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第三步的主要要求是结金丹、结胎和脱胎;主要功法是胎息还丹、温养和无为还虚。 我们炼的丹是内丹,而不是用草药或金石炼成的外丹。内丹是修炼人身内精炁神而凝聚成的浓缩炁体。内丹无形,而它生热、生光、生快意,有时还微微发胀;所以,自己能感觉它的存在。有时,别人也能感觉它的存在。内丹在那儿补那儿;那一经亏补那一经。因所凝聚的炁体和结丹部位不同,内丹也有许多品种。据说,丹有几百种,大体上分为上、中、下三品;仅《抱朴子内篇·金丹》就列举了三、四十种。本气功产生的主要丹和胎及其体系、结成处、归藏处和结时景象等情况见图3(丹胎图)和表3(丹胎表)。小者为小丹;大者为大丹;更大者为胎。有形的圣胎(舍利子)是由无形的舍利炁(金丹)凝聚成的;舍利子形同本人。 从图3可知,小丹、刀圭之丹、中丹和炁胎在第一步和第二步已开始结成。结阳丹、金丹和脱胎,则要在第三步才能进行。 第一步意守下丹田等窍位,生热安炉时,祖炁就逐渐凝聚为丹头;再由丹头而凝聚为小丹。《伍柳》说:先天祖炁“即吾身中一点真阳之精炁,……在内为生气之根者。……祖炁从生身时虽隐藏于丹田(就是下丹田),却有向外发生之时。如生视生听生言生动生淫欲,皆此一炁化生;如思外之色声香味触法,皆由炁载思以致之。”祖炁又名无炁或一炁。《伍柳》以元炁为铅,以元神为汞。练本气功可使祖炁不向外发散,而在内经过心肾相交、天地相交等各种体内阴阳相交,逐步化生凝聚为各种内丹。在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的过程中,先天祖炁可不断得到补充。这就是后天补先天。《伍柳》就:“人吃五谷,化为阴精。不曾锻炼,此物在里面作怪。只用丹田自然呼吸之气,吹动其中真火;水在上,火在下,水得火自然化为炁。……其炁混入一身之炁;此炁再合先天之炁;然后,先天之炁再从窍内发出而为药。” 第二步“真土擒真铅”时提取出来的真铅就是刀圭之丹;“真铅制真汞”时,所制伏的真汞就是中丹; 表3.
注:海底=阴跷(会阴)和骨椎(尾闾)。 “铅汞归真土”时,逐渐在土釜(黄庭)积聚起真正一炁(大药),就可结炁胎。结炁胎在第二步仅仅是开始,到第三步才能完成。胎成时,有光,洞明,五脏六腑都能看见。那时,一炁充盈整个胸腔和腹腔,使两胁也感到非常舒适。结炁胎就进入“身心寂不动”的状态,即进入胎息:口鼻呼吸之气没有了,元炁似乎也不动了。所以,《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伍柳》注解这句话时说:“本命者,二气也。元炁为生身命之本,呼吸气为生身命之具。而结胎之初,必要本命二炁,随神之号令,同凝于中,而为真胎也。”初结胎时,感觉肚脐周围有些炁,似转似不转;就如《伍柳》所说的“似有微微呼吸,若在脐轮而若不在脐轮,在虚空。”“脐轮”就是肚脐的周围。“在虚空”就是在黄庭;因黄庭是一个虚无腔。 建立炁胎就是胎息。《伍柳》引述古《胎息经》的话说:“胎从伏气中结,炁从有胎中息。”“伏”即降伏的意思。这就是说,炁胎要在胎息中结,而二炁要在炁胎中安息,即进入胎息。胎息时,周身温热,不感有炁波升降或旋转;没有口鼻之呼吸,鼻孔贴纸,纸不动。第二步,关于沐浴,引述了《太平经·合阴阳顺道法》所说的“若居温蒸中。……是其候也。”一段经文。这既是沐浴之候、结丹之候,也是胎息之候。胎息不息,不息为真息;似无气息,但不憋闷,且非常愉快。胎息要自然而然,自己千万不要闭气;就如《伍柳》所说“内气不出,外气不入,非闭气也。” 胎息时,就能降龙伏虎。龙虎就是心炁和肾炁。那时你想炁往那儿,它就往那儿去,完全应用自如。胎息就是入定:呼吸俱无,八脉俱止。入定与入静不同:入静时无念,而炁还动,有神知,意还能操纵;入定时,混身炁一点也不动,没有身子,没有感觉,就不用意守了。入定时,身体从上到下一点一点消失,光剩下一个神觉;忘我,忘物,无能意守,无能操纵。入定初期,见光又见物;后来,只见光不见物。入定时,五脏六腑都停止活动,都得到休养生息,自然利于养生。据说,如果每坐都能入定二、三十分钟,就能添寿三十年。入定之法就是心息相依:闭目内视祖窍后,经心肾直通道静观炁穴。这叫洞观或幽观,意、炁和目光都在炁穴安息不动。但要时机成熟时,才能入定。 胎息必然无为,无为无不为。进入胎息,胎息还丹也就从此而开始。所以,丹胎图中温养炁胎和胎息还丹是两条同时开始的平行线。这表示两者是同时开始并平行向前发展的。两平行线之间有几条联线,表示两者关系密切,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促进,互为条件。它对之间的作用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所以,联线没画箭头。从丹胎图还可知,两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如果顺利的话,也得长达三年。 丹胎图第三步上线,即温养炁胎线,发展的结果是胎圆,从此可脱胎、立法身。胎圆就是胎神圆满,即佛教所谓的“见性”。佛学认为,“见性便是佛”。道家认为是得道成仙,成为“神仙”。所谓“神仙”,就是无思无欲,心情舒畅;体快身轻,静动自如;有之不嘻,无之不恼;智慧广大,无所不知;登山如平地,身轻如鹅毛。当然,一闭眼就能进入胎息,就没有凡呼吸,即没有口鼻呼吸时,已可算是得道成仙;因为,胎息是仙凡的分界线;但,这只是成为地仙,能长生不老,但还未成为神仙。拿佛学的四禅定来说,初禅念住,二禅息住,三禅脉住,四禅灭尽定。后者(胎息)只相当于“二禅息住”和“三禅脉住”的水平;而前者(胎圆)则相当于“四禅灭尽定”的水平了。灭尽定又叫灭息定、真定、大定或真胎息。《伍柳》说,灭尽定时,“二炁俱无,食脉两绝。……昏沉尽绝,散乱俱无。……方为纯阳果满之胎神,而已入于神仙之域矣”;又说:“绝无动静起灭,即是胎圆,乃返还到如母胎初结一炁,未成我,而未分精炁与神之时。正《入药镜》所谓‘终脱胎,看四正’而得者。”“四正”是指一天中子午卯酉四正时。大周天开后,自然每天于四正时给你进行沐浴;到时,你会感到全身有温温之热;而其余时间,如不练功或不在活子时中,则无此感觉。胎圆后,体成纯阳,一天二十四小时,全身都在温温之热中,反而不感觉有四正时的沐浴了。所以,《伍柳》注解“终脱胎,看四正”这句话时说:“看四正者,验四正工夫之有无也。有,则胎尚未圆。以其有,乃养胎之工也。无,则曰灭尽定,而阳神成就矣。”初结胎时,神尚在阴,为阴神;胎圆时,才成阳神。胎圆时,手无六脉,发白重黑,齿落重生,呼吸绝而魔无。 上文中所引“胎圆,乃返还到如母胎初结一炁”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伍柳》用道家“顺生人,逆成仙”的基本理论来说明炁胎和胎息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伍柳》说:“夫人身,初时只二炁合一为虚空中之炁而已;无胎也,亦无息也。因母呼吸而长为胎,因胎而长为息。及至胎全,妙在随母呼吸而为呼吸;所以,终日呼吸而不逼闷。此缘不由口鼻呼吸,只脐相通;故能似无气息一般。此正真胎息景也。离胎而息即断。无母脐与子脐相通,不得不向自身口鼻起呼吸,即与胎中呼吸同而暂异其窍耳。逆修返还之理安得不以我今呼吸之息而返还为胎中息耶?!凡返还呼吸时,以口鼻呼吸之气而复归于胎息之所,如处胎息之时。渐渐炼至胎息亦真无。真无者,灭息定之义也。方是未生时而返还于未有息,未有胎前之境界,不落生死之途者矣。”《伍柳》又说:“人从禀受,性命原是一团。盖人受胎之时,父母二炁合成一炁,一点灵光之性,即在其中。古人所谓三家和合有其身。真不谬也。”这两段的大意是说,人最初是由父母二炁(合成一炁),与自然所给的“一点灵光之性”(元神),三家和合成的混沌一团。那时,无胎无息,性命不分,即元神和元炁不分。后来,随着胎的形成和生长,才有胎息;性命才分开,即元神和元炁才分开。出生后,由胎息变为口鼻之呼吸(凡呼吸)。道家逆修就是先由凡呼吸返还为胎息;然后,再由胎息返还为无胎无息,性命合一,神炁合一的混沌状态。这也就是胎圆的状态。胎圆时,炁圆、炁满,没有炁波,全身那儿都不动。这时,道圆、胎圆、炁圆,统称为“三圆”。 胎圆以后,就可以脱胎。脱胎就是炁体脱离肉体。脱胎时,先感觉有两个身体;——肉体和炁体;以后,只感觉有炁体,不感觉有肉体;整个成为一个炁体,像一个炁球飘浮着。炁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比肉体大,能包住肉体,把肉体中的阴浊之气化掉;直到化完,体成纯阳,才能脱胎,才能出阳神。阳神不要出得太早,让富富有余才出;出后,才易成长。就如生小孩,足月生,好养活;月不足而生,则难养活。脱胎的条件有四:(1)全身炁满;(2)八脉开,百脉开,各处炁都通;(3)静笃时(即静极时);(4)不能从肾中脱,因肾中有浊气;最好,从天门脱胎。脱胎另有秘诀,到那时才教。不能提前教;否则,可能导致提前死亡。脱胎时有光。顶上出气而无光,是排脑中三尸阴浊之气,不是脱胎。道家认为,肉体可烂可臭,是假身;炁体永远不灭,是真身。 胎圆时,就能入大定:一定几天、几十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不吃,不喝,不睡,还很舒适。入定时间长短依道衡(即功力大小)而定;到时,自然会觉醒,眼自然会睁开。静生慧,定生神。大定中,智慧广大,会出一些神通,例如,无事不知,等等。应“慧而不用”。 丹胎图第三步下线,即胎息还丹线,是怎样发展的呢?胎息还丹就是金液还丹,就是结金丹,还金丹,是仙道中最重要的事。抱朴子葛洪说:“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然则此二事,盖仙道这极也。服此而不仙,则古来无仙矣。”炼成金丹者能放金光,别人也能见,人们称为“金仙”。《伍柳》说:金丹“即丹田所炼成之炁,名曰舍利”;“舍利是命得性炼成”; “性在泥丸,命在脐”。命即元炁,藏于脐;性即元神,藏于泥丸。这就是说,金丹是元神与元炁接交合一而成的;简单地说,就是神炁相交合一而成。这恰好与上线温养炁胎而达“性命合一、神炁合一”是一致的。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因为上线与下线是一个过程的两个互相关联的方面。如果说,本气功第二步的主要内容是心肾相交而全一;那么,第三步的主要内容就是神炁相交而合一。 神炁相交的过程在第一步和第二步就已经开始。我们在前文中说过:意守玄关(一窍)中,“找到它时,会有快意,而脑囟门也会有所感。”脑囟门就是泥丸。“有所感”就是有所通。也就是说,玄关(一窍)与泥丸那时通了;或者说,玄关窍之一炁(真阳)与泥丸之元神(真阴)相通了。阴阳相通,阴阳够数而平均,必然会接交而合一。不过那时交在下边,即天地之下交;而且神炁相交之量较少,不占主导地位而已。然而,这种“脑囟门也会有所感”的现象,随着功力的提高,则日益加强;特别是到第二步心肾相交中,更为明显。那时,无论意在炁穴、玄牝、会阴、玄关(一窍)、绛宫或黄庭;只要窍位找准了,不仅会有各窍位特有的快意,而且泥丸的感觉也特强。因此,这两者成为窍位是否找准的主要判据。意守下宫和中宫这些关键窍位,对产生真铅、真汞和大药(真正一炁)有决定性的影响;也就是说,对补充元炁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这些窍位与泥丸相通也就是神炁相交的明显迹象;虽然,那时还不知道究竟通过什么渠道相通。后来,大周天开了以后才知道,原来是通过督脉相通的。大周天由虚象发展到实象也就是神炁相通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进入大周天实象(督脉这条“橡皮热管子”出现了),也就进入胎息,开始胎息还丹。所以,《庄子》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亲”就是体内阴阳相交,尤其是神炁相交。就是说气与神合一为亲。 胎息还丹初期只结阳丹,不结金丹;而且,这段时间还比较长。开始结金丹以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也不是每天都能结金丹,一年结几次,就不易;而那时,阳丹则每天,甚至每坐都能结。阳丹也是上品之丹,也是无为之丹,与金丹属同一类型。阳丹和金丹都是采大药而结丹;都是从炁穴开始,又返还到炁穴;都是后升前降转一圈;都是在泥丸“九转丹成”;丹成后,都要先归心(服丹),然后,蛰藏到炁穴(还丹);蛰藏后,都能形成人为的沐浴而温养全身、温养道胎。阳丹与金丹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结丹景象不同。结金丹反应很强烈,结阳丹反应轻柔:结金丹生热较多,结阳丹生热较少;结金丹快意较强,结阳丹快意较弱;结金丹,眼前现金光,结阳丹,眼前现白光;结金丹时,“六根震动”,“虚室生白,龟缩不举”,……许多丹经都讲了结金丹的景象,但对阳丹,甚至连名称都没提。其原因恐怕也在于此。但是,金丹必须在结阳丹的基础上才能结。阳丹与金丹似乎有渐变(量变)与突变(质变)的关系。这就是说,结金丹是在较长期结阳丹这个渐变和量变的基础上,在主、客观条件适宜时,才能发生突变和质变。因此,既然把金丹叫做舍利炁;似乎可以把阳丹叫做“准舍利炁”或“稀舍利炁”。 大药是怎样采到泥丸宫呢?采药方式有多种。要看药的老嫩和督脉通畅情况来决定采用哪一种。当督脉不很通畅,炁已互尾闾上不去时,可以用“有意呼,无意吸”的方法,逐步引炁过后三关,进达泥丸。当坏景(迷糊中见异性)已现,业精欲射未射,而大药即将走漏时,就应采用“青龙剑”:两眼微开,返视泥丸,全心全意守泥丸。这时,如果采成功,药的效力是很大;所以,把这个火候叫做“不老不嫩”。但这时才采,有较大的危险;一不慎,一时迷糊,就要造成大漏。所以,最好在坏景现以前就采;虽然得的少些,进度慢些;但是,比较安全可靠。有时,转大周天的过程中,大药自动分批送到泥丸;大药送到一定程度时,大周天自动停转。当督脉完全畅通时,可以用不采之采的方法;意守黄庭、炁穴或玄关(一窍),大药自行进达泥丸。这样,自行升顶的药劲足,补脑效力大;而意领上顶的药劲不足,被脑效力差。总之,大药来时,往往反应较强烈;这时,千万不能心忙意乱,心要稳定(准备紧急时采用青龙剑),静候其长旺,待旺极而刚回头时,才采(意采心得也是如此进行)。静候中力戒昏沉和散乱。当来药而不起阳,没有漏的危险时,就静候其自行化炁结丹升顶;千万不能乱采,不能把丹当作药来采,更不能连采;否则,可能使丹化为水而泄漏掉。 大药经督脉进达泥丸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净化大药,丹经叫做“炼金出矿”。因为大药产于下宫和中宫;其中必然含有肾炁和心炁。而肾炁和心炁并非纯阳,还有阴气和浊气。督脉通五脏六腑。各脏腑本身之炁的气质各不相同:有的阴多阳少,有的阳多阴少,有的半阴半阳;有的含浊气较多,有的含浊气较少。因为“同气相求”;大药经过督脉时,各脏腑分别将其中与自己气质相同的炁吸收去了,大药就净化了。大药至督脉上端到大椎以后,只剩下纯阳的一炁。用它才能被脑。如未净化,让不纯的炁入脑,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可能导致各种襁方面的疾病。 大药到脑以后,会停留一段时间,以补脑。因为,脑有九宫,一阴八阳;藏洞房夫人的泥丸宫属阴,其余八宫属阳;要把九宫补足,炁才能下去;所以,炁在脑停留时间较长。另外,一炁为真阳,洞房夫人为真阴。当阴阳都够数;阴阳平均时,在泥丸就会发生阴阳接交而合一——结丹(结阳丹或结金丹)。阴阳接交时,炁一般会在脑中转圈,一般不会超过八十一圈。这就叫“九转丹成”。九圈构成一转;八十一圈就是九转。结阳丹和金丹要无为而成;炁转不转,你别管。如果炁按右—前—左方向转时,你得用意使它按左—前—右方向转;但转变别过急。炁转圈时,可以默默数。后来,可能失去知觉或迷湖了,数不下去了;或者因数数占意,影响入静,影响丹成,你不想数数了。这就是《道德经》所说的“数穷”。《道德经》又说:“善计,不用筹策。”这就是说,运行纯熟以后,你摸到它的规律了,就不用数数,也知道丹是否已经成熟。例如,你可从眼前所现的光来判断。结阳丹时,眼前现白光。丹未成熟时,白光中有黑雾。当黑雾都消失了,你就知道,丹已成熟。本气功其他功序中的数数,也可这样处理。一般都经历这样三年阶段:数数→数穷→善数者不用数。但是,须要指出,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复杂,而且因人而异,必须各人自己不断细心摸索,才能解决好。例如,有的人见光迟,则不能按光色来辨别。另外,这要在感觉中找,别人的经验很难对你说清楚。而且,随着功力的提高,新功序不断出现,就需要不断重新摸索。新功序出现,重新数数过程中,注意找身中较明显的变化。找到了,就可按此变化来判断,就可不数数了。除了上述的光色以外,有时从快意、炁团、声音和热度也可判断。阴阳接交时有快意;快意满足了,就是丹熟的一个标志。有时,热炁球出现,也是丹熟的象征。又如,《敲爻歌》说:“药方成,便有龙吟虎啸声。”“虎啸”是较低沉的“呜呜”声;“龙吟”是较高亢的“嘤嘤”声,如蝉鸣。另外,根据我们练功的实践得知:“热极为丹成。热极时,如水已开,温度不可再升高了;再升高,就有危险,就可能漏。” 炁在脑中呆够了,会秘书下来。如久久不下,也可用“九张九合”或意守心(绛宫)的办法,请它下来。丹入心,叫做“服丹”。丹下来时,往往有几滴非常甜蜜的液体伴随而下,在口中能尝到它的滋味。所以,抱朴子描绘它说:“大如弹丸黄如橘,中有嘉味甘如蜜”“弹丸”是眼前现象,就是第二步功提到的“玻璃球”。“嘉味”是丹香味。结阳丹、结金丹才有丹香,然后,这几滴液体可能化为炁体入心,再后到玄关窍;但感觉中,它还是液体。所以,《伍柳》描绘它说:“太空中一点甘露”。有的丹经说:“阴阳交媾罢,一点落黄庭”;或说:“一点灵珠落玄关。”丹经把结阴丹、还阳丹叫做“玉液还丹”;而把结金丹、还金丹叫做“金液还丹”。丹在心中停留的时间也会长些;这对滋补脏腑非常有益。然后,丹经过玄关窍和炁穴回到尾闾而蛰藏。这说明返本还原,归根复命,就是还丹。那时,易于还虚,而觉得似乎全身都没有了。随后,即进入沐浴——全身“若居温蒸中”。这时,应放弃意守局部,而意守全形。还丹尚有另外一个作用——去掉丹炁中的水份,使它在尾闾凝固。靠这个作用,舍利炁(金丹)在条件成熟时,就会凝结成舍利子(圣胎)。结丹时,有各种景象,现一回结一回,直到什么也没有,就不结;精化炁,炁化神,神还虚,无身可修,就不结。 结金丹的景象,许多丹经都有描述。本书在附件二中关于《结金丹景象二文》有说明,在此就不重复。《伍柳》描述结金丹景象说:“丹田火炽,两肾汤煎,眼吐金光,耳后风生,脑后鹫鸣,身涌鼻搐”(这说明“六根震动”)。《伍柳》又说:“舍利成之时,虚室生白,而丹田如汤煎,龟缩不举”。张紫阳《金丹四百监察院·序》描述结金丹景象如下:“泥丸风生,绛宫月旺,丹田火炽,谷海波澄,夹脊如车轮,四肢如山石,毛窍如浴之方起,骨脉如睡之正酣,精神如夫妇之欢合,魂魄如子母之留恋。此乃真境界也,非譬喻也。”有一点须要指出,结金丹时,不是每次这些景象全都出现。一般只出其中的一部分,甚至只现一小部分。因人而异,切不可生搬硬套,更不可刻意追求。结金丹时,会感到像火那样热,但不烧,不烫,不难受,而且舒适达最高潮。热遍及全身为丹熟;那时,就应温养,不行火。等到无意也热,就是丹成。然而,胎圆才是真正得金丹。 随着功力的提高,金丹越来越频繁地出现。这样,在尾闾凝固的舍利炁就会越来越多。当胎圆以后,在主、客观条件适宜时,就可能结舍利子(圣胎)。结舍利子是由无形变有形,形同本人。舍利子也是由小到大发展。所以,吕洞宾说:“生个娃儿在海底”。这里,海底指髓海之底,即骨椎(尾闾)。圣胎不像炁胎那样能脱离肉体,它在海底不动;但它不仅对全身影响很大,而且对离体的炁胎和法身影响也很大。舍利子一开,舍利炁出来,全身都热,别人看见有金光。据说,舍利子是金刚之体,五行不克,与天同寿。另外,金丹虽是无为而成;仍有口诀、密法;不得此法,可能不得金身而圆寂了。往上修炼时,越来越容易;但越得小心,得防止自然之魔消蚀你的金光。关于成道时之效验,《伍柳》说:“成舍利时,则外肾绝无举动;成道胎时,手无六脉,发白重黑,齿落重生;出定时,身外有身。” 炼金丹自始至终都要防危虑险。有哪些危险呢?《伍柳》注解“危险之防虑”一句时列举了各种须防之险;他说:“防其阳生不自灵觉;归炉之后,恐精之未化,阴气来役,不会锻炼,或神光失照,或呼吸失嘘,或药产不知,或升降昏沉、散乱,或丹成而不知景,或温养失宜,或不采大药等法是也。”然而,防险与练功比较,应以练功,提高功力为主,防险为次。因此,功力提高了,防险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我们在第二步功中提到:“伏虎不漏,降龙不睏,自然有利于握固。……握固只有靠降龙伏虎。”如在《金丹四百字·序》中所说的“无漏”,就是说明“胎息都有了。达到胎息还丹,什么都不漏;因为精炁神化为一炁了。” 许多丹经提到的“三品一理”是什么意思呢?几百种丹大体上分为上、中、下三品。现以本气功所结的各种丹为例来说明。小丹和刀圭之丹属于下品之丹;它结于下宫,丹炁是半阴半阳,其中有阴还有浊。中丹属于中品之丹,结于中宫,丹炁阳多阴少,有阴而无浊。阳丹和金丹属于上品之丹,结于上宫,丹炁为纯阳,无阴无浊。它们虽有这些差异;然而,它们结成的机理和方法则是相同的:都是由体内阴阳合一而生;因此,结丹时都生热、生光、生快意。这就是“三品一理”的意思。另外,这些丹对治病健身,益寿益智都有极大的好处。丹成后,怎样保养呢?一要着意均匀;二要“须臾不离”。也就是说,要经常温养,要防止“识神吃丹”(即思虑过多,导致火寒伤丹)。 有的丹经提到“外丹筋骨皮,内丹精气神”。这里,“外丹”的含义与前文所说“外丹”的含义不同。这里的外丹是指在筋骨皮中的真气,它与内丹可以互相转变。例如,意守玄关窍时,所生的热炁球先是由小到大,扩及全身;然后,由大到小,再由全身返回来而结丹。当它在全身时为外丹,返还结丹后为内丹。有的气功,例如,有些站桩功,只炼外丹,不炼内丹。它可能治筋骨皮的病,但对益寿延年的好处不大,有时甚至有害。 有的丹经提到“三迁”。这是什么意思呢?《伍柳》注“三迁”说:“按钟离答纯阳论还丹云:‘还者,往而有所归;丹者,丹田也。丹田有三。炁在中丹,神在上丹,精在下丹。自下田迁至中田,中田迁至上田,上田迁出天门,是为三迁。’功成即自下而上,不复更有还矣。”现以本气功为例,予以进一步说明。当炼基成,点滴不漏以后,心肾之下交使下宫炁满,整个骨盆区都热了,炁自然就会升至中宫,进行心肾之上交,结中丹。这就是第一迁,也就是从炼肾为主过渡到炼心为主。这时,五脏六腑炁已满,炁在心的时间比在肾长,快意也凡肾移到心。然后,当大周天全开以后,全身经脉的炁和血都满了,肌肉饱满了,也就是说,炁和血都足了、壮了,炁自然会经督脉迁往上宫。这就是第二迁,也就是由炼凡为主过渡到还虚补脑为主。那时,心中不感觉有炁,也不感觉有心,下边光剩下快意,而没有炁;炁都到头上,老在头上“呜洋、呜洋”地似转非转,头上似乎有一个圆热水袋,头脑感到非常舒适,似乎在乘鹤驾云,很容易入静;天地上交的快意比心肾交时高多了。那是,在上宫会突然结丹——结阳丹,结金丹;头上会出现各种景象和光。最后,当胎圆以后,出阳神,由内出到外,经天门出到上空。这是第三迁。最初,应一出即收,以防各种魔气消蚀你的阳神;待阳神养壮了,才能远出、久出。 ※ 温养就是沐浴。我们在第二步功中提到:“大周天开后,自然会一天给你进行四次沐浴,即每天子午卯酉四正时,炁给你“洗澡”,洗衣去身中阴浊之气。”这是天然的沐浴,较难;要到一定的时辰才能进行。然而,自然来沐浴时,你闭目守形,可延长沐浴时间。上文提到,胎息还丹后,“即进入沐浴。”这是人为的沐浴,较易;任何时辰,只要闭目练功,进入胎息还丹后都可达到。然而,这两种沐浴的景象和功效则是相同;都是达到《太平经·合阴阳顺道法》所说的“若居温蒸中。……是其候也。”的景象。这真是“异曲同工”。如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自能延长每天“若居温蒸中”的时间。当延长到每天二十四小时都能“若居温蒸中”,而且有意无意都如此,那就是体成纯阳,得道成仙了。所以,《阴符经》说:“天人合发,万化定基”。《伍柳》也说:“沐浴是成仙成佛最紧要最玄妙之工。……沐浴乃是炼丹之正工;而进火退符不过只是调和助沐浴之工而已。”实际上,《伍柳》所说的“十月怀胎、三年哺乳、九年面壁”中用的基本功法都是温养(沐浴)。另外,《伍柳》说:“沐浴而成空,名曰仙机;不能真空,则随旁门。”“成空”就是还虚。这就是说,沐浴要达到还虚;否则,就是旁门。《伍柳》又说:“一年沐浴防危险。……沐浴最贵有定心。防危险正防其心不定,防其沐浴不如法。” 还虚就是修性;因性体是“虚无”。丹道主张性命双修;所以,还虚是丹道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的一项基本要求。人们往往把虚无与虚幻混淆起来,认为还虚是无稽之谈,是迷信。这部分是因为,除“一气化三清”(肉身化为光而去,佛学叫做“虹化”)以外,还虚时,只练功者自己感觉似乎自己的身体没有了,而实际身体还存在着。因此,从未有过这种感觉的人很难体会,很难相信。然而,这种感觉是因为身体起了实际变化而引起的,是实在的,不是虚幻的,不是幻觉,更不是作梦。许多人,在练功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出现这种感觉;而且,这种感觉及其伴生现象会重复出现,随着功力的提高,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这就说明,它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重复性,可以作为现代科学研究对象。实际上,已经有些科学家对气功虚无态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中外各种气功的高级阶段都会进入虚无态。西方现在流行的超觉静坐法中出现的“超觉态”就是一种虚无态。最近二十多年来,许多科学家对超觉态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发表了许多科学研究报告,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果。我们相信,丹道虚无态迟早要成为现代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并会取得可喜的成果。 按丹道的理论,还虚分为三大阶段:(1)最初还虚,与本气功第一、二步相当;(2)无为还虚,与第三步相当;(3)末后还虚,与九年面壁相当。现分别论述于下: 最初还虚又叫炼已还虚。《敲爻歌》所说的“性要空,意要专”是对这一阶段的基本要求。所谓“性要空,意要专”(《吕祖全书》),实际上是讲述了炼性和炼意的具体要求,都属于炼已的范围。它可以通过练功中的不同景况,从不同角度一解释。下边谨摘录两段《伍柳》的有关论述于下,以供参考: 已者,即我静中之真性,动中之真意,为元神之别名也。然必先炼已者,以吾心之本性,本以主宰乎精炁者。宰之顺以生人由此性;宰之逆以成圣亦由此性。若不先为勤炼,熟境难忘,焉能超脱习染而复炁胎神哉?当未炼之先,每出万般变幻而为日用之神,犹且任精任炁外驰不住。古云:“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先修心”,盖为此而言也。能炼之者,因耳逐声而用听,则炼之于不闻;目逐色而用观,则炼之于不见;神逐感而用交,则炼之于不思。平常日用必须如是先炼,则已念伏降,面性真纯静。及至炼炁炼神则不被境物颠倒所诱:采药而药即得;筑基而基即成;结胎而胎必脱;万名复性之初,而炼已之功得矣。 还虚之功,惟在对境无心而已。于是见天地,无天地之形也;见山川,无山川之迹也;见人我,无人我之相也;见昆虫草木,无昆虫草木之影也。万象空空,一念不起,六根大定,一尘不染。此即本来之性体完全也。如是还虚,则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顿证最上一乘,又何必修炼已之渐法也哉。佛宗云:“无相光中常自在”;又云:“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合此宗也。 吕洞宾说:“命要传,性要悟”。这就是说,命功要由老师传授;而性功则要靠自己来悟。古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指导思想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又是“处染不染”,在社会中生活,经常遇到许多社会中的问题;更须实事求是地、灵活机动地处理好种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处染不染”,又能生活下去,炼好功,积好德,达到功德圆满。否则,如果生搬硬套,随心所欲,顺口乱说,不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反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或祸害。但是,有一点须要指出:“大公无私”是古今中外都提倡的美德;如能正确理解和身体力行这种美德,必然有助于还虚。另外,还虚必须与修命相结合。正如《金丹四百字·序》所说,“一气,不可见闻,亦无名状,故曰虚无。”我们练功中也体会到,那个部位一炁充盈,就会觉得这个部位似乎没有了;当三宫炁满,全身炁盈是时就会觉得全身似乎没有了。而且,只有与命功相结合,还虚才能进入具有“热乐空光”的真空,而不堕入顽空。炼到一定程度,眼前会出现大如火柴头的一点亮光。这是性体在眼前现的象,叫做性体之光,简称为“性光”。“一点灵光之性”由此得名。闭眼见性光,较易得;开眼闭眼都见性光,较难得。 无为还虚又叫胎息还虚。如果达到胎息,必然要用无为。有为时,炁就受管制,受阻碍,受意的阻碍。故此,它不能真正还虚。无为还虚时,意不再有作为。它的工作是什么?守全形,就不守身上那个部位。但是,什么都不守,易入顽空或煮空铛。守全形,就等于无为。无为无不为,神气才能补脑,才能还虚,才能进行胎息还丹、温养道胎。无为还虚,必须以后天还于先天。后天,先有水火既济、心肾相交,使精化为炁;然后,炁化为神;然后,才能补脑。这也是后天补先天。心肾相交时,必须有为;到胎息还丹时,才能无为。这正如张紫阳所说:“始于有作人难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不知有作是根基。”简单地说,就是要“先有后天”。整套功法中是如此;每一坐中也是如此。要自然而然进入无为,不要有意识进入无为。一上坐,意要重;以后,越来越轻;然后,若有意若无意;最后,自然而然进入无为。小周天炼精化炁时,必须有为;否则,精化不掉,因精中有阴浊之气。大周天开了,就可多无为,少有为。胎息还丹时,就可无为,听其自然发展。三部分三个办法:下宫——有为;中宫——半有为半无为;上宫——无为。无为时,守全形,不是完全无为。总之,上坐时,起始,必须有为,有意。否则,如果完全无为,容易流于“煮空铛”、“守顽空”;交上以后,必须无为,必须不着相。否则,交得不均匀,不能达到最高度,甚至会漏。得道后,有意无意,都在氤氲,就不用意;而筑基中,没有意是不行的。另外,无为不是漫不经心,放任自流或随心所欲;其中有很大的危险。《伍柳》说:“无者非不用火而言。无乃是火候行之妙于无者。此危险甚大。因有为之火易行,无为之火难行也。不能无之,是危险;能无之,而或少有一毫杂于有,亦是危险。无之而或间断不行,亦是危险。故张紫阳亦嘱之世之愚人俗子,但见无为便猜为不用火,遂其所为,安心放旷者,有之;或猜为始终只用一无为而已,不求所以当有为于始者,有之。” 末后还虚又叫炼神还虚。这是本气功三步以后的事;所以,本书不作论述。 综观上文可见,还虚是修性,贯穿于丹道之始终;温养是修命,乃筑基成后的主要功法。所以,还虚与温养相结合实为性命双修的主要体现和最高表现,是往上修炼的基本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