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行一舍

 网海拾珠668 2014-04-19

           在《卫气行第七十六》中,有“卫气之行,出入之合。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卯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卯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这就是日行于一舍的含义。素问中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是指二十八星宿围成的空玄之境的天体,叫太虚之内,充满了真气,为生化的开始,无远不至,无近不入,真气的运动,像古人画的太极图一样,五运更统,四时岁运迁复。在遁甲法中叫“九星悬朗”,五运齐宣。在这太虚之内“七曜周旋”六气分居易主,六气因之而化生,大哉亁元,左旋天度“摠统坤元”。在上古之时就用九星天蓬、天芮、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代指二十八星,布气真灵。用太阳、月亮、岁星、荧惑星、镇星、太白金星、晨星代指七曜,顺着二十八星周旋,各有进退和高下大小。卫气之行,出入之合,就像七星顺着九星旋转一年走过十二个月,一日走过十二个时辰,相当于每走过了二十八星的一个星星一样,为一舍的时间。皇极经书中叫4320个时辰、129600分。

       《黄帝内经》中说的天像,决不是当今天文学中说的太阳系的天。所以总说以南北回归线论南北政是不对的。古人说日同年,是说太阳、月亮和五星顺二十八星走一周的天道,来说卫气的运行,走昼二十五,走夜二十五,阴阳行周身上下五十周。用50除以28为1.7857,约为1.8周,叫行一舍的时间,从而知道行一日100刻余12.5,60天余87.5就不奇怪了,这就是说卫气行是按照节气或中气的时间,行1.8周,卫气都要经过一个足六经脉或一个手经脉。卫气每天,从何经脉开始,到何时辰又流到何经脉,就成了必须知道的大问题,行针知来气,知去气,知补,知泄,知开,知阖,是非常关键的大问题。这就是讲五运六气每行1.8周的重大用途。

蜜多其药,姜多其药,

      蜜煎乌头,佐之以热,蜜多其药——乌头是阳物,是用热帮助阳,但是当大寒的本气太阳大胜,丙午交在甲辰太阳的本气上时,叫寒气大邪。按照阳治阴寒的天道,用乌头热气,救阳消寒,但是恶热喜寒,热攻之不入,所以用蜜煎乌头,两物相混,蜜为凉物,要多于乌头,煎药凉了,再把凉药喝下,当蜜凉尽,附子的热气必消阴寒,是因寒病用热治。故:它的蜜多。这就是至而至正交时得的病,寒因寒用,前一个寒是指病,后一个寒是指引药。这是寒气大结,热攻不入的办法。

     姜和附子,姜多其药——生附子之乌头碱,经加热转化为苯甲酰乌头胺。病在阴者,扶阳益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附子中毒的有,常吃附子累积性中毒的也有。在扶阳名家之间,服用附子时而无效的也有,众多的人都关注附子的用法。用附子的热,攻阴寒是不能改变的事实。姜多并不是为了解附子中的毒,而是当阳脉见了寒病时,里寒为病,表有热隔着,先用姜引附子至热,扶阳益阴而用。附子在加热后毒性已经减低了上千倍,毒极低。还有一种毒是在制作时加了胆巴CaCL2才有了毒的。《至真要大论》中黄帝说:有热病用寒治,有寒病用热治,这是正治法。但是都不能废除绳墨而更其道,就是说不能离开摸脉的方法,从而知道病热者寒之而热,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都有,该怎么办呢?岐伯说:“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讲用附子药,不能不把“求其所属”说个明白。摸脉是二者都有,怎么知道用附子治的是寒呢?这就是怎么辨阴阳的问题。在《五常政大论》里帝曰:“天不满西北”,就是当寒气交在坎方、丙辛太阳运,亁方、乙庚阳明运,司气为少阳火寅、申时,就是天的阳气不满在西方和北方,而运的寒气比阳气盛为病,是表气衰,里边寒气胜,这是寒气行到了高地,要治寒,还必须保证强其内守寒,要按照地势使然。所以是阴太过,病在阴,阴之而热者取的是治阴,这时就要用姜引附子入少阳,不解表,扶阳消阴病必愈。还可以温浴和吃热食都能中外条达。

        如果是“地不满东南”,是阳气火行至东南巽方和离方戊癸的洼地,司气的太阳寒水不足时,是外寒包住了热,表面寒气不足,里边阳气多而胜为病,这就是要治热,还要强其内守热气阳气,要按照热之而寒者取之治阳,不能解表的阴寒。如果用蜜煎乌头,附子的热必治表面的寒气,因内外热盛而人亡。所以必须切脉辩阴阳知里外。必须知天人合一,明白五运六气的运转图,推其天理,知脉太关键了。

        说到这里,我不能不说切脉辨阴阳太关键了。脉从而病反,有两种情况。1  脉至而从,按之脉不浮,为寒盛,是寒隔阳气而不致。如甲辰太阳的本气位的寒气用气,而交在寒气下边工夫的戊申火气弱为病,注意申为对化。不管是太阳的寒气在寸口上,在关脉上,还是在尺脉上,都是寒格着阳的病气而不致,关键是补阳。

2 阴气的反气,脉至而从,按之而浮甚于手下盛,是热盛又被阴隔着,形証是寒而不寒。如甲辰太阳的本气寒气用气,而交在寒气下边工夫的戊申火气太过为病,不管是太阳的寒气在寸脉,在关脉还是在尺脉,都是寒格阳气显出的浮脉,治的是阳。

         用天干地支,推其天理,论病的气,中医必须掌握,熟练。如果不这样,就看不懂《黄帝内经》,这是一条不能逾越又必须逾越的难关。在《五常政大论》中说:发生之纪。是乘木气甲子经脉壬申,甲戌经脉壬午,甲申经脉壬辰,甲午经脉壬子,甲寅经脉壬戌的六岁风气有余,风气上达克土气,又同燥气,见火气逆而大邪。见天干地支才能见六经脉,不见天干地支,就没有办法知道风在那条经脉,没法知道风至何经脉的八风是什么风。不通过弦脉,只凭经验说中风,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在《气交变大论》中五运更治,岁木太过,脾土受邪。岁火太过,肺金受邪。岁土太过,肾水受邪。岁金太过,肝木受邪。岁水太过,心火受邪。

      翻译过来,是壬午风太过交在甲戌太阴经脉上,必为弦脉,壬午克己巳,冲阳绝。在何时令通过在寸、关、尺见弦脉,然后定治法。

        戊戌火太过交在甲午阳明经脉上,为浮脉,戊戌克乙酉,太渊绝。在何时令在寸、关、尺上见浮脉定治法。

       甲辰土太过交在太阳经脉上,为至阴沉脉,甲辰克辛卯,太溪绝。

       庚申金太过交于甲寅厥阴经脉上,为涩脉,庚申克丁未,太冲绝。

       丙戌水太过交于甲申少阳经脉上,为沉脉,丙戌克癸未,神门绝。

       综上所述,不管读五运六气十篇大论的哪一篇文章,只要不会把推其天理换成天干地支,你就不可能看懂任何一篇文章。不管读《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中哪一篇文章,不会把推其病理换成天干地支看病气,你也不可能看懂任何一篇文章。这就是古人非常高明的所在,这就是上千年来看不懂《黄帝内经》的根本原因。中医界的大医们,学术界的儒生们,说起病例夸夸其谈。于丹教授,她把爻辞讲得再奥妙,也不可能会算卦,但对理解爻辞非常有帮助。有的学者看到我写的天干地支,天干进,地支退不解,其实在《上古天真论》里“法天则地,像似日月------”的注解中,古人早就告诉了,人中甲子和地中甲子里,那些星象用天干地支是怎样排列的,在行针图中早就使用了。还有学者说,用天干地支代表年、月、日,没有科学依据,从古代至现在,传差了怎么办。所以下边就说这个问题。

                                       天理的真实性

       在《黄帝内经》中,无论是讲五运六气的运转,还是讲病情,都是在讲天理的真实性。真有个五运六气在运转吗?讲天人合一,讲天人相应,讲迭移失守其位,讲病理,讲治法,都是通过天干地支才能体现出来,才能看到它,在脉中才能摸到它。只凭嘴说,好像是懂了,其实一个也说不对。有一位博主站在地球上,陷在坐南朝北,或坐北朝南里,非要论清南政和北政,就没法说明白。把五运六气换成天干和地支再论,aaagj博主说:天干地支排差了,天理的真实性还能有吗?这问题提的好,用天干地支看病非同儿戏。你是怀疑这个问题的第三个人,《给王世祥的一封信》中已谈过了,说古人的天干地支排差了,王老师就把万年历改了,从北京到这里来讲,并且做了演示。我说它是错误的,古人先立其年,换成天干地支太妙了,不能改,也改不了。没有具备《黄帝内经》这个理论的人,一味的追求实践的东西,就没法用理论指导实践得出正确的结论,进行辨证和论证,一旦看到多年的实践,古人早就有了理论,实践着的东西对错自然会明白。

        比如在《六元政纪大论》里,凡此太阳司天之政,辰,戌之纪“壬辰,壬戌,其运风,其化鳴紊启拆,其变振拉摧拔,其病眩掉目瞑”。很简单几句话,但想解释,前言条件太多了。就是说,在甲午(子)少阴之年,即2014年,在六气分治中,在厥阴壬运的时间里,是太阳辰、戌司天,太角壬运,太阴未、丑在泉的情况下。是岁甲年,子午少阴司天放在第三气叫先立年气,其它五气在南政年按顺序依次排好。看壬运太阳司天,也就是说遇到的是宫羽甲年,以定初运厥阴为壬,(主运角徵宫商羽,以主定客重角羽)为风与太阳寒水共主一气,在立春,惊蛰的时间,地气上升运转时,壬戌风太过交于甲寅厥阴风的上边的工夫,叫壬风太过,又交于司气的风上,叫用风不远离风。

        在初运壬风与太阳的正阳司气共主一气,在立春、惊蛰的时间地气上升运转时壬辰风太过交于甲申少阳下边的工夫时,叫壬风太过,又交于少阳厥阴的中气下边,叫用风没远离风。所以才有风大胜,鳴紊启拆,大风振拉摧拔,在人身上发生就会成病,眩掉目瞑。

        这是风气运转时能看到壬戌的风。因为在南政年,天气左易于右手,在右手摸到关脉为弦脉,在东南巽方的风,叫弱风,伤人,内伤胃,外伤肌肉。

     看到壬辰的风,在左手摸到关脉处为弦脉,在西,兑方的风,叫刚风,其伤人,内伤肺,外伤皮。

      论壬辰,壬戌风,通过天干地支只有几句话,甲辰戌,庚辰戌,丙辰戌,戊辰戌都是同理,然而还有人说我们说得不系统,说得零散,连一个事例都看不明白。几句话的事,讲起来基本知识太多了,我们写了一百多篇博文,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全都说了。我们写了《甲己经天2014年》少阴司天,就是为了说明南政年和北政年的区别,天干用差了,少阴是阴是阳就必差。同样是湿气甲运司天,己运在泉,初运时少阴在下就代表寒,代表阴。在二运,三运,在天一方,少阴就代表热,代表阳。南政之岁少阴在右,在左,在上下都为固定的阴阳,都说好几遍了。天干地支差了,在寸、关,尺处的脉相也对不上号。中医看病,是先推天理,知天干地支代表的是什么病气,然后不能离开用脉这个绳墨来校准。天理在先,脉理在后来校准,如匠人定直用墨绳,画圆用画规,用矩定方一样。

        每年的天干地支是古人通过五气经天定出来的,是永恒不变的。黅天之气为黄色的光,经于心星、尾星之分,用甲己表示黄色的光,为黄土;素天之气为白色的光,经于亢氐卯毕,用乙庚表示白色的光,为燥金;玄天之气为黑色的光,经于张翼娄胃,用丙辛表示黑色光,为寒水;苍天之气为青色的光,经于危室柳鬼,用丁壬表示青色的光,为木。丹天之气为红色的光,经于牛女星,用戊癸表示红色的光,为火。这就是天分了五气,地列了五行,五行定位,分到四方。五行的分流,五合的十天干分开,就代表年的岁气。周而复始,道理所生,有二十八星定位,自古至今从未差过,《易经学》的十天干,是经过五门十变后认定的五行罢了。这早已成了天道,看《天元纪》可知。

                                                      拄其间   锷未残

                                                                    2013.11.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