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佛经典:重大决策问?

 _顺应自然_ 2014-04-11

 为何人们很难避免偏见

  我们先来看看,人们为什么意识不到自身的认知偏见。
  认知科学家指出,人的思维有两种类型:直觉式思维和反省式思维。近几十年来,许多心理学者都在研究这两种思维之间的区别。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和卡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的著作Nudge使这一研究变得更加热门。直觉式思维又称“第一系统思维”,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人的印象、联想、感觉、意愿和行动准备,都是自然产生的,无须主观努力。第一系统持续再现我们周围的世界,使我们能够一边走路、绕开障碍物,一边还在思考别的事情。我们平时刷牙,和朋友开玩笑,打网球的时候,其实都处在这种模式中。我们并没有费心去想该怎么做,只是自然而然就那么做了。
  相比之下,反省式思维或者叫做“第二系统思维”则来得比较缓慢,需要主观努力,刻意思索。当我们填税单或学驾驶的时候,便要用到这种模式。以上两种模式都持续地活跃在我们的头脑中,但是第二系统思维通常只是起监控作用。每当遇到关系重大的情况,或者发觉哪里存在明显错误,又或者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推理时,第二系统思维便被调动起来。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起主导作用的都是第一系统。
  我们的视觉系统和联想记忆(二者都是第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生就适合对周围情况给出意义上前后连贯的解释。这种解释深受相关背景的影响。比如,同样是“bank”这个词,大多数读《哈佛商业评论》的人一看到它,立刻就会想到金融机构;但同样是这些人,如果是在阅读户外杂志Field & Stream时碰到这个词,就很可能理解成不同的意思。背景是一种很复杂的东西:除了视觉线索、记忆和联想之外,它还包括内心的目标、焦虑情绪及其他一些因素。当第一系统对这些因素做出诠释并形成一套说法时,它同时也压制了另一些可能的解释。
  由于第一系统非常善于根据背景编故事,而我们往往又意识不到这种思维的运作,所以就可能受它误导。它所构建的故事一般来说是正确的,不过也有例外。认知偏见便是一大例外,且有大量资料可佐证。认知错误的危险在于,我们觉察不到这些偏见的存在:我们几乎从不会当场意识到自己的直觉有问题。经验也无助于我们识别这一类错误。相反,我们若是运用第二系统思维来试图解决某个难题,但发现解决不了,就会惴惴不安,意识到自己的思路可能有问题。
  正是因为我们觉察不到自己犯错,才会总是偏信直觉,对各种不假思索的念头照单全收。另外,它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即使察觉到自己的偏见,也并不会急于消除这些偏见。毕竟,我们很难改正自己看不见的错误。
  扩展开来讲,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出书论述认知偏见的管理学专家并未给我们提供多少实用的帮助。他们总是认为“凡事预则立”。不过,知道自己存在偏见,并不足以帮助你克服这些偏见。你可能承认自己有偏见,却仍然无法消除它们。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从个人转向集体、从决策者转向决策过程、从高管转向组织的时候,我们还是能够看到希望。经营管理领域的相关研究表明,即便个人觉察不到自身的认知偏见,也并不意味着组织层面上无法纠正或减轻这些偏见。
  事实的确如此,因为大多数决策都会受到许多人的影响,而且决策者还可以通过指出别人思路中的偏误使自己受益。我们或许无法控制自己的直觉,却能够运用理性思维发现别人的直觉错误,从而改善别人的判断。换言之,我们可以利用自身的第二系统思维来侦测别人给我们的建议中存在的第一系统思维错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