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深度,有涵养,到底是什么样子?

 吾知吾怨 2021-01-20
梁言相劝(LYXQ20200428)——语言的终极本质是能量,能量的功能是唤醒,唤醒的生命才具有温度和意义

有深度,有涵养”,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成熟、睿智、有礼貌,并且让人感觉很舒服。大家都乐于和这样的人打交道,也都愿意拥有这样的朋友。

当然,我们也都在努力,致力于成为一个这样的人。 

上一期《道德经》第十四章,讲了“道”的样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而不得,名曰微。”

这一期《道德经》第十五章,主要讲善为道者”,也就是按照“道”行事的人是什么样子。

朋友们可以把我们心目中“有深度,有涵养的人”,和“善为道者”,作一个比较。 

同时,第十四章谈到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也就是“道”的作用;在今天第十五章中,老子说:“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大意是讲懂得和保持“道”的人,不肯自满,因为不自满,所以能去故更新。

我个人理解,蔽而新成”,是在“以御今之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论证“道”的作用——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也正是因为如此,“道”本身才能生生不息

只可惜,这些朴实无华、珍贵无比的道理,被我们戴上有色眼镜,联想以“老子”、《道德经》、“几千年的思想”、“与当今时代与科学脱节”,连学都不肯学了。

想到这里,真是被自己的无知吓出一身冷汗:连学都没学过,连知都不知,哪来的资格去批评去评判?

这种可笑的行径,不只是自己对于《道德经》一书吧?

所以近期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反复叮嘱:一定读书多思考,用常识逻辑武装自己,在此基础上保持合理的怀疑精神,不简单地人云亦云,不轻易地随波逐流。

对了,老子说“善为道者”,长得是“微妙玄通”,并从七个具体方面讲述了这四个重要的特点。

“微妙玄通”也有假货,它叫“故弄玄虚”。



一、

第十五章

【滑动查看书籍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1,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2;犹兮若畏四邻3;俨兮其若客4;

涣兮其若凌释5;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6。)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7。

本章导读

本章承上章而言,“道”精妙深玄,恍惚不可捉摸。体道之士,也静迷幽深,难以测识。世俗的人,形气秽浊,利欲熏心。庄子说“嗜欲深者天机浅”,这班人,一眼就可以看到底。体道之士,则微妙深奥,“深不可识”。

“豫兮若冬涉川”到“混兮其若浊”七句,老子对体道之士的风貌和人格形态试图作一番描述,从慎重、戒惕、威仪、融合、敦厚、空豁、浑朴、恬静、飘逸等方面写出了体道者容态和心境,刻画体道者人格修养的精神面貌。

老子在这里对体道者的描写,很自然地使我们联想起庄子在《大宗师》中对“真人”的描写。把老庄心中的理想人物作一个比较,老子所描绘的人格形态,较侧重于凝静敦朴、严谨审慎的一面,庄子所描绘的人格形态,较侧重于高迈凌越、舒畅自适的一面。庄子那种超俗不羁,“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人格形态是独具一格的。在他笔下所勾画的胸次悠然、气象恢弘的真人,和老子所描绘的体道之士比较起来有很大的不同。老子的描写素朴简洁,他的素材都是日常生活和自然风物的直接表现,庄子则运用浪漫主义的笔法,甚至发挥文学式的幻想,将一种特殊而又突出的人格精神提升出来。

注释

1 善为道者:“道”,郭店本、王弼本、傅奕本作“士”。

2 豫兮:迟疑慎重之意。若冬涉川,形容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3 犹兮:形容警觉、戒惕的样子。若畏四邻:形容不敢走动。

4 俨兮:形容端谨庄严。客:一本作“容”。

5 涣兮其若凌释:一本作“涣兮若冰之将释”。

6 澹:澹泊,沉静。飂:高风,形容形迹飘逸。此两句原在第二十章,疑为本章错简。

7 蔽而新成:去故更新的意思。

译文

古时善于行道之士,精妙通达,深刻而难以认识。正因为难以认识,所以勉强来形容它:

小心审慎啊,像冬天涉足江河;

警觉戒惕啊,像提防四周的围攻;

拘谨严肃啊,像做宾客;

融和可亲啊,像冰柱消融;

淳厚朴质啊,像未经雕琢的素材;

空豁开广啊,像深山的幽谷;

浑朴纯厚啊,像浊水一样;

谁能在动荡中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慢慢趋进?

保持这些道理的人,不肯自满。正因他不自满,所以能去故更新。

——饶宗颐《中信国学大典·老子》
以上内容仅用于学习交流,不做商业用




二、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
《道德经》第十五章就是大道入门的要领:“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在人们的印象中,得道的高人大多是深不可的。老子说他们之所以深不可测,是因为他们“微妙玄通”。那么,“微妙玄通”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作为一个普通人,能不能让自己变得“微妙玄通”呢?
《道德经》第十五章说: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老子特别用了这四个字:微妙玄通。“微”,是指修道人的念头很精微;'妙”,是指他的心思很精妙;“玄”,是指他的功夫很深奥;“通”,是指他什么都通,一点没有阻碍。因此,一般人没有办法来形容他,只好用微妙玄通来形容他。意思是说深不可识,太深了,没有办法了解。
有人读了《道德经》以后,也想修道,就表现出一副深不可识的样子,而他本身的功夫又不足。因此,他就走偏了,叫作故弄玄虚。故弄玄虚是假道学,不是真的道。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容”,是形容、描述的意思。实在没有办法,用简单几句话把道说清楚,所以只好用各种方法,来勉强形容什么叫作道。
接着,老子用七句话来形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渊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这七句话分成四段,正好是“微”两句,“妙”两句,“玄”两句,“通”一句。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豫”,就是迟豫不决。“若冬涉川”,好像冬天要过河。在北方的人都知道,冬天河面是要结冰的,但是冰面并不一样厚,有的地方很厚,有的地方很薄。如果人走在薄的地方,一不小心就可能掉下去。因此,冬天要过河,人当然是迟疑不决的。“犹兮若畏四邻”“犹”,就是犹豫不定。“若畏四邻”,好像他对四周的人都心存戒惧。因为他怕干扰到别人,怕吵闹了别人,怕引起别人的不安,怕被人家笑话。豫跟犹结合在一起,就叫作犹豫。犹豫,就是从外表看,这个修道的人,很犹豫不决,左右为难,摇摆不定,把持不稳。我们都看不起这样的人,可是真正看懂了他,就知道他思虑精微,能够洞烛机先。
“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这两句话是讲妙的。“俨”,就是严肃,严肃得好像做客人一样。现在有很多小孩子,随着自己的父母去拜访人家。可是到了人家那里,好像在自己家里面一样,到处拿这个,丢那个。这样父母是不是很尴尬?主人也会觉得不知道怎么办好。这就是不够严肃。“涣兮其若凌释”,“涣”,就是焕发,精神很焕发,像春天的阳气。春天的阳气,它的功能就是使冬天的冰整个溶解,变成水来滋长万物,这就叫释。“释”,就是冰释。
“敦兮其若朴,渊兮其若谷”。“敦”,是敦厚。“朴”是没有经过雕刻的原木。凡是没有经过人工去改造的一些素材,都叫朴。我们说这个人很朴素,就是说他是“素材”,今天叫素人,即没有社会经验的人。“敦兮其若朴”,好像从来没有见过世面那么朴素。“渊兮其若谷”,“渊”,是很深的意思。“其若谷”,好像空旷的山谷。这个渊够深,够大,够广,容得下万物。我们常常讲某人虚怀若谷,就是说这个人的胸怀像谷一样宽广,可以容纳所有的事情。其实,我们做人不能太计较小的事情,讲过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里头变成疙瘩,这就叫玄。
“混兮其若浊”,“混”,是混而为一的意思。因为混而为一,所以不可捉摸。不可捉摸,就是浊。那怎么办呢?让它静一下,自然就澄清了。越急,越没有办法,越可能徒劳无功。所以,先把心安静下来,水也会跟着安静下来,这是有感应的。
《道德经》第十五章接着说:“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这两句话提醒了人们一个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近些年来、我们的生活节奏似乎越来越快,可是很多事情,却因为刻意地追求快而适得其反。为什么不静下来,等一等再做呢?
老子说: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这两句话非常有意思。谁能够做到浊的时候,什么事都不做,就安安静静地慢慢等它变清?谁能够在动的时候,不要阻止它,自己先安静下来、用感应的力量,让它也慢慢静下来,然后徐徐地生出你所要的东西来?
道理其实很简单,你回家肚子饿得要命,可是太太在厨房里面还没准备好吃的东西,你就要读这两句话: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先静下来闭目养神,她那边知道你回来,自然会加快。干吗跑到厨房咄咄逼人?讲些“肚子饿得不得了”的废话,这只会让她越来越慌张,还可能因为慌张把本来煮好的汤,打翻了。“熟能浊以静之徐清?熟能安以动之徐生”,这个“安”跟“静”,是我们必须要去修养的东西。
保此道者,不欲盈。懂得这个微妙玄通道理的人,会始终保持不求满足的心态。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因为它始终不盈满,所以能够不断地继旧开新。这才是最要紧的东西。满满的容器,是装不进去东西的,也产生不出新的东西。
我们不反对变,也不反对新,但是我们反对乱变,反对不成熟的新。不求过多,不求过快,即使有所新成,也不能夸示于人,这是修道人的修养。“你们等等,新的要出来了”,结果一出来,别人一看乱七八糟的,这种案例太多了。什么都求快,生怕被别人占掉先机,却忘了欲速则不达。古代人的智慧,在我们这一代几乎全部都废掉了。其实,老子很早就已经知道,现代人最需要的,就是第十六章虚极静笃的功夫,叫作归根复命。
——《曾仕强详解道德经:道经》
以上内容仅用于学习交流,不做商业用途
三、行
1. 请把您认同的部分内容或观点,首先分享给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
2. 重要内容做好记录或收藏,因为我们很快会忘记。
3. 有适宜机会,用多种方式和身边人探讨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启发。
4. 认为必要的改变,一定要制订个人提升计划,从目标到行动,有日程可测量,把“想”做的事,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时,才会变成真正的“行动”。
5. 定期回头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会持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而这一能力至关重要。
6. 定期总结,确认自己的提升计划,给自己鼓励和奖赏,持续改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