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章  教学目标设计(继续教育)2

 newstartfree 2014-04-15

二、重显性目标,忽视隐性目标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往往重视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即使教学目标里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陈述,往往也只是形式主义而已。重视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固然重要,但一味地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教学,是否背离了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呢?

【案 例】

有教师这样设计《荷塘月色》的教学目标:

1. 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的思想感情;

2. 理解本文比喻的含义和用词的精当,学习本文有层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点 拨】

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理念可分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重视“知识和能力”目标,轻视甚至忽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现象。案例《荷塘月色》的教学目标就只预设了学习的结果,没有体现“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

教学目标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学生的发展变化不仅表现为易于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变化,也表现为与行为变化相统一的心理变化。所谓显性教学目标,主要指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师能够用语言、文字、符号表达的,在教材上显现出来的,是现在能够达到的教学目标。而与行为变化相统一的心理变化,是教师不能用语言、文字、符号表达的,在教材上无法显现出来,即隐性教学目标。所谓隐性教学目标是指经历和体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即将和将来达到的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显性目标相比,隐性目标具有涉及范围的广泛性、相互联系的非系统性、结果的难量化性等特征。显性目标是通过教学产生的明显易见的行为,隐性目标则是不易或不能直接看出的。显性目标往往是具体的、易测量的、可评价的部分,而隐性目标往往是被忽略的、模糊的部分。显性目标固然有利于评价,具有导向作用,但却会束缚人的行为,导致机械性,而隐性目标则强调人与人的际遇,以及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潜在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干扰或促进的作用。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三维目标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其结构、主次、实现方式是不同的。比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在知识性较强的学科中,它常常以一种隐性状态出现,渗透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运用之中,对知识的掌握之中,体现在师生交流、合作之中;而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它便是显性的、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根据学科特点确立三维比例非常重要,不可机械理解或硬性要求。

我们可以用冰山模型来解释两种目标的关系:显性目标是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隐性目标则是冰山在水下的部分,还有很大潜力等待我们去挖掘。因此,我们在重视显性目标达成的同时,不可忽视隐性目标的实现。

【解决策略】

传统教学主要考虑知识、技能等显性教学目标,很少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隐性教学目标。新课程把隐性教学目标与显性教学目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比显性教学目标的地位更突出。为此,我们教师可以从如下做起:

1. 课堂上渗透隐性教学目标

要在课堂上渗透隐性教学目标,要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遨游三角形世界”的教学目标是:( 1 )经历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的推理过程;( 2 )理解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倾听的习惯和能力。这些教学目标有些是显性教学目标,如三条边之间的关系,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在显性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教师更要关注经历、理解、倾听、合作等隐性教学目标的实现。

2. 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相结合

教学目标的隐性与显性都是相对的,教师既不能为了使教学目标便于交流、测量与观测,而过分强调显性目标的价值,也不能为了强调情感体验等隐性目标的重要,而排斥显性目标的价值。例如:在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鲁教版地理教科书模块三第二单元第二节 .教学目标过程中,如何将隐性教学目标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这一目标落到实处,不妨把这一目标列为“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样相对容易测量。如果进一步将教学目标定为“养成节约的习惯、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一次性用品”则更具外显性、 行为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