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心理辅导,轻装上阵 我一直认为考试中的心态在高考中的作用名列第一位,考试前的心态在高考中的作用名列第二位,学习方法在高考中的作用名列第三,知识储备在高考中的作用名列第四。如果说平时的知识储备是高考成功的基础,是高考成功的硬件,那么考生在考前、考中的心态调整水平及发挥程度是高考成功的软件,起调节作用。可以形象地说,高考既是打知识战也是打心理战,越是临近高考,心态在高考中的作用与意义愈加突出,愈更关键。考试心态状况制约着考试发挥。心态好就能发挥得好。因此我把平和学生心态做为后期班工作的重点来抓。我充分利用每次考试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班会时间集体指导,课余时间个体情况分析。从网上大量搜集心理辅导材料并加以整理后印发给学生参考学习,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学生应试的自信心。 在具体的工作中,我感觉到应注意着手解决好学生的三种思想状态 。 1、过于自信 班内有些学生凭自己有点"实力",就自以为是、盲目乐观。这主要存在于部分"尖子生"中,"考大学有什么难,我还能考不上"是这部分人的典型心态。这种思想危害极大,常使人自我满足、裹足不前、不思进取,导致成绩大幅度下滑,同时还会给其他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对这些学生,班主任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自流,更不能因其成绩好而加以庇护。相反.越是成绩好的同学,越要加强教育,以促其真正成才。 2、过度焦虑 在心理学上,过度焦虑是指预期对个人的自尊心构成潜在威胁的情境产生的过度担忧反应。这是大多数高三学生存在的思想与心理问题。高考毕竟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面对这一重要关头,他们吃无滋味,睡不香甜,心里焦急异常,情绪容易激动。想看书,又看不下去;想休息,又安不下心来。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越过度焦虑,学习上越没有进步,心里便越着急。班主任尤其要注意这部分学生的主要心理波动期。要抓住一模、二模考试这些关键期做好充分的思想工作,既要面向全班鼓舞士气.更要个别谈心,以对症下药;既对学生指出焦虑是正常的,也要指出只在心里焦急是没用的,关键是尽量保持平常心,拿出实际行动来。还可让成绩接近的同学结成对子,既互相帮助,又互相竞争,以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3、自我抛弃 这是指一些自感成绩很"差",无考学希望而自甘落后、不思进取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虽为数不多,但班班都有,班主任不能忽视,更不能因其是"丑小鸭"而不闻不问。如果说对过于自信的同学要多泼点冷水以促其清醒,那么,对这些后进生,则要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偏爱。要为他们点一把火,以暖其心房,要尽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尽时能多地与他们个别谈心。同时,要发动班、团干部从生活到学习,全面地关心、帮助他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