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锡堃《丹道养生功》2

 昵称7614349 2014-04-23

第三节  三步功无为还虚——胎息还丹

第三步的主要要求是结金丹、结胎和脱胎;主要功法是胎息还丹、温养和无为还虚。

我们炼的丹是内丹,而不是用草药或金石炼成的外丹。内丹是修炼人身内精炁神而凝聚成的浓缩炁体。内丹无形,而它生热、生光、生快意,有时还微微发胀;所以,自己能感觉它的存在。有时,别人也能感觉它的存在。内丹在那儿补那儿;那一经亏补那一经。因所凝聚的炁体和结丹部位不同,内丹也有许多品种。据说,丹有几百种,大体上分为上、中、下三品;仅《抱朴子内篇·金丹》就列举了三、四十种。本气功产生的主要丹和胎及其体系、结成处、归藏处和结时景象等情况见图3(丹胎图)和表3(丹胎表)。小者为小丹;大者为大丹;更大者为胎。有形的圣胎(舍利子)是由无形的舍利炁(金丹)凝聚成的;舍利子形同本人。

从图3可知,小丹、刀圭之丹、中丹和炁胎在第一步和第二步已开始结成。结阳丹、金丹和脱胎,则要在第三步才能进行。

第一步意守下丹田等窍位,生热安炉时,祖炁就逐渐凝聚为丹头;再由丹头而凝聚为小丹。《伍柳》说:先天祖炁“即吾身中一点真阳之精炁,……在内为生气之根者。……祖炁从生身时虽隐藏于丹田(就是下丹田),却有向外发生之时。如生视生听生言生动生淫欲,皆此一炁化生;如思外之色声香味触法,皆由炁载思以致之。”祖炁又名无炁或一炁。《伍柳》以元炁为铅,以元神为汞。练本气功可使祖炁不向外发散,而在内经过心肾相交、天地相交等各种体内阴阳相交,逐步化生凝聚为各种内丹。在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的过程中,先天祖炁可不断得到补充。这就是后天补先天。《伍柳》就:“人吃五谷,化为阴精。不曾锻炼,此物在里面作怪。只用丹田自然呼吸之气,吹动其中真火;水在上,火在下,水得火自然化为炁。……其炁混入一身之炁;此炁再合先天之炁;然后,先天之炁再从窍内发出而为药。”

第二步“真土擒真铅”时提取出来的真铅就是刀圭之丹;“真铅制真汞”时,所制伏的真汞就是中丹;

表3.   丹胎表

  

名称(别名)

  
  

结成处

  
  

归藏处

  
  

结时景象

  
  

结后景象及其他

  
  

炁(元炁)

  
  

 

  
  

下丹田

  
  

先天祖炁,无形,生身时隐藏于下丹田。

  
  

它是立形之炁,在内为生气之根,在外化生感觉言行。

  
  

丹头

  
  

 

  
  

 

  
  

气最旺时。

  
  

炁运行之头。采药即采丹头。

  
  

小丹(丹珠、小药)

  
  

谷道

  
  

谷道

  
  

形如小滚珠。

  
  

乃心气和肾气初交合成。

  
  

刀圭之丹(阴丹、真铅)

  
  

炁穴

  
  

炁穴

  
  

饮刀圭而得。

  
  

有刀圭之丹后,可能现黄芽。

  
  

中丹(真汞、银丹)

  
  

绛宫

  
  

命门

  
  

眼前忽闪……发光。

  
  

心中忻忻。

  
  

大药(真正一气,得一之炁)

  
  

 

  

玄关窍

  
  

 

  

黄庭

  
  

坎离交后,化为一炁;又叫和气。其性柔,其质清。

  
  

真大药就是大淫气;即所谓“淫气即佛气”。

  
  

炁胎(炁丹、炁体)

  
  

黄庭(脾)

  
  

 

  
  

炁圆为胎;火为丹。

  
  

炁圆,可离身。

  
  

 

  

阳丹

  
  

 

  

上宫

  
  

 

  

绛宫→海底

  
  

天地上交。(往往现象、现光)。上宫九转丹成→归心服丹→归炁穴还丹。

  
  

乃阴精、阳精合成的上品之丹;在无为中产生,又叫“无为之丹”。

  
  

 

  

金丹(大丹、舍利炁)

  
  

 

  

泥丸

  
  

绛宫→海底

  
  

六脉停,“这回大死今方活”,“金沙入五内”(参阅附件二);眼前现金光。

  
  

上宫九转丹成→归心服丹→归炁穴还丹→在海底一个大热炁球。

  
  

 

  

法身

  
  

 

  

玄关窍

  
  

脐后,命门前,谷道内上

  
  

立法身时,眼前光圈中现小孩(这为幻胎)

  
  

从天门或五官出元神,叫做“五花献顶”,是五脏气圆的现象。功德圆满时,自然而出。

  
  

圣胎(玄珠、舍利子、牟尼珠)

  
  

 

  

海底

  
  

 

  

海底

  
  

在面壁九年中生,无声、无色、无嗅。

  
  

舍利炁→舍利子(无形→有形,形同本人。

  

注:海底=阴跷(会阴)和骨椎(尾闾)。

“铅汞归真土”时,逐渐在土釜(黄庭)积聚起真正一炁(大药),就可结炁胎。结炁胎在第二步仅仅是开始,到第三步才能完成。胎成时,有光,洞明,五脏六腑都能看见。那时,一炁充盈整个胸腔和腹腔,使两胁也感到非常舒适。结炁胎就进入“身心寂不动”的状态,即进入胎息:口鼻呼吸之气没有了,元炁似乎也不动了。所以,《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伍柳》注解这句话时说:“本命者,二气也。元炁为生身命之本,呼吸气为生身命之具。而结胎之初,必要本命二炁,随神之号令,同凝于中,而为真胎也。”初结胎时,感觉肚脐周围有些炁,似转似不转;就如《伍柳》所说的“似有微微呼吸,若在脐轮而若不在脐轮,在虚空。”“脐轮”就是肚脐的周围。“在虚空”就是在黄庭;因黄庭是一个虚无腔。

建立炁胎就是胎息。《伍柳》引述古《胎息经》的话说:“胎从伏气中结,炁从有胎中息。”“伏”即降伏的意思。这就是说,炁胎要在胎息中结,而二炁要在炁胎中安息,即进入胎息。胎息时,周身温热,不感有炁波升降或旋转;没有口鼻之呼吸,鼻孔贴纸,纸不动。第二步,关于沐浴,引述了《太平经·合阴阳顺道法》所说的“若居温蒸中。……是其候也。”一段经文。这既是沐浴之候、结丹之候,也是胎息之候。胎息不息,不息为真息;似无气息,但不憋闷,且非常愉快。胎息要自然而然,自己千万不要闭气;就如《伍柳》所说“内气不出,外气不入,非闭气也。”

胎息时,就能降龙伏虎。龙虎就是心炁和肾炁。那时你想炁往那儿,它就往那儿去,完全应用自如。胎息就是入定:呼吸俱无,八脉俱止。入定与入静不同:入静时无念,而炁还动,有神知,意还能操纵;入定时,混身炁一点也不动,没有身子,没有感觉,就不用意守了。入定时,身体从上到下一点一点消失,光剩下一个神觉;忘我,忘物,无能意守,无能操纵。入定初期,见光又见物;后来,只见光不见物。入定时,五脏六腑都停止活动,都得到休养生息,自然利于养生。据说,如果每坐都能入定二、三十分钟,就能添寿三十年。入定之法就是心息相依:闭目内视祖窍后,经心肾直通道静观炁穴。这叫洞观或幽观,意、炁和目光都在炁穴安息不动。但要时机成熟时,才能入定。

胎息必然无为,无为无不为。进入胎息,胎息还丹也就从此而开始。所以,丹胎图中温养炁胎和胎息还丹是两条同时开始的平行线。这表示两者是同时开始并平行向前发展的。两平行线之间有几条联线,表示两者关系密切,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促进,互为条件。它对之间的作用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所以,联线没画箭头。从丹胎图还可知,两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如果顺利的话,也得长达三年。

丹胎图第三步上线,即温养炁胎线,发展的结果是胎圆,从此可脱胎、立法身。胎圆就是胎神圆满,即佛教所谓的“见性”。佛学认为,“见性便是佛”。道家认为是得道成仙,成为“神仙”。所谓“神仙”,就是无思无欲,心情舒畅;体快身轻,静动自如;有之不嘻,无之不恼;智慧广大,无所不知;登山如平地,身轻如鹅毛。当然,一闭眼就能进入胎息,就没有凡呼吸,即没有口鼻呼吸时,已可算是得道成仙;因为,胎息是仙凡的分界线;但,这只是成为地仙,能长生不老,但还未成为神仙。拿佛学的四禅定来说,初禅念住,二禅息住,三禅脉住,四禅灭尽定。后者(胎息)只相当于“二禅息住”和“三禅脉住”的水平;而前者(胎圆)则相当于“四禅灭尽定”的水平了。灭尽定又叫灭息定、真定、大定或真胎息。《伍柳》说,灭尽定时,“二炁俱无,食脉两绝。……昏沉尽绝,散乱俱无。……方为纯阳果满之胎神,而已入于神仙之域矣”;又说:“绝无动静起灭,即是胎圆,乃返还到如母胎初结一炁,未成我,而未分精炁与神之时。正《入药镜》所谓‘终脱胎,看四正’而得者。”“四正”是指一天中子午卯酉四正时。大周天开后,自然每天于四正时给你进行沐浴;到时,你会感到全身有温温之热;而其余时间,如不练功或不在活子时中,则无此感觉。胎圆后,体成纯阳,一天二十四小时,全身都在温温之热中,反而不感觉有四正时的沐浴了。所以,《伍柳》注解“终脱胎,看四正”这句话时说:“看四正者,验四正工夫之有无也。有,则胎尚未圆。以其有,乃养胎之工也。无,则曰灭尽定,而阳神成就矣。”初结胎时,神尚在阴,为阴神;胎圆时,才成阳神。胎圆时,手无六脉,发白重黑,齿落重生,呼吸绝而魔无。

上文中所引“胎圆,乃返还到如母胎初结一炁”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伍柳》用道家“顺生人,逆成仙”的基本理论来说明炁胎和胎息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伍柳》说:“夫人身,初时只二炁合一为虚空中之炁而已;无胎也,亦无息也。因母呼吸而长为胎,因胎而长为息。及至胎全,妙在随母呼吸而为呼吸;所以,终日呼吸而不逼闷。此缘不由口鼻呼吸,只脐相通;故能似无气息一般。此正真胎息景也。离胎而息即断。无母脐与子脐相通,不得不向自身口鼻起呼吸,即与胎中呼吸同而暂异其窍耳。逆修返还之理安得不以我今呼吸之息而返还为胎中息耶?!凡返还呼吸时,以口鼻呼吸之气而复归于胎息之所,如处胎息之时。渐渐炼至胎息亦真无。真无者,灭息定之义也。方是未生时而返还于未有息,未有胎前之境界,不落生死之途者矣。”《伍柳》又说:“人从禀受,性命原是一团。盖人受胎之时,父母二炁合成一炁,一点灵光之性,即在其中。古人所谓三家和合有其身。真不谬也。”这两段的大意是说,人最初是由父母二炁(合成一炁),与自然所给的“一点灵光之性”(元神),三家和合成的混沌一团。那时,无胎无息,性命不分,即元神和元炁不分。后来,随着胎的形成和生长,才有胎息;性命才分开,即元神和元炁才分开。出生后,由胎息变为口鼻之呼吸(凡呼吸)。道家逆修就是先由凡呼吸返还为胎息;然后,再由胎息返还为无胎无息,性命合一,神炁合一的混沌状态。这也就是胎圆的状态。胎圆时,炁圆、炁满,没有炁波,全身那儿都不动。这时,道圆、胎圆、炁圆,统称为“三圆”。

胎圆以后,就可以脱胎。脱胎就是炁体脱离肉体。脱胎时,先感觉有两个身体;——肉体和炁体;以后,只感觉有炁体,不感觉有肉体;整个成为一个炁体,像一个炁球飘浮着。炁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比肉体大,能包住肉体,把肉体中的阴浊之气化掉;直到化完,体成纯阳,才能脱胎,才能出阳神。阳神不要出得太早,让富富有余才出;出后,才易成长。就如生小孩,足月生,好养活;月不足而生,则难养活。脱胎的条件有四:(1)全身炁满;(2)八脉开,百脉开,各处炁都通;(3)静笃时(即静极时);(4)不能从肾中脱,因肾中有浊气;最好,从天门脱胎。脱胎另有秘诀,到那时才教。不能提前教;否则,可能导致提前死亡。脱胎时有光。顶上出气而无光,是排脑中三尸阴浊之气,不是脱胎。道家认为,肉体可烂可臭,是假身;炁体永远不灭,是真身。

胎圆时,就能入大定:一定几天、几十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不吃,不喝,不睡,还很舒适。入定时间长短依道衡(即功力大小)而定;到时,自然会觉醒,眼自然会睁开。静生慧,定生神。大定中,智慧广大,会出一些神通,例如,无事不知,等等。应“慧而不用”。

丹胎图第三步下线,即胎息还丹线,是怎样发展的呢?胎息还丹就是金液还丹,就是结金丹,还金丹,是仙道中最重要的事。抱朴子葛洪说:“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然则此二事,盖仙道这极也。服此而不仙,则古来无仙矣。”炼成金丹者能放金光,别人也能见,人们称为“金仙”。《伍柳》说:金丹“即丹田所炼成之炁,名曰舍利”;“舍利是命得性炼成”; “性在泥丸,命在脐”。命即元炁,藏于脐;性即元神,藏于泥丸。这就是说,金丹是元神与元炁接交合一而成的;简单地说,就是神炁相交合一而成。这恰好与上线温养炁胎而达“性命合一、神炁合一”是一致的。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因为上线与下线是一个过程的两个互相关联的方面。如果说,本气功第二步的主要内容是心肾相交而全一;那么,第三步的主要内容就是神炁相交而合一。

神炁相交的过程在第一步和第二步就已经开始。我们在前文中说过:意守玄关(一窍)中,“找到它时,会有快意,而脑囟门也会有所感。”脑囟门就是泥丸。“有所感”就是有所通。也就是说,玄关(一窍)与泥丸那时通了;或者说,玄关窍之一炁(真阳)与泥丸之元神(真阴)相通了。阴阳相通,阴阳够数而平均,必然会接交而合一。不过那时交在下边,即天地之下交;而且神炁相交之量较少,不占主导地位而已。然而,这种“脑囟门也会有所感”的现象,随着功力的提高,则日益加强;特别是到第二步心肾相交中,更为明显。那时,无论意在炁穴、玄牝、会阴、玄关(一窍)、绛宫或黄庭;只要窍位找准了,不仅会有各窍位特有的快意,而且泥丸的感觉也特强。因此,这两者成为窍位是否找准的主要判据。意守下宫和中宫这些关键窍位,对产生真铅、真汞和大药(真正一炁)有决定性的影响;也就是说,对补充元炁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这些窍位与泥丸相通也就是神炁相交的明显迹象;虽然,那时还不知道究竟通过什么渠道相通。后来,大周天开了以后才知道,原来是通过督脉相通的。大周天由虚象发展到实象也就是神炁相通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进入大周天实象(督脉这条“橡皮热管子”出现了),也就进入胎息,开始胎息还丹。所以,《庄子》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亲”就是体内阴阳相交,尤其是神炁相交。就是说气与神合一为亲。

胎息还丹初期只结阳丹,不结金丹;而且,这段时间还比较长。开始结金丹以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也不是每天都能结金丹,一年结几次,就不易;而那时,阳丹则每天,甚至每坐都能结。阳丹也是上品之丹,也是无为之丹,与金丹属同一类型。阳丹和金丹都是采大药而结丹;都是从炁穴开始,又返还到炁穴;都是后升前降转一圈;都是在泥丸“九转丹成”;丹成后,都要先归心(服丹),然后,蛰藏到炁穴(还丹);蛰藏后,都能形成人为的沐浴而温养全身、温养道胎。阳丹与金丹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结丹景象不同。结金丹反应很强烈,结阳丹反应轻柔:结金丹生热较多,结阳丹生热较少;结金丹快意较强,结阳丹快意较弱;结金丹,眼前现金光,结阳丹,眼前现白光;结金丹时,“六根震动”,“虚室生白,龟缩不举”,……许多丹经都讲了结金丹的景象,但对阳丹,甚至连名称都没提。其原因恐怕也在于此。但是,金丹必须在结阳丹的基础上才能结。阳丹与金丹似乎有渐变(量变)与突变(质变)的关系。这就是说,结金丹是在较长期结阳丹这个渐变和量变的基础上,在主、客观条件适宜时,才能发生突变和质变。因此,既然把金丹叫做舍利炁;似乎可以把阳丹叫做“准舍利炁”或“稀舍利炁”。

大药是怎样采到泥丸宫呢?采药方式有多种。要看药的老嫩和督脉通畅情况来决定采用哪一种。当督脉不很通畅,炁已互尾闾上不去时,可以用“有意呼,无意吸”的方法,逐步引炁过后三关,进达泥丸。当坏景(迷糊中见异性)已现,业精欲射未射,而大药即将走漏时,就应采用“青龙剑”:两眼微开,返视泥丸,全心全意守泥丸。这时,如果采成功,药的效力是很大;所以,把这个火候叫做“不老不嫩”。但这时才采,有较大的危险;一不慎,一时迷糊,就要造成大漏。所以,最好在坏景现以前就采;虽然得的少些,进度慢些;但是,比较安全可靠。有时,转大周天的过程中,大药自动分批送到泥丸;大药送到一定程度时,大周天自动停转。当督脉完全畅通时,可以用不采之采的方法;意守黄庭、炁穴或玄关(一窍),大药自行进达泥丸。这样,自行升顶的药劲足,补脑效力大;而意领上顶的药劲不足,被脑效力差。总之,大药来时,往往反应较强烈;这时,千万不能心忙意乱,心要稳定(准备紧急时采用青龙剑),静候其长旺,待旺极而刚回头时,才采(意采心得也是如此进行)。静候中力戒昏沉和散乱。当来药而不起阳,没有漏的危险时,就静候其自行化炁结丹升顶;千万不能乱采,不能把丹当作药来采,更不能连采;否则,可能使丹化为水而泄漏掉。

大药经督脉进达泥丸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净化大药,丹经叫做“炼金出矿”。因为大药产于下宫和中宫;其中必然含有肾炁和心炁。而肾炁和心炁并非纯阳,还有阴气和浊气。督脉通五脏六腑。各脏腑本身之炁的气质各不相同:有的阴多阳少,有的阳多阴少,有的半阴半阳;有的含浊气较多,有的含浊气较少。因为“同气相求”;大药经过督脉时,各脏腑分别将其中与自己气质相同的炁吸收去了,大药就净化了。大药至督脉上端到大椎以后,只剩下纯阳的一炁。用它才能被脑。如未净化,让不纯的炁入脑,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可能导致各种襁方面的疾病。

大药到脑以后,会停留一段时间,以补脑。因为,脑有九宫,一阴八阳;藏洞房夫人的泥丸宫属阴,其余八宫属阳;要把九宫补足,炁才能下去;所以,炁在脑停留时间较长。另外,一炁为真阳,洞房夫人为真阴。当阴阳都够数;阴阳平均时,在泥丸就会发生阴阳接交而合一——结丹(结阳丹或结金丹)。阴阳接交时,炁一般会在脑中转圈,一般不会超过八十一圈。这就叫“九转丹成”。九圈构成一转;八十一圈就是九转。结阳丹和金丹要无为而成;炁转不转,你别管。如果炁按右—前—左方向转时,你得用意使它按左—前—右方向转;但转变别过急。炁转圈时,可以默默数。后来,可能失去知觉或迷湖了,数不下去了;或者因数数占意,影响入静,影响丹成,你不想数数了。这就是《道德经》所说的“数穷”。《道德经》又说:“善计,不用筹策。”这就是说,运行纯熟以后,你摸到它的规律了,就不用数数,也知道丹是否已经成熟。例如,你可从眼前所现的光来判断。结阳丹时,眼前现白光。丹未成熟时,白光中有黑雾。当黑雾都消失了,你就知道,丹已成熟。本气功其他功序中的数数,也可这样处理。一般都经历这样三年阶段:数数→数穷→善数者不用数。但是,须要指出,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复杂,而且因人而异,必须各人自己不断细心摸索,才能解决好。例如,有的人见光迟,则不能按光色来辨别。另外,这要在感觉中找,别人的经验很难对你说清楚。而且,随着功力的提高,新功序不断出现,就需要不断重新摸索。新功序出现,重新数数过程中,注意找身中较明显的变化。找到了,就可按此变化来判断,就可不数数了。除了上述的光色以外,有时从快意、炁团、声音和热度也可判断。阴阳接交时有快意;快意满足了,就是丹熟的一个标志。有时,热炁球出现,也是丹熟的象征。又如,《敲爻歌》说:“药方成,便有龙吟虎啸声。”“虎啸”是较低沉的“呜呜”声;“龙吟”是较高亢的“嘤嘤”声,如蝉鸣。另外,根据我们练功的实践得知:“热极为丹成。热极时,如水已开,温度不可再升高了;再升高,就有危险,就可能漏。”

炁在脑中呆够了,会秘书下来。如久久不下,也可用“九张九合”或意守心(绛宫)的办法,请它下来。丹入心,叫做“服丹”。丹下来时,往往有几滴非常甜蜜的液体伴随而下,在口中能尝到它的滋味。所以,抱朴子描绘它说:“大如弹丸黄如橘,中有嘉味甘如蜜”“弹丸”是眼前现象,就是第二步功提到的“玻璃球”。“嘉味”是丹香味。结阳丹、结金丹才有丹香,然后,这几滴液体可能化为炁体入心,再后到玄关窍;但感觉中,它还是液体。所以,《伍柳》描绘它说:“太空中一点甘露”。有的丹经说:“阴阳交媾罢,一点落黄庭”;或说:“一点灵珠落玄关。”丹经把结阴丹、还阳丹叫做“玉液还丹”;而把结金丹、还金丹叫做“金液还丹”。丹在心中停留的时间也会长些;这对滋补脏腑非常有益。然后,丹经过玄关窍和炁穴回到尾闾而蛰藏。这说明返本还原,归根复命,就是还丹。那时,易于还虚,而觉得似乎全身都没有了。随后,即进入沐浴——全身“若居温蒸中”。这时,应放弃意守局部,而意守全形。还丹尚有另外一个作用——去掉丹炁中的水份,使它在尾闾凝固。靠这个作用,舍利炁(金丹)在条件成熟时,就会凝结成舍利子(圣胎)。结丹时,有各种景象,现一回结一回,直到什么也没有,就不结;精化炁,炁化神,神还虚,无身可修,就不结。

结金丹的景象,许多丹经都有描述。本书在附件二中关于《结金丹景象二文》有说明,在此就不重复。《伍柳》描述结金丹景象说:“丹田火炽,两肾汤煎,眼吐金光,耳后风生,脑后鹫鸣,身涌鼻搐”(这说明“六根震动”)。《伍柳》又说:“舍利成之时,虚室生白,而丹田如汤煎,龟缩不举”。张紫阳《金丹四百监察院·序》描述结金丹景象如下:“泥丸风生,绛宫月旺,丹田火炽,谷海波澄,夹脊如车轮,四肢如山石,毛窍如浴之方起,骨脉如睡之正酣,精神如夫妇之欢合,魂魄如子母之留恋。此乃真境界也,非譬喻也。”有一点须要指出,结金丹时,不是每次这些景象全都出现。一般只出其中的一部分,甚至只现一小部分。因人而异,切不可生搬硬套,更不可刻意追求。结金丹时,会感到像火那样热,但不烧,不烫,不难受,而且舒适达最高潮。热遍及全身为丹熟;那时,就应温养,不行火。等到无意也热,就是丹成。然而,胎圆才是真正得金丹。

随着功力的提高,金丹越来越频繁地出现。这样,在尾闾凝固的舍利炁就会越来越多。当胎圆以后,在主、客观条件适宜时,就可能结舍利子(圣胎)。结舍利子是由无形变有形,形同本人。舍利子也是由小到大发展。所以,吕洞宾说:“生个娃儿在海底”。这里,海底指髓海之底,即骨椎(尾闾)。圣胎不像炁胎那样能脱离肉体,它在海底不动;但它不仅对全身影响很大,而且对离体的炁胎和法身影响也很大。舍利子一开,舍利炁出来,全身都热,别人看见有金光。据说,舍利子是金刚之体,五行不克,与天同寿。另外,金丹虽是无为而成;仍有口诀、密法;不得此法,可能不得金身而圆寂了。往上修炼时,越来越容易;但越得小心,得防止自然之魔消蚀你的金光。关于成道时之效验,《伍柳》说:“成舍利时,则外肾绝无举动;成道胎时,手无六脉,发白重黑,齿落重生;出定时,身外有身。”

炼金丹自始至终都要防危虑险。有哪些危险呢?《伍柳》注解“危险之防虑”一句时列举了各种须防之险;他说:“防其阳生不自灵觉;归炉之后,恐精之未化,阴气来役,不会锻炼,或神光失照,或呼吸失嘘,或药产不知,或升降昏沉、散乱,或丹成而不知景,或温养失宜,或不采大药等法是也。”然而,防险与练功比较,应以练功,提高功力为主,防险为次。因此,功力提高了,防险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我们在第二步功中提到:“伏虎不漏,降龙不睏,自然有利于握固。……握固只有靠降龙伏虎。”如在《金丹四百字·序》中所说的“无漏”,就是说明“胎息都有了。达到胎息还丹,什么都不漏;因为精炁神化为一炁了。”

许多丹经提到的“三品一理”是什么意思呢?几百种丹大体上分为上、中、下三品。现以本气功所结的各种丹为例来说明。小丹和刀圭之丹属于下品之丹;它结于下宫,丹炁是半阴半阳,其中有阴还有浊。中丹属于中品之丹,结于中宫,丹炁阳多阴少,有阴而无浊。阳丹和金丹属于上品之丹,结于上宫,丹炁为纯阳,无阴无浊。它们虽有这些差异;然而,它们结成的机理和方法则是相同的:都是由体内阴阳合一而生;因此,结丹时都生热、生光、生快意。这就是“三品一理”的意思。另外,这些丹对治病健身,益寿益智都有极大的好处。丹成后,怎样保养呢?一要着意均匀;二要“须臾不离”。也就是说,要经常温养,要防止“识神吃丹”(即思虑过多,导致火寒伤丹)。

有的丹经提到“外丹筋骨皮,内丹精气神”。这里,“外丹”的含义与前文所说“外丹”的含义不同。这里的外丹是指在筋骨皮中的真气,它与内丹可以互相转变。例如,意守玄关窍时,所生的热炁球先是由小到大,扩及全身;然后,由大到小,再由全身返回来而结丹。当它在全身时为外丹,返还结丹后为内丹。有的气功,例如,有些站桩功,只炼外丹,不炼内丹。它可能治筋骨皮的病,但对益寿延年的好处不大,有时甚至有害。

有的丹经提到“三迁”。这是什么意思呢?《伍柳》注“三迁”说:“按钟离答纯阳论还丹云:‘还者,往而有所归;丹者,丹田也。丹田有三。炁在中丹,神在上丹,精在下丹。自下田迁至中田,中田迁至上田,上田迁出天门,是为三迁。’功成即自下而上,不复更有还矣。”现以本气功为例,予以进一步说明。当炼基成,点滴不漏以后,心肾之下交使下宫炁满,整个骨盆区都热了,炁自然就会升至中宫,进行心肾之上交,结中丹。这就是第一迁,也就是从炼肾为主过渡到炼心为主。这时,五脏六腑炁已满,炁在心的时间比在肾长,快意也凡肾移到心。然后,当大周天全开以后,全身经脉的炁和血都满了,肌肉饱满了,也就是说,炁和血都足了、壮了,炁自然会经督脉迁往上宫。这就是第二迁,也就是由炼凡为主过渡到还虚补脑为主。那时,心中不感觉有炁,也不感觉有心,下边光剩下快意,而没有炁;炁都到头上,老在头上“呜洋、呜洋”地似转非转,头上似乎有一个圆热水袋,头脑感到非常舒适,似乎在乘鹤驾云,很容易入静;天地上交的快意比心肾交时高多了。那是,在上宫会突然结丹——结阳丹,结金丹;头上会出现各种景象和光。最后,当胎圆以后,出阳神,由内出到外,经天门出到上空。这是第三迁。最初,应一出即收,以防各种魔气消蚀你的阳神;待阳神养壮了,才能远出、久出。

 

※      ※      ※      ※      

温养就是沐浴。我们在第二步功中提到:“大周天开后,自然会一天给你进行四次沐浴,即每天子午卯酉四正时,炁给你“洗澡”,洗衣去身中阴浊之气。”这是天然的沐浴,较难;要到一定的时辰才能进行。然而,自然来沐浴时,你闭目守形,可延长沐浴时间。上文提到,胎息还丹后,“即进入沐浴。”这是人为的沐浴,较易;任何时辰,只要闭目练功,进入胎息还丹后都可达到。然而,这两种沐浴的景象和功效则是相同;都是达到《太平经·合阴阳顺道法》所说的“若居温蒸中。……是其候也。”的景象。这真是“异曲同工”。如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自能延长每天“若居温蒸中”的时间。当延长到每天二十四小时都能“若居温蒸中”,而且有意无意都如此,那就是体成纯阳,得道成仙了。所以,《阴符经》说:“天人合发,万化定基”。《伍柳》也说:“沐浴是成仙成佛最紧要最玄妙之工。……沐浴乃是炼丹之正工;而进火退符不过只是调和助沐浴之工而已。”实际上,《伍柳》所说的“十月怀胎、三年哺乳、九年面壁”中用的基本功法都是温养(沐浴)。另外,《伍柳》说:“沐浴而成空,名曰仙机;不能真空,则随旁门。”“成空”就是还虚。这就是说,沐浴要达到还虚;否则,就是旁门。《伍柳》又说:“一年沐浴防危险。……沐浴最贵有定心。防危险正防其心不定,防其沐浴不如法。”

还虚就是修性;因性体是“虚无”。丹道主张性命双修;所以,还虚是丹道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的一项基本要求。人们往往把虚无与虚幻混淆起来,认为还虚是无稽之谈,是迷信。这部分是因为,除“一气化三清”(肉身化为光而去,佛学叫做“虹化”)以外,还虚时,只练功者自己感觉似乎自己的身体没有了,而实际身体还存在着。因此,从未有过这种感觉的人很难体会,很难相信。然而,这种感觉是因为身体起了实际变化而引起的,是实在的,不是虚幻的,不是幻觉,更不是作梦。许多人,在练功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出现这种感觉;而且,这种感觉及其伴生现象会重复出现,随着功力的提高,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这就说明,它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重复性,可以作为现代科学研究对象。实际上,已经有些科学家对气功虚无态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中外各种气功的高级阶段都会进入虚无态。西方现在流行的超觉静坐法中出现的“超觉态”就是一种虚无态。最近二十多年来,许多科学家对超觉态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发表了许多科学研究报告,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果。我们相信,丹道虚无态迟早要成为现代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并会取得可喜的成果。

按丹道的理论,还虚分为三大阶段:(1)最初还虚,与本气功第一、二步相当;(2)无为还虚,与第三步相当;(3)末后还虚,与九年面壁相当。现分别论述于下:

最初还虚又叫炼已还虚。《敲爻歌》所说的“性要空,意要专”是对这一阶段的基本要求。所谓“性要空,意要专”(《吕祖全书》),实际上是讲述了炼性和炼意的具体要求,都属于炼已的范围。它可以通过练功中的不同景况,从不同角度一解释。下边谨摘录两段《伍柳》的有关论述于下,以供参考:

已者,即我静中之真性,动中之真意,为元神之别名也。然必先炼已者,以吾心之本性,本以主宰乎精炁者。宰之顺以生人由此性;宰之逆以成圣亦由此性。若不先为勤炼,熟境难忘,焉能超脱习染而复炁胎神哉?当未炼之先,每出万般变幻而为日用之神,犹且任精任炁外驰不住。古云:“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先修心”,盖为此而言也。能炼之者,因耳逐声而用听,则炼之于不闻;目逐色而用观,则炼之于不见;神逐感而用交,则炼之于不思。平常日用必须如是先炼,则已念伏降,面性真纯静。及至炼炁炼神则不被境物颠倒所诱:采药而药即得;筑基而基即成;结胎而胎必脱;万名复性之初,而炼已之功得矣。

还虚之功,惟在对境无心而已。于是见天地,无天地之形也;见山川,无山川之迹也;见人我,无人我之相也;见昆虫草木,无昆虫草木之影也。万象空空,一念不起,六根大定,一尘不染。此即本来之性体完全也。如是还虚,则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顿证最上一乘,又何必修炼已之渐法也哉。佛宗云:“无相光中常自在”;又云:“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合此宗也。

吕洞宾说:“命要传,性要悟”。这就是说,命功要由老师传授;而性功则要靠自己来悟。古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指导思想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又是“处染不染”,在社会中生活,经常遇到许多社会中的问题;更须实事求是地、灵活机动地处理好种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处染不染”,又能生活下去,炼好功,积好德,达到功德圆满。否则,如果生搬硬套,随心所欲,顺口乱说,不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反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或祸害。但是,有一点须要指出:“大公无私”是古今中外都提倡的美德;如能正确理解和身体力行这种美德,必然有助于还虚。另外,还虚必须与修命相结合。正如《金丹四百字·序》所说,“一气,不可见闻,亦无名状,故曰虚无。”我们练功中也体会到,那个部位一炁充盈,就会觉得这个部位似乎没有了;当三宫炁满,全身炁盈是时就会觉得全身似乎没有了。而且,只有与命功相结合,还虚才能进入具有“热乐空光”的真空,而不堕入顽空。炼到一定程度,眼前会出现大如火柴头的一点亮光。这是性体在眼前现的象,叫做性体之光,简称为“性光”。“一点灵光之性”由此得名。闭眼见性光,较易得;开眼闭眼都见性光,较难得。

无为还虚又叫胎息还虚。如果达到胎息,必然要用无为。有为时,炁就受管制,受阻碍,受意的阻碍。故此,它不能真正还虚。无为还虚时,意不再有作为。它的工作是什么?守全形,就不守身上那个部位。但是,什么都不守,易入顽空或煮空铛。守全形,就等于无为。无为无不为,神气才能补脑,才能还虚,才能进行胎息还丹、温养道胎。无为还虚,必须以后天还于先天。后天,先有水火既济、心肾相交,使精化为炁;然后,炁化为神;然后,才能补脑。这也是后天补先天。心肾相交时,必须有为;到胎息还丹时,才能无为。这正如张紫阳所说:“始于有作人难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不知有作是根基。”简单地说,就是要“先有后天”。整套功法中是如此;每一坐中也是如此。要自然而然进入无为,不要有意识进入无为。一上坐,意要重;以后,越来越轻;然后,若有意若无意;最后,自然而然进入无为。小周天炼精化炁时,必须有为;否则,精化不掉,因精中有阴浊之气。大周天开了,就可多无为,少有为。胎息还丹时,就可无为,听其自然发展。三部分三个办法:下宫——有为;中宫——半有为半无为;上宫——无为。无为时,守全形,不是完全无为。总之,上坐时,起始,必须有为,有意。否则,如果完全无为,容易流于“煮空铛”、“守顽空”;交上以后,必须无为,必须不着相。否则,交得不均匀,不能达到最高度,甚至会漏。得道后,有意无意,都在氤氲,就不用意;而筑基中,没有意是不行的。另外,无为不是漫不经心,放任自流或随心所欲;其中有很大的危险。《伍柳》说:“无者非不用火而言。无乃是火候行之妙于无者。此危险甚大。因有为之火易行,无为之火难行也。不能无之,是危险;能无之,而或少有一毫杂于有,亦是危险。无之而或间断不行,亦是危险。故张紫阳亦嘱之世之愚人俗子,但见无为便猜为不用火,遂其所为,安心放旷者,有之;或猜为始终只用一无为而已,不求所以当有为于始者,有之。”

末后还虚又叫炼神还虚。这是本气功三步以后的事;所以,本书不作论述。

 

综观上文可见,还虚是修性,贯穿于丹道之始终;温养是修命,乃筑基成后的主要功法。所以,还虚与温养相结合实为性命双修的主要体现和最高表现,是往上修炼的基本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