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阳为纲 辨病“经旨”

 烟台木头 2014-04-23
阴阳为纲 辨病“经旨”
□ 田合禄 北京神草堂
图1:《伤寒论》六经病愈解释图
图2:河图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笔者认为,这是学习《伤寒论》的纲要之一,但各家注释纷争不一,此纲要理解不清,难以学好《伤寒论》。

  阴阳划分内涵

  本条是以人体阴阳为纲要来认识的,那么这个人体阴阳是如何划分的呢?《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虽然人体阴阳划分有多种多样,但这里则按《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以应天之阴阳”的背腹为阴阳划分。

  那么,其“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阴”“阴中之阳”的划分依据什么呢?《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此乃依据昼夜分阴阳。

  《灵枢·阴阳系日月》据此说:“其于五脏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依据《太素》),肝为阴中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并进一步扩展到四季。

  如《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此为阴中之少阳(据《甲乙经》《太素》),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此至阴之类,通于土类。”

  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夏秋“病在阳”,就是“病发于阳”。冬春“病在阴”,就是“病发于阴”。

  《素问·调经论》说:“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故云“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又说:“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阴盛生内寒奈何?……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故云“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由此得知,张仲景常言的“胸中寒”及“中寒”(第191条)“腹中寒”是“病发于阴”。 

  如《伤寒论》第166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

  《伤寒论·痉湿暍病脉证》说:“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说:“上焦有寒,其口多诞。” 

  《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说:“肺中寒,吐浊涕。”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说:“此为肺中冷,必眩,多诞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金匮要略·腹痛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说:“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阴阳病欲解之异

  张仲景创建的六经病欲解时:巳午未夏三时心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主阳气而卫外;申酉戌秋三时肺为“阳中之阴”,“通于秋气”主皮毛而主表。太阳阳明同主表部,故有“太阳阳明合病、并病”。(参见图1)病在表,解之以汗,故第141条云“病在阳,应以汗解之”。

  亥子丑冬三时脾为“阴中之至阴”,“通于冬气”主阴气而主里,寅卯辰春三时少阳“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属阴主里。故《伤寒论》太阴病273条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病在太阴,误下出现“胸下结硬”,“胸下”即“心下”。

  在六经病提纲证中,只有太阴病提纲提出了误治,特别强调了“病发于阴”误下成痞的来路。第158条甘草泻心汤后注说“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林亿等直接将痞证的成因归之于“理中”,理中丸是治疗太阴虚寒的主方,所谓“发阴而生”,即是“病发于阴”而生,认为是病发于“太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太阴本“脏寒”,加之误下伤阳,脾胃更加虚寒,上有邪气陷入心下,下有“胃中虚”脾不能散精于肺而停滞于胃,故“心下痞硬而满”。

  至于“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亦来自于《素问·金匮真言论》,谓:“东方青色……其数八……南方赤色……其数七……中央黄色……其数五……西方白色……其数九……北方黑色……其数六。”此乃按五方位排列的河图数。(参见图2)

  南方夏心位,太阳心主夏天盛阳,“其数七”,故云“阳数七”,病“发于阳,七日愈”,得天阳之助而愈。北方冬脾位,太阴脾主冬天盛阴,“其数六”,故云“阴数六”,病“发于阴,六日愈”,得天阴之助而愈。夏天火热为阳盛之极,冬天寒水为阴盛之极,故为阴阳的代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至此可以清楚地看到,第7条的全部内容乃来源于《素问·金匮真言论》,可见《伤寒论》与《内经》有密切关系,完全符合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所说“撰用《素问》、《九卷》”之“经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