
  公式②因───果 
    明显看出公式①是不成立的,就是说我们将成形的东西(果),去掉形成过程,直接地生搬硬套,不会得到好的结果。譬如我们学数学,当我们深切了解了公式的推导全过程,运用起来就自如了,如果仅仅死记公式,一遇变化就无从落手,因此公式②是最佳选择。
    这样我们得出一个正确结论,就是要用拳理、原则指导我们从零开始的整个训练过程。“为何有此一动”,不可“默然滑过”,体认二字即是包含着全过程。 
  四、爆发力与浑圆力
    讲到爆发力,大凡对运动有所认识的人都知道,无非就是指运动员在瞬间所发出的极限能量。如:跳高运动员在起跳瞬间将冲击能量转变为跳跃能量,投掷运动员在投掷瞬间的能量发挥,诸如此类,在运动中比比皆是。那么浑圆力与爆发力有什么区别呢?它们相同的都是指瞬间的能量发挥,所不同的是,一般的爆发力是带有专项定点的含义,如跳高的瞬间、挺举的瞬间等。拳术运动瞬息万变,需要随时随地的爆发,它是全方位的,要求运动员的质素更高,“浑圆”二字即表示全方位,“浑圆力”即是全方位的爆发能力,“遍体灵通意,无点不弹簧’’,即是此意,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应明白王老所述“局部”、“片面”之含义。学习意拳的人切不可以一两个动作或收缩肌肉使身体板结一块来表现自己有了“浑圆力”。 
  五、一个本源、两种用途
    学习意拳的人都知道意拳具有健身与自卫两种用途,但所接触的人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意识和现象。一是将养生与技击对立。一是认为技击本身就包含养生。前一种人主观意识上将健身与自卫明显地分界开来,一般是把自以为无技击意识的如平步桩法、形体锻炼等划为养生部分,把技击桩、摩擦步、试力、推手等划为技击部分。这种划分方法,对健身人来讲也无可厚非,但事实上就我所接触的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通过锻炼体质增强了,自然地对技击产生浓厚兴趣,于是乎抛开健身训练而执着于技击训练,表面上似提高了一个层次,实则走入釜底抽薪的歧途,忘了“非常出于平常”的至理。后一种人有的从主观意识上就认为意拳就是讲技击的,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我站技击桩同时不也健身了吗?一上来就这种力,那种力,“周围如狼虫虎豹婉蜒而来”,开句玩笑话,真的来一只尚且受不了,何况一群乎。这样的人在追求中实践证明往往力不从心,欲速则不达,最终还是要返回头来补课,补什么?补基础。世间事物进化都遵循一个由简入繁,由基础到高深的定式。就体育运动而言,也是如此,由基础素质训练入手,培养拼搏精神,培养形体的三大质素(灵敏度、速度、爆发力)再过渡至专项训练。越是高难的运动越是需要坚实的基本动作为支撑点,否则都落于空处,自我感觉良好,一到实际则败下阵来,这种情景在运动界屡见不鲜。所以学习意拳正确的途径是:了解自己,调整自己,提高素质,健身技击都源于此,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追求。我在教学中一贯主张“一个本源两种用途”的思想,“切志倡拳学,欲复故元始,铭心究理性,技击乃其次”。依此按步就班学下去,效果甚佳,甚速,同好不妨一试。 
  六、学拳步骤
    1.端正思想:首先要破迷信,树立“学拳先明理”的正确思想。拳术界有“宁教一套,不拆一式,宁拆一式,不讲一句话”的说法,这种本末倒置的作法往往使学者学了拳倒不会打架了,步入按图索骥的刻板之途。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原则,充分了解“为何有此一动”,切实体认,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形式:树立了正确的思想方法,入手功失当从解决自身形体问题开始,即“舒适得力”的内含。在学习具体运动形式时先规范,中规中矩,完成运动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认识,自然过渡到自动化的运动形式中。打破规矩是现时代人的时尚,但要充分了解所谓“打破”是从规矩中走出来,不是废除基本形式,凭空想像,加以似是而非的理论。王老是怎样讲的呢?“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3.顺序:意拳的整个训练过程,是由点-一一线一一一面一一一立体,用空间解析的方法来解,就是将空间中的任一点做为训练的起始,再过渡到任意两点间的连线研究,依此类推最终形成立体的随意运动形式。
    4.劲理:关于劲,我在前面已论及不再赘述,意拳是以桩法为起端,来达到此目的,传统称之为“桩法换劲”,其重要机理在于抽象虚实有无体认。王老论及“欲求技击妙用,须依站桩换劲为根始,所谓使其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也。”
    5,作拳:打人、发人、治人是意拳的技击追求步骤。意拳认为打人是最基本的技法,故平日对于打法,亦应加以研讨……若非实练练习,亦不易得,然终属下乘功夫,如聪明智慧者,则无须习此。所谓“聪明者”,实属凤毛鳞角特殊之人,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难入此极品。发人较之打人又进一层,其难点在于作用时间延长。治人较之发人又进一层,其难在于控制对方的能力。发人与治人功夫,必须是经过推手训练而得,推手训练是提高技艺的阶石,这样我们也就明白了“推手”训练在意拳训练中的位置与意义。
  6.拳舞:它是习练意拳之人各项功夫的综合艺术体现。万不可依形式去追求!若论拳舞形象,其轻似鸿毛飘逸,其重似山岳不移,其静似处女,其动似伏豹腾空越,其快似脱兔,其慢似抽丝,其发力似无坚不摧,其柔似水银落地,其发声似黄钟大吕、其神变化万千落于实处,学者当以“抽象虚实有无体认”处求之… 
      七、杂谈
    1.个人经验:我个人从学练意拳过程中,碰到许多问题,做过很多尝试,有失败,有成功,其中获益最大莫过于增广知识,因为最多的问题,出在理解上。老一辈人的文化意识与述理方式与现代人有着很大的差异,现代称之为“文化代沟”。如果你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说只有增广知识,更重要地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加以对比,将传统武学、拳术与现代体育结合起来,你将会发现自己很快进入新的天地,这是我的学习经验,同好不妨一试。
    2.殊途同归。这种说法在思维逻辑上是成立的。但它在客观追求中是不能成立的。 我这样讲,肯定会有不少人,不以为然,甚至有人持反对意见。无妨,下面我们一起试用两点间的连线来加以分析(如图),依A点作为起点,B点作为终点。
 
    由图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到a、b、c三条联线都可以从A点至B点。这时一定会有人笑,你的三条联线不正是说明了,殊途同归吗?我说你切莫笑得太早,如果我们将有限生命也看作线段,那问题就大了。bc线尚且不论,用你有限的生命线是否能走完a线都很渺茫,是不是,孔子尚且有“假我以天年”之叹!所以有许多的朋友和学员都曾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多的年代,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追求拳学、拳术,成功的人廖廖无几?答案就在于此。世间各方各行各业不都是如此这般吗?所以我告诉抱有“殊途同归”思想的朋友和学员,要实现一个美好的愿望,除了不懈努力之外,还要学会选择最佳途径,才有可能取得最佳效果。
    3.意拳就是站桩 
    现在持有这种看法的人很多。我就碰到过几位,见面后大谈桩法如何如何,最终引出结论:意拳就是站桩,只要桩站好了,什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更有甚者:意拳技击就是用站好的桩法去撞击对方,煞有其事引用王老所述“谷应山摇一齐撞”,乍一听,似很有见地,但过后仔细想来,漏洞百出,经不住推敲,如果只是站桩就能解决问题,那为何还要试力、试声、走步、推手、散手训练呢,如果我们用桩法去撞击任一死物,尚能做到,一个活泼泼的人,如何肯让你撞!拳学谚语尚有“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之说,也是说拳要练,功也要练,抱有这种”站桩万有论”的人,实在是荒唐、幼稚,习者万不可迷信于斯。
    4.力的分析
    有人将意拳发力用机械力学的方法加以解释,例如:我们推一重物,物体质量越大,人体与地面夹角越小,甚至引用王老“消息全凭后足蹬”。我们不妨再推演下去,如果此时重物突然抽去,人体将是什么样子,夹角大尚可还原,夹角越小,跌倒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在前面加上一个顺力(实战运动中的采法、捩法等),后果不堪设想。只好用王老处方“守中、用中、枢得其环中”来治此种病症。运动讲的是变化,不可依机械力学来替代运动力学。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5.运动量
    有许多人向我提出这个问题,运动的时间,站桩的时间,每一动作做多少次,诸如此类,我自己做过测试,如想进入竞技状态,最少要有四小时的系统认真训练,方可勉强进入量变质的行列。这也正是为何业余运动员同专业运动员较技很难取胜的原因之一。在社会中往往有一个现象,不管是哪一项专业队员,在本队他可能是弱者坐冷凳,但到了社会与普通人比,他还是伎伎者,仅身体状态一项,普通人就无法可比。所以学拳之人千万不可以一时胜败,而认为自己所学的拳不好。影响胜负的原因尚有其它,诸如:场地,训练设施等等,此不赘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