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轻松一刻:懂易理有什么用? 读到此处,放松一下心情,出去晒晒太阳。当你看到太阳从东边很低的地方升起,慢慢地升到你头顶,再落往西方。恍然大悟说:“这就是【自下而上】的易理!”;当你看到农作物从破土发芽,成熟之后而收割,来年又重复这样的一个步骤,你悟出来说:“这就是【生生不息】的易理”。当你看到人类社会繁衍生息,也悟到了【生生不息】这个词,那么你是不是该会心一笑呢?先祖伏羲氏俯瞰天文,下查地理,中观人类社会,汇聚成一个词:【生】,可能当时还没有文字呢,所以伏羲氏就画了前面图2的那么两条线,这是不是智慧中的智慧,哲学中的哲学?阴阳学说,正是从这么简单的两条线而蹒跚起步的。 易理非常简单同时又非常实用。如果你懂了【自下而上】这个易理,那么当你是个小职员的时候,该怎么办?当你身处上位的时候,又该怎么办?不用我回答了吧?请看一看太阳,把太阳想象成一个动的,有血有肉的太阳,而不是静的太阳。人【法】天,顺天而行。![]() 图8 工笔花鸟图 欣赏上面这副国画,回答两个问题: 一、这幅图的作者,是从何处开始画的? 二、为什么作者把刻章印在左边? ![]() 图9 常见的信件落款 看这个信件落款,思考一下:为什么把签名放在右下角了?对比着看这两幅图,悟【变】这个易理。感悟《系辞传》里面的这句话:“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上尊而下卑,位也!”。我们尊上,尊的是上这个位置,卑下,卑的是下这个位置。所以在称呼别人的时候,会说“令尊”,会说“大人”,会在称呼自己的时候,说“在下”,说“小民”。我们在签名落款时,把自己放在下位,是卑微自己,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敬;但不要忘记,下为本为根基,没有本,何来这幅国画,何来这封信件? 老子悟到【生】这个易理后,主张【息】、【下】,一言一辟之,崇水德。孔子悟到这个易理后,主张【生生不息】。5、朱熹的小横图 朱熹是谁?如果你经历了思想的自由翱翔,那么朱熹是谁这个问题重要吗?现在再回过头来看: 问题一:图1中的文字还重要吗?还需要去死记硬背吗?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是什么?我干嘛要去记得什么“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等等这一堆名词呢? 问题二:文字是用来干什么的?是不是仅仅是一个标识的作用?一个交流的作用?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这就好比一个人,人的本体就是一幅图画,姓名只是一个标识,可为什么现今的人,说到人的时候,就想到人的名字,而不是人的模样呢?思维的转变,易理就浅显易懂。 朱熹有朱熹的小横图,周文王有周文王的小横图,我此时此刻的小横图如下,那么你的呢?![]() 图10 我的小横图 6、记住了什么? 如果你说:“我感觉你说的好有道理啊,太对了。我记住了一幅幅画面,还体会到了【生生不息】、【变】等动词,……”。我只能笑而不语,不过,比第一次好多了哦。 我记住了累。画图动手很累,脑袋思考一个个问题更累。脑袋里面一幅幅画面闪过,也累。这就是学易的必经路程,累但是有所思考,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在一遍遍的思索中,逐渐明白易理。 如果一定忘不掉,那就保留住【生】这个动词,把其他全部忘光光。当别人说起【小横图】的时候,用【生】迅速把图重构出来,转变思维方式,学会遗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