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的实践

 酸菜肉泥 2014-04-22
 

正文:

2012年7月,青岛市出台了《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试行)》,试行社会长期护理保险。截至2013年6月底,制度试行一年,总体运行平稳,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结余(账面结余50%以上,因支付反应滞后,实际支出要多一些,但不会出现亏损)。试点的效果已初步显现:

1.缓解了城镇失能患者及其家庭的医疗和护理负担,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据测算,本市市级医保统筹范围内完全失能的参保人至少有3.5万人,近1/3是终末期病人,他们生活不能自理,且经常出现感染、高烧、褥疮、坏疽等家庭难以处理的病情。以往只能反复住院或长期住院,不仅医疗负担沉重(自负住院医疗费25%左右),且家属陪床也不堪重负。新政实施后,这一群体大部分办理了居家护理,或入住专业护理机构接受医疗护理,统筹内自负费用只有4%。入住医院专护病房接受医疗专护的,其自负医疗费也只有10%。从实际结算情况看,医疗护理保险3种服务方式平均个人负担比例仅为8.9%(含统筹外自费),只有普通住院的三分之一,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大为减轻。目前市区已有244家机构开展“家护”业务,29家机构开展“老护”业务,9家医院设立老年专护病房,开展医疗“专护”业务。这些机构一年来共为10900名失能参保人提供了医疗护理服务。其中“家护”9107人,“老护”1295人,“专护”498人。已结算费用21119人次,统筹支付护理保险基金1.44亿元。新政的实施有效缓解了老龄化带来的失能老年人医疗护理难题。

2.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了基金使用效率,缓解了医保支付压力

业内周知,住院医疗费是医保基金支付的主渠道,是医保管理和控费的难点。一些老龄化进展较快的城市,仅仅几年的时间医保基金就由大量结余变为当期入不敷出,这与失能老人的大幅增加且长期住院不无关系。如果能够调整和完善医保管理和支付政策,促进医疗护理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符合住院条件的失能患者能够就近得到护理机构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并享受医保支付,谁还会自找麻烦挤着去住院?这样不仅可以缓解“住院难”,还能够大大节省医保基金。青岛市在几年前就开设了医保社区家庭病床,并将老年护理机构纳入医保定点,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近几年在老龄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青岛市医保基金住院支出增长一直比较平稳,除管理因素外,上述措施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实施护理保险后,这一作用更为明显。一年来,共有1万多失能患者享受了不同形式的医疗护理保险服务,平均床日费用才60多元,基金共支付一亿多元。而同期医保住院平均床日费用1000多元,是护理保险床日费用的16倍。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日均费用是4600多元,是同期老年专护病房包干床日费用的23倍!假如没有护理保险,这1万多终末期的失能患者一年平均住院少说也得1个月,医疗费就需多支2个亿。

3.促进了护理服务机构的发展和医养结合、医护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青岛市先期推进社区医保政策,社区办家庭病床和入住老年护理院有了医保基金支付,吸引了部分社会力量投入护理服务体系建设,但因政策力度有限,发展仍然不快。实施医疗护理保险后,有了稳定的基金来源,又提高了包干结算标准,调整了结算管理办法,进一步吸引了社会力量的投入。目前,全市具备医疗护理资质的定点机构已由政策启动时的134家,发展到379家。其中老年护理院或具备医护资质的养老机构由不足20家增加到40家;由医院开设的医疗专护机构由2家增加到10家。新政策还规定,不具备医护资质的养老机构可以与就近的具备相应资质的定点机构签订协议,由其为入住本机构的失能老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这一政策促进了养老服务机构的全面发展,仅2013年上半年就新增养老床位2300多张。
(详见《中国医疗保险》杂志2014年第4期40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