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扬州新闻网--扬州门户第一网

 Tsl20 2014-07-04
   本月,《姑苏晚报》连日报道了一组新闻,近3000名毛姓泰州人在修家谱时,发现自己的祖先在苏州,由此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寻根之旅”。在这系列报道中,多次采用了扬州学者黄继林的观点,包括对“洪武移民”、“祖居阊门”的解释等。昨日,黄继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道,“洪武移民”不仅是对泰州,对于扬州的经济文化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历史 20个人中,只有1个是扬州土著

  “洪武移民”是指朱元璋夺取政权后,迁徙很多苏南人来到苏北定居,恢复当地的经济。明朝初年来自苏州的移民,广泛地分布在现在的扬州、淮安、盐城、泰州等地,所涉及的县(市)近30个。在此之前,苏北地区人口稀少,根据志书记载,当时扬州城只有“十八家”,江都更少,只有“火”、“郝”二姓,尽管可能有些夸张,但人口奇缺却是事实。

  600多年前的那次“洪武移民”,使得扬州人口繁多起来。志书记载,到了洪武9年,扬州府丁口574419人,丁口是指年龄在16岁至60岁之间的男子,并不包括他的妻子、小孩、长辈,“一丁四人”,当时扬州府就该有200多万人口了。在农业社会,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扬州的经济迅速得到复苏。

  元朝末年,扬州还只是一个破旧的小城池。到了嘉靖34年,“城小不能容众”,就开始修筑新城。新城也起到了抵御来犯倭寇的作用。

  当然,扬州经济的繁荣,除了人口增多,还有其他条件,如盐业、漕运的兴盛。全国17个钞关,扬州就有一个。但无论如何,移民都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当时扬州的繁荣程度,是苏州无法企及的。

  黄继林说,他对当时的移民数量进行了考证,根据苏州、扬州两地府志所记载的人口变化,移民人口大约在45万,是当时苏北总人口的1/3。此后,也不断有移民进入扬州,万历府志中记载,20个人中,只有1个是扬州土著。

  陈去病曾说,扬州的黄、汪、程、江、洪、郑等姓,都是后来从徽州移民来的。可见,从“洪武移民”开始,扬州就成为了一座移民城市。

  文化 奠定了江淮方言的北方边界

  移民的不断涌入,也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首先是移民给扬州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比如移民中流传着“大麻风赶过江”的传说,因为朱元璋是“麻脸”,所以有被“麻风驱赶”的感觉;苏北某些地区,至今还流传着“二月二,祭船神。六月六,烧狗屎香”的习俗,都和“洪武移民”有关。

  作为语言学专家,黄继林称,“洪武移民”奠定了江淮方言的北方边界,即连云港、响水、泗洪一带。移民所带来的传说,也大多分布在这些地区,再往北,就是一些山西传说了。

  现在,泰州还流传着一句俗语:“革丁革丁梆梆,革到杨家庄上,杨家庄上失了火,大的小的跟了我。”用普通话说是押韵的,但是用泰州话讲,反而不押韵。这就证明了,以前泰州方言已接近官话,但洪武年间的大移民使泰县的方言发生了变化。

  黄继林说,扬州人说睡觉,往往是说“上苏州”,那就是在梦里回到故乡的意思。而江苏省内,对于《茉莉花》的归属地一直争论不休。黄继林说,有可能是在苏州有了雏形,移民到了扬州后“定型”,然后再随着二次迁移、三次迁移,再把《茉莉花》回传到苏州地区去了。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但“洪武移民”对扬州地区的文化交融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不可磨灭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