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老子道德经感想(11)

 我的致虚守静 2014-04-15
老子道德经  十五章

古之善为上者、微妙元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樸、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注解:
  1. 古之善为上者,“上”、亦有作“士”,谓“道”。善於循道者也。
        笔者认为如将士字单纯地解读作“治理众人之事”,会更易于理解本章的主题是在描绘正确的治理众     人之事的态度。
  2. 微妙元通,谓精微、奥妙,元又作玄、通达至微之谓。
  3. 若、表面之象、实质非如此也。
    陈柱注:强为之容以下七句、皆形其为天下的态度:若冬涉川者不敢妄进,所以为天下先也;
    若畏四邻者守柔弱,所以保刚强也; 若客者自卑下,所以保高也; 若冰之释者自损蔽,所以保坚实也;
    若谷者不敢盛盈,所以保其贤也; 若濁者处濁辱,所以保其清新也。读老子此等处最当注意“若”字,尚若不注意若字,则常在濁辱卑弱而无以自存矣。.....
    若之为言,有似是而非之意,其曰若濁、则原非濁而为清新,曰若樸、则原非樸而为盛全,其意甚明;然则若濁若樸云者,谓不以清新盛全矜人,虽清新而若濁、虽盛全而若樸耳;......居清新盛全之地、而处以若濁若樸之态度,不矜不炫,使民心不乱而争乱不起耳。
  4. 濁以静之徐清、安以久动之徐生,按陈柱注:安、定也,生、进也,久动、乃渐进而非急进。此二句当作“孰能晦以理之徐明、孰能濁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谓使民之晦者而能明、濁者而能清、安者而能生之道,在乎理之、静之、动之,使之徐而不疾、渐而不骤、顺其自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
  5. 保此道者不欲盈,陈柱注:保此道谓徐明、徐清、徐生之道也。行此道者亦不欲其盛盈、盛盈则倾。
  6. 故能蔽而新成,陈柱注:按上文文义,“故能蔽不新成”当作“故能蔽而復成”。谓以己之力去旧更     新。

读后感想:

每个国民都希望能有贤能的政府来治理国事,你、我是这样,当年的老子也是这样。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见到的许多不平之象、社会问题等,原来在老子时代就已经存在。道德经十五章里老子描述了“古之善为上者”的处事态度,其实也反映了他希望能见到的官员应有的处事态度。官员既处众人之事,必须先要取得民众的信任,而在处事态度上若有任何负面的表现,则易失天下民心。负面的态度有七:其一是利用特权谋私,因此在行使职权之时需若冬涉川,不妄进;其二是霸道横行,因此在行动是需若畏四邻,民不畏;其三是恃权自驕,因此在面对民众时需俨兮若客,民不厌;其四是自满不求进取,因此在处事之余需涣若冰释,时时充实自己;其五是浮华浪费,因此无论是处事还是处世都需敦兮若樸,不乱民心;其六是炫耀自夸,因此在管理业务时需旷兮若谷,民心尊崇;其七是不知清廉,因此腐败,政府腐败必导致民起争乱。
要解决已存在的社会问题,一刀切的方式只是治标的手段,要治本就需要从基层着手,动员全民,才会使状况彻底改变。当然並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出自於基层,但要使基层大众明白问题的症结,了解改变现状的必要,才能达到同心协力,彻底排除问题的目的。对社会有深远意义的改变总有较长的周期,没有基层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平稳地走过长周期是极端困难的事。好政策的推行不能只靠文件下达,更重要的是执行政策的基层环节对改革的必要性有充分的理解,才能保证政策执行能有所坚持而不会走样。这就是老子提出的静之徐清、久动之徐生的改革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