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北移民--我们的根在苏州阊门?

 苏迷 2014-04-21

  在苏北的泰州兴化一带,不少人称睡觉为“上虎丘”,如果这一觉还做了梦,则管做梦叫“上苏州”。

  这样的说法很奇特,但并非空穴来风,细数这些人的家谱,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先祖,和许多今天生活在苏北的人的先祖一样,是在明朝洪武年间由苏州迁徙至苏北的。

  史料记载,600多年前的一次大移民,也就是“洪武赶散”,使得数十万江南百姓自苏州阊门迁移至苏北。背井离乡600多年,寻根问祖便成了这些昔日江南人后裔的夙愿。
 

  “洪武赶散”是明朝洪武年间江南地区发生的一次大规模移民迁徙事件,据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抑制江南地区富豪望族的势力,惩治曾激烈抵抗朱元璋部队的“吴王”张士诚旧部,也为了快速恢复经过战乱后人少地多的苏北江淮地区的经济,遂将苏州城内数十万百姓遣散至江淮地区。

  600多年前“洪武赶散”时,一位从苏州迁走的张姓祖先落户苏北,“为了纪念故乡,他临走时就从苏州故土带走了一颗皂荚树,然后在新家栽下。”
 

  

  另有一颗来自在盐城东面一处名为钓蛏洼的银杏树,和青墩的皂荚树一样,这棵银杏树同样是“洪武赶散”的见证。历经600多年岁月的荡涤,这棵银杏树不断开枝散叶,繁茂生长,还曾成为过海上渔民行船的航标。“皂荚和银杏都是迁徙的后裔特意带回来的”。
 

  

  来自盐城大丰的仓显今年74岁,他也参加了寻根问祖活动。仓显说,他的爷爷是一名私塾教师,每次教课时总不忘告诉孩子们一句“我们的家在苏州阊门”。他的叔父后来也做了小学校长,同样向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讲述这句话“我们是阊门来的。”

  阊门、阊门,阊门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仓显少年时期的生活中。“那时候,我们那里的大人小孩都知道先祖从苏州阊门来,但没人知道阊门在何方。”“大丰市有43种家谱,其中有29种都明确提到了祖先来自苏州阊门,要寻根!”
 

  “经常听一些扬州人或者苏北人说,他们的祖先来自苏州阊门。起先也不以为然,后来看到有些县志和家谱也这么说,就觉得不能不信。”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说。例如,大丰县发现民国时修纂的周姓家谱,一是《淮南周氏家谱》,一是《盐城周氏宗谱》,都说那里的周氏是明初由苏州阊门迁来苏北的,而这些家谱始修于乾隆八年(1743)。
 

  

  几年前,他在扬州天宁寺古玩市场偶尔淘到两部扬州旧族谱。一部是《维扬江都马氏族谱》,光绪辛卯年(1891)重修,赫然记载着马氏从北方“徙居江南苏州阊门数百余年”,“迨及明初,燕王南下,兵戈扰攘,子孙星散,或居江北”。

  另一部是《江都王氏族谱》,民国丁卯年(1927)重修,则说其始祖曾经“隐于姑苏阊门”,“清朝定鼎,奉诏迁维扬东乡石家庄”。“历史上苏州向江北的移民,是一个无法否定的事实。”韦明铧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