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60doc个人图书馆

 养心怡神888 2014-04-22
翘(二钱) 蝉蜕(钱半,去足土) 僵蚕(二钱)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知母(三钱) 潞(三钱) 鳖甲(三钱,醋炙) 清半夏(二钱)于术(三钱) 生黄 (三钱) 陈皮(二钱) 川浓朴(二钱) 桂枝尖(钱半) 柴胡(钱半)生黄 (六钱) 野台(三钱) 当归(三钱) 寸麦冬(三钱,带心) 知母(三钱) 生明乳香(三钱)于白术(六钱,炒) 当归身(二钱) 陈皮(二钱) 浓朴(钱半) 生明乳香(钱半) 生明没药(钱半)
生石膏(二两) 知母(六钱) 连壳(三钱) 薄荷叶(钱半) 甘草(二钱)麻黄三钱、杏仁三钱、生石膏一两、甘草钱半,煎汤送服苦葶苈子(炒熟)二钱,一剂而喘定,继又服。生石膏(三两) 生赭石(六钱) 生山药(六钱) 碎竹茹(三钱) 甘草(三钱)药各五钱,连翘,甘草各二钱,蝉蜕一钱,煎汤两盅,分数次温饮下。此证治标之药,龙骨(四钱) 生牡蛎(四钱) 生赭石(四钱) 生鸡内金(二钱) 玄(二钱) 炙甘草(二钱)
(附∶表里分消汤)水臌、气臌形原相近。惟单腹胀病,其水臌、气臌皆有,因其所郁气与水皆积腹,不能外透肌肉,按之亦不成凹,似难辨其为水、为气。然水臌必然小便短少,气臌必觉肝胃气滞,是明征也。《金匮》论水病,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表里分消汤】麻黄三钱,生石膏、滑石各六钱,西药阿斯匹林一瓦。总之,水臌之证,未有小便通利而成者。此水臌气臌治法之大略也(医方篇载有治水臌气臌诸方案宜观)。
(附∶干颓汤、补脑振痿汤)至脑贫血者,血之注于脑者过少,无以养其脑髓神经,其脑髓神经亦恒至失其所司。彼脑充血者,因肝胃气逆,挟血上冲,原于此气无关,至脑贫血者,实因胸大气虚损,不能助血上升也。当归为生血之主药,与黄 并用,古名补血汤,因气旺血自易生,而黄 得当归之濡润,又不至燥热也。甩鹿角胶者,诚以脑既贫血,其脑髓亦必空虚,鹿角其所熬之胶善补脑髓,脑髓足则脑贫血之病自易愈也。
肝为厥阴,虚极亦为寒热往来,为有寒热,故多出汗。萸肉既能敛汗,又善补肝,是以肝虚极而元气将脱者服之最效。愚初试出此药之能力,以为一己之创见,及详观《神农本草经》山茱萸原主寒热,其所主之寒热,即肝经虚极之寒热往来也。及至,见汗出浑身如洗,目上窜不露黑睛,左脉微细模糊,按之即无,此肝胆虚极,而元气欲脱也,盖肝胆虚者,其病象为寒热往来,此证之忽热忽汗,亦即寒热往来之意。
若肾虚不能纳气,则上注气于冲,以冲下连于肾也,夫冲为血海,实为气海,今因肾气贯注,则又必上逆于胃,以冲上连于胃也,由是,冲气兼挟胃气上逆,并迫肺气也上逆,此喘之所以由来也,又《内经》谓肝主疏泄、肾主闭藏,夫肝之疏泄,原以济肾之闭藏,故二便之通行、相火之萌动,皆与肝有关,所以有"肝行肾气"之说。夫大气者,内气也,呼吸之气,外气也,人觉有呼吸之外气与内气不相接续者,即大气虚而欲陷,不能紧紧包举肺外也。
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经气分之火。盖茯苓固治心悸之要药,亦治汗出之主药也,故仲景治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由是知心悸者汗出过多,心液内涸,肾水上救入心则悸,余药不能治水,故用茯苓以镇之,是证心悸不寐,其不寐由于心悸而来,即心悸亦从汗出而来,其壮热口渴不引饮,脉滑,皆有水气之象,今幸得茯苓治之,否则汗出不止,终当亡阳,水气凌心,必当灭火也。
清半夏(四钱)生龙骨(六钱,捣细)生牡蛎(六钱,捣细)生赭石(三钱,轧细)朴硝(二钱)黑芝麻(三钱,炒捣)柏子仁(三钱,炒捣)生杭芍(三钱)陈皮(二钱)茯苓(二钱)龙眼肉(八钱)柏子仁(五钱)生龙骨(五钱,捣碎)生牡蛎(五钱,捣碎)远志(二钱,不炙)生地黄(六钱)天门冬(四钱)甘松(二钱)生麦芽(三钱)菖蒲(二钱)甘草(钱半)镜面朱砂(三分,研细用头次煎药汤两次送服)磨取铁锈浓水煎药。
张氏认为,白虎汤证的确立,不在乎汗出与否,《伤寒论》“太阳篇所主之病及厥阴篇所主之病,皆未见有汗也”,岂不是仲景“未见有汗即用白虎汤,而吴氏则于未见有汗者禁用白虎汤”?显然与仲景原意不符,张氏屡举验案以明之。(3)治咳喘注意降肺气、纳肾气、平冲气、降胃气:人身气机以和降为顺,上行为逆,若转而上逆并迫于肺,即可形成喘咳,张氏治咳平喘很注意和降气机,除注意降肺气,纳肾气,尚注意平冲气、降胃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