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解读之十五:善为士者

 悲怆黄土地 2017-06-13
    原文: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译文:古之善为士(懂道、行道之人)者,微(至小无内)妙玄(深邃)通(通达),深(深、远到了一定程度)不可识(看不到、看不懂了)。夫唯不可识(正因为难以“识”),故强(勉强)为之(为“士”)容(描述):豫(谨慎、犹豫容状)焉,若(好像)冬(冬季)涉(步行于水)川(河川);犹(谨慎自持)兮(样子),若畏四邻(周围四个方向的邻居);俨(恭敬庄严)兮,其若客(客人);涣(散、放松,包括思想和身体)兮,若冰之将释(消融为水);敦(敦厚、诚恳)兮,其若朴(未加工的木材);旷(空阔开明,如同胸怀,心思等)兮,其若谷(山谷,指代空间);混(包容,涵养一切)兮,其若浊(浑浊的水)。

    孰(谁)能(能够)浊(上文“混兮,其若浊”,指代懂道、行道之人)以止(保持住“混”之态)?(一般人,指未得道之人)静(使浊水安静下来)之徐(慢慢)清(清澈);孰(谁)能(能够)安(安于这种保持得道状态呢)以(而且)久(长久呢)?(一般人,未得道之人)动(会不断妄动)之(得道状态)徐(慢慢)生(妄为、乱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也不欲亏)。夫唯不盈(不盈则不溢),故能蔽(不圆满状态)不新成(指代盈、老、满的状态)。

    解析:此章很难解读。第一段很简单,但却很深奥。第二段,分歧很大,与第一段有内在联系,却容易产生歧义。第三段蔽不新成一语颇费周章。

    老子在对“道”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后,对于得道之“善为士者”进行了一个素描。哲学思想总是由内而外的,知行合一,心口如一,言行一致,诚其意以致知,当你真正的信仰一个东西的时候,你自然会去守护和遵行,当你真正“知道”的时候,你自然回去想法实施,既要实现自己言行举止与“道”的一致,也要实现自己在社会活动中,在政治生活中,在一切的方方面面中来遵行道、贯彻道、实行道,最终实现自己,达到马斯洛说的那个自我实现的境界,达到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境界。

    “善为士者”玄通,玄而不通者不为“善”,如水如气,随“道”形制而自得于形制间。可豫,如冬季涉水;可犹,如畏惧四邻;可俨,若做客;凡此种种,以“道”为标,以“道”为根,以“道”为动。已经失去了自我,惟道是从。已经失去了“道”心,道我合一。这就是老子对于“善为士者”的一个粗描,通过这个粗描,我们可以大体看到得道、善为士者的行为规矩和画像。并能够以此为理想,为标杆,实现自己修养的提高。我想老子本人,也是把这个“善为士者”作为了自己的一个完美画像的。

    第二段,接第一段,“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此处应该为“?”,而不可为“。”。老子道德经一书,文络自然,文体有序,文风朴素,在老子对古代“善为士者”进行了粗描之后,老子自然而然的发了一个诘问,既是在诘问字自己,也是在诘问读者,我们谁能够“浊”呢?此处貌似只谈了一个浊,实质则是在对我们提问,谁能够向上述的古之“善为士者”一般可豫、可俨、可浊呢?之后“静之徐清”,是大部分人的选择,不能够纳污纳垢,没有“混”的境界,没有包容心态,非要分出个彼此,划出个层次,慢慢的要这水如同死水一般,逐渐实现清澈。

    之后,老子更进一步,注意此处的“跟进一步”,既然水已不“混”,已清澈了;我们一般人又往往会“动之徐生”,难以安于其应有状态。

    可以说,此章第二段,老子提出了“静动”两个概念。可以“以静制动”,徐清;也可以“动之徐生”,不能安以久。而大道至简,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合时宜的“静之徐清和动之徐生”,只会是妄动和妄静。这个是不符合“道”的。第一段,对于符合道者进行了描述,第二段,又对不得道者在行为中的妄动和妄静进行了描述。正反对比,我们是不是看的更清楚呢?

    此外,要说的是,该段文字也给我们一个方法论,一个很好的方法论。古代哲学家讲究阴阳,万事万物,社会、思想、政治、文化、军事,都可通过“静之徐清”和“动之徐生”来进行很好的解决。只是万万不可妄动。人类在宇宙中,而不是宇宙在人掌控中,事物发展尤其客观必然性,盲目的乱作为和盲目的不作为一样可怕,关键在于“盲目”二字。可是,古今几人能够把握大势,能够如同“善为士者”般,微妙玄通呢?

    此章最后一段。“保此道者不欲盈”,此句核心词在于“欲”字。此“欲”字与上段对于不得道者妄动、妄静之主观能动性乱作为和不作为进行了呼应。天道不偏,不偏必不爱恨,不偏不不欲不弃。一个“欲”字,揭示出来,欲要保此道,必“不欲”方可,欲要成为“善为士者”,必不欲才行。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此处断句,我在“蔽”字后,加以逗号,不像其他很多注家连接一句“故能蔽不新成”,原因在于,不盈则“蔽(同敝,破旧)”,得道者“善为士者”不欲盈,能够保持“欠”、“缺”、“不足”之状态,能够保持“蔽”的状态。而“新成”一语,则是对于一般人,不得道者的描述,妄动、妄静,实现所谓不断的、“新”的“成”,忽视了道可缺不全的根本,所以保此道者不欲盈,能蔽,而不新成。

    总结本章,“善为士者”有诸多行为,都是因为“道”的深入透彻、玄通的理解,自然就会贯彻,只有“真的”知道,才会“真的”实行,才是“真的”知行合一。我们不要羡慕,和模仿,只要不断揣摩“道”之真谛,就会距离古之“善为士者”越来越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