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泽| 苏州河上的三座桥(09.1.2)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4-14

苏州河上有多少桥,我不太清楚,但那三座桥我却始终不能忘怀,它们就是少年时代的三官塘桥(现在的曹杨路桥),青年时的宝成桥,以及武宁路桥。

第一次跨上三官塘桥,大概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暑假吧,当时是跟了几个大同学一起,穿过长宁路上的小弄堂过去的。当年的三官塘桥是一座钢结构简易便桥,只供行人和自行车通行,上下台阶和桥面都是用大枕木铺成,人走在上面或自行车推过,会发出轰隆轰隆的声响,透过木板的缝隙,还能看见脚下流淌的苏州河水和正在行驶的小船。

六十年代后期,也时常会去三官塘桥,但大多是在黄昏时。当时物资匮乏,城中买小菜特困难,船民们会把自己种的蔬菜带来偷偷地贩卖,用稻草扎捆的青菜,一毛多钱一捆。附近的居民会跑来买一些,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拿了就走。否则,被市场管理所的人看见就麻烦了。落日后的三官塘桥,钢架梁在暮色里苍劲嶙峋,泊岸的船只不时升起阵阵炊烟,煤油灯的红光倒映在河面上,波光粼粼;耳旁是行人过桥时桥板发出的轰响声和拖了一长溜驳船的小火轮发出的“突突”声浪,完全是一幅夜泊三官塘桥的如画景色。现在,当年的三官塘桥已改建成曹杨路桥,成了连接江苏路和曹杨路的一个重要通道。另外,八九十年代的三官塘桥活禽批发市场,在城中也曾一度名闻遐迩。

宝成桥是我七十年代初参加工作后才知道的,它在叶家宅路到底的苏州河上,两边是约二三层楼高的台阶,供人过桥上下,建有斜坡可推自行车,方便过桥的骑车人。叶家宅路那时是一个马路菜场。清晨站在高高的宝成桥上往南望去,黑压压的尽是人头,有买菜的,有上班的,还有来往过桥的行人。夏天,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沿河的孩子们就会在桥下的河中嬉戏,胆大的还敢站在桥栏上往水里跳,桥上常常围着许多人观看。大一点的孩子抽着烟,蹲在桥栏上,摆出一副很酷的样子,然后将手中抽剩的烟蒂弹向空中,随着烟蒂的下落,一个身影腾空而起,在人们的惊呼声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落入水中,那姿势不亚于运动会的高台跳水。随着两岸居民区的拆迁,去宝成桥下戏水的孩子早已不见踪影了。宝成桥的来历和名称,与宝成纱厂有着密切的关系。宝成桥下,当时有全国最大的单纺厂——国棉七厂,以前叫宝成纱厂,是三十年代时日本人开的,抗战胜利后收归国有。解放后改名国棉七厂,厂里许多建筑和设备都留有历史的痕迹。对门则是一个军需仓库,现在还保留着原先的建筑风格。

武宁路桥很早就知道,它是沪西连接苏州河两岸的重要通道。现在我居住之处,开窗就能看见,成了它的“邻居”。当年的武宁路桥南面和长寿路形成丁字,桥堍下一边是国棉六厂,一边是上钢八厂的一个车间,机器轰鸣声不绝,站在桥堍上看钢厂的车间里炉火熊熊,一片繁忙的景象;桥北直通中山北路,一马平川,从桥上骑车冲下去,很是舒服。后来武宁路延伸至静安寺,桥面拓宽了,两边的工厂也都搬走了,成了住宅区和家乐福超市。目前,武宁路桥正在进行景观改造,两岸的桥头树起了八根高大的柱子,透过施工的围幔,隐隐约约可以看见里头的样子,有点欧式。桥栏也全部改成花岗岩石刻,“镶金点玉”很好看,等改造工程完工后,这里也许会成为又一个居民休闲的景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