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用笔——五法
一曰“平” 古称执笔必贵悬腕,三指撮管,不高不低,指与腕平,腕与肘平,肘与臂平,全身之力,运用于臂,由臂使指。用力平均,书法所谓“如锥画沙”是也。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无柔弱处,才可为“平”。“平”非板实。如木削成,有波有折。其腕本平,笔之不平,因于得势,耐碱生动。细瀔洪波,漩涡悬瀑,千变万化,及澄净时,复平如镜,水之常也。 用笔“如锥画沙”者,“平”是也。“平”非板实,画山最忌图经,是为古训所深戒。 勾勒用笔,要有一波三折。波是起伏之形态,折是笔之变化方向运用此法,可使线条不板滞;不会应用者,所画线条即无变化,亦不能表现物体,此种线条之表现方法,实为东方用笔之上乘。例如画树、画石、画波涛、画衣褶,非一波三折,即不足以尽其曲折变化之致。 “如锥画沙”法,做此练习,须逆锋而上, 再很慢地转笔下行,到画的长短合适时,再回锋向上,所为“无垂不缩”就是这个意思。此亦由刻玉中悟得。如用树枝在沙盘中画,很难看到逆锋回锋,解释亦失真了。 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无柔弱处,才可为“平”。“平”非板实。……水有波折,固不害其为平;笔有波折,更足显其流动,一波三折……
二曰“圆” 画笔勾勒,如字横直。自左至右,勒与横同,自右至左,勾与直同。起笔用锋,收笔回转,篆
法起讫,首尾衔接,隶体更变,章草右转。二王右收,势取全圆,即同勾勒。书法无往不复,无垂
不缩,所为“如这拆股”,“圆”法之也。日月星云,山川草木,图只为形,本于自然。否则,僵
直枯燥,妄生圭角,率意纵横,全无弯曲,乃是大病。 向左行者为勒,向右行者为勾。收笔谓之“蚕尾”,俗谓“笔根”。 “折钗股”,笔法线条要求婀娜中仍保持刚劲,浑圆润丽,亦不能流于柔媚。舍刚健而言婀娜
,多失之柔媚,皆未足以语“圆”也。 用笔如“折钗股”者,“圆”是也,妄生圭角,则狞恶可憎。专事坎坷,尤险怪生厌。点睛破
壁,着圣手之龙头;吐气成虹,写灵光于佛顶。圆转如意,纤巨咸宜。 董北苑写江南山,纯用圆笔中锋勾勒皴皱,遂为南宗开山之祖。其上者取法箍篆行草,或磊磊
落落如莼叶菜条,纯任自然,“圆”之至矣。否则,寸之直,皆成瑕疵。累月之功,事事涂饰,目
犷悍为才气,每冒于浮嚣。 笔法圆劲,纯由篆隶得来。
三曰“留” 笔有回顾,上下映带,凝神静虑,不徐不疾。善射者盘马弯弓,引而不发,善书者笔欲向右,
势先逆左,笔欲向左,势必逆右。算术中之“积点成线”,即书法如“屋漏痕”也。用笔侧锋,成
锯齿形;用笔中锋,成剑脊形。李后主作金错刀书,善用颤笔。颜鲁公书透纸背,停笔迟滞,是其
“留”也。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而生,太流则便成浮滑。笔贵遒劲,书画皆然。 笔意贵“留”。似碍流走。不知用笔之法,最忌泛浮,浮乃轻乎不遒,滑乃柔软无劲。 古之画者,多用牙竹搁臂,亦称阁秘。右手运笔,恒以左手扶之。势欲向左,抗之使右;势欲
右者,掣之使左。
四曰“重” “重”非重浊,亦非重滞。米虎儿“笔力能扛鼎”,王麓台“笔下金刚杵”。点必如“高山坠
石”,努必如“弩发万钧”。金,至重也,而取其柔;铁,至重也,而取其秀。要必举重若轻。虽
细亦重,而后能天马行空,神龙变化,不至有笨伯痴肥之诮。善脱浑者,含刚劲于婀娜,化板滞为
轻灵。倪云林,恽南田画笔如不着纸,成水上漂,其实粗而不恶,肥而能润,元气淋漓,大力包举
,斯之谓也。
用笔“重”,要像“枯藤”、“坠石”。 用笔之法,有云如“枯藤”、“坠石”者,藤无枝叶,石本峥嵘,其状可想。况乎虺形屈曲,
非同转拂之条;虎蹲雄奇,忽跃层岩之麓。“重”又何如也?然重易多浊,浊则混淆不清,粗则顽
笨难转。善用笔者,何取乎此?要知世间最重之物,莫如金与铁也。言用笔者,当知如金之重而取
其柔,如铁之重而取其秀。 “金刚杵”法当化为“绕指柔”,方不流于枯硬。若全无笔力,虽细谨不足观矣。
五曰“变” 李阳冰论篆书云:“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三点水的点为水,下四点水为火,
必有左右回顾,上下呼应之势而成自然,故山水之环抱,树石之交互,人物之倾向,形状万变,互
相回顾,莫不有情。于融洽求分明,有繁简无淆杂。知白守黑,推陈出新。如岁序之有四时,泉流
之出众壑,运行无已,而不易其赏。道形而上,艺成而下,艺虽万变而道不变,其以此也。 笔法成功,皆由平日研求金石、碑帖、文词、法书而出。画有大家,有名家。大家落笔,寥寥
无几。名家数十百笔,庸史不能得其一笔,而大名家绝无庸史之笔乱杂其中,有断然者。所谓大家
,无一笔弱笔是也。
总述: 练习诸法,成一笔画。一笔如此,千万笔无不如此,一笔之中,起用盘旋之势。落下笔锋,锋
有八个方向。落纸之后,虽一小点,运以全身之力,决不放松,譬如狮子搏兔,亦用全力。笔在纸
上,常视为昆吾刀切玉,锋利无比,非良工心苦,不能浅雕深刻。纵笔所成,圆转如意。笔中一波
三折,成为飞白。飞白之处,细或如沙,粗活如石。黄山谷论宋画皴法,“如虫蚀木,自然成文”
。飞白自然,纯在笔力。力有不足,间或飞白,成败絮形,即是弱笔,切不可取。收笔提起向上回
转,书法谓之“蚕尾”,又称“硬断”。笔有顺逆,法用循环,起承转合,始成一笔。由一笔起,
积千万笔仍是一笔。古有“一笔书”,宋晋之时,宗炳作“一笔画”。古诗“浩浩汗汗一笔耕”。
画千万笔,一气而成,虽极变化,笔法如一,谓之一笔画。法备气至,乃合成家。古云“宋人千笔
万笔,无笔不简;元人三笔两笔,无笔不繁”。简则其法不加多,繁则其法不减少。繁固难,简则
更难。知繁与简,在笔法尤在笔力。离于法,无以尽用笔之妙;拘泥于法,亦不能全用笔之神。得
兔忘蹄,得鱼忘筌。深明乎法之中,超轶乎法之外,是必多读古人论画之书,多见名人真迹。朝夕
熟习,寒暑无间,学之有成。而后遍游名山大川,以极其变,发古人所未发,为庸史不能为。笔法
既娴,可研墨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