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位先生答问选

 红旗手666 2014-04-2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问先生:秋燥若燥热邪气下移大肠为何会有大便泄泻
三七生: 燥气下迫,湿气不藏。
行者:   只因风气而有下迫,唯有金水则曰不藏。应云燥盛动风,庚金不收。
三七生: 应该说燥气下迫,湿气外流。
行者:   是啊,本证脾湿不化是本。肺经上应天时而燥气盛。燥盛则失于清敛。金不降则木难升,实缘脾土湿陷。风燥下迫,水湿随之而生泻泄。
故与桔甘二冬汤酌加姜苓治之。

三七生: 阴阳不交,精神崩溃。宜于阴阳合机中论治,当从拨转枢机入手。
三七生:不明阴阳开合之理者不可妄行诊治。
三七生:阴损及阳,能源能量两不足之象。
行者:  此病难治。
需要患者家属对本人具绝对信心,最好是盲从。不然若遇波折,多易半途而费。治之无功。
三七生:草堂有这样的病例。

糖尿病初期是身体健康的顶峰

三七生:肥甘太过,阳运不及,则脾气散精无力,令血糖滞留血中。减少摄入,或助其阳化,则糖自能转为动力,如蒸气机然,中焦如沤,上焦如雾是也。若下焦燃料不足,火力不够,则水不能化气,反成废物。此时但当增其燃料,助其火势,不当减其水量,此化糖降糖之异也。
糖尿病初期患者,相火外泻已久,火势初衰,燃料未尽,故暂时衰象未显。若不能减消耗,增储蓄,淡滋味,寡欲望,养精蓄锐,厚积薄发,则能源日亏,动力日减,必有弹尽粮绝之时,不可不慎也。
行者:糖尿病外现风火,内实纯寒。乙木不升,甲木肆行。其脉,有如火山郁发者。有一分精气,化一分风火。精气衰竭,风火方息。有此脉者,必乏胃气。浮大带弦,脾土已衰。敢以此为常象者,不知其所云。
糖尿病谷精内郁,血糖升高。其治酌与清淡饮食,并与温升肝脾,清降风火之品。寒热并行而不悖。及其愈,乙木升达,胃气来复,脉有明徵。在下临床以理中加减以收功。
该如何做到"合理安排排精和确保保精养精"
问:如果结婚的话,那房事是不是应该有所节制,一般以多长时间一次为适宜呢.
三七生:作为养生之道而言:冬季一次都不能有。春夏可以月一,秋季三月一。一年不过十,这样就不至于损伤过重。
如果能肾动心不动(精关在肾,钥匙在心),可适当增加,否则必然有损,男女皆然。
补精_养精

三七生:等你的经脉通开之后就要开始补精,精不足气是无所附的。
三七生:精满不思淫,相火妄动正是精虚不能收摄之象。饮食清淡则能养脾,脾气得养则不调用先天肾阳,肾阳安于下则精髓内充,故于养精有益。

三七生:以默养气,以瞑养血,以睡养精,以静养神。常能如此存养,如服仙丹补药,虽未服药,胜于服药矣。同时可参看《人体使用手册》的养生方法,勤而行之,功不唐捐。
治疗水肿点滴心得

行者:“凉血活血”对于肾病,实乃权宜之计。
乙木郁陷,困而化热,风火盗泄,肾精失藏,下漏精微。诸医不识其本,妄施杀伐。迨至水寒木枯,其漏泄虽止,元火已衰。如此者,名曰“杀人名医”。

三七生:如此杀人名医,坊间不在少数。可怖哉!
气伤痛,形伤肿。形不足者,温之以气。肿似有余,实则气虚,何热之有哉!?

治病之道

三七生:病邪的传变与敌国的入侵相似,总是从浅入深,由表及里;从皮毛而达筋骨,由经络而趋脏腑。但侵入得逞必须有个前提:其正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所以,若欲抗邪,必先扶正。国富民强,敌国才不敢轻举妄动。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如是,治病之道亦然。

三七生:用药如用兵,不可穷兵黩武
治病如治国,先当富国强民

行者: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不藏精,阳火飞腾。一交春夏,木火司气,内热愈增。偶感风寒,愈其内热,则为温病。温病者,但热无寒,病在三阳即内连三阳之腑,病在三阴即内连三阴之脏。此黄师元御之训。切莫执于伤寒之方。冬夏阴阳

三七生:冬季阴盛,夏季阳盛。阴盛则凝滞,阳盛则蒸腾。
冬寒,阳不足以化气也,故凝滞而瘀。凝滞则当助其内阳而通之,冬季生火避风取暖之道也;
夏热,阴不足以成形也,故蒸腾而散。蒸腾则当助其外阴而敛之,夏季浴水当风取凉之道也。
知其阴阳虚实,则用水火以调之,又何惑之有哉?

行者:天地之气盈缩有常。人身自成一小天地。夏日阳气在肤,则阳气内弱,而多腹满飧泄之疾。岂可谓阳气盛;冬日阳气闭藏,则胃脘阳聚,亦常见脏府郁热之象。岂可谓阴气盛。

各家医论多有所指,如不能明辩慎思则反受其害。师云:醍醐美酒入口皆是毒药。此之谓也。

三七生:离中虚,坎中满。然哉。离中不虚则宜凉,然不可过食生冷;坎中不实则宜温,万不可令寒内侵。生命以阳气为主导,四时皆以护阳为要。阴为阳之宅,故阴精尤不可损。阴精从温生,不从寒生,如谷物果蔬之化生必赖阳光,此不可不知者也。

三七生:真阴为精髓,唯恐其积也不厚;邪阴为寒冱,唯恐其聚者太多。非是一物,不可同日而语也。

三七生:阴盛便是阳少,精多即为气多。阴盛则精化为废物,如痰饮。阳盛则精化为能量,如血汗。阴盛则散寒,阳盛则滋阴。损益有别,攻补不同,是以养生当以温之为要,不可以寒凉横行也。

三七生:(夏天)多褪些衣服还要煽风,(冬天)穿多些衣服还需烤火。用药亦然,然须分清表里标本。
王正龙论中医理论的核心

三七生:虽然各有各的角度,但大的目标并不矛盾。如从不同的城门进城,虽方向各异,但目标相同,只是稍有远近之别而已。若得其全体大用,任横说竖说,总不离一要,外人见其不同,说者见其不异。所谓佛佛道同,法法归一,医道亦如是也。
    当然,如果背道而驰就另当别论了。

行者:学医有道,虚静为宝。至虚静,泯差别。子曰,吾道一以贯之。至此如一之境,渐明阴阳之用,六气之变。反此皆名倒因为果,虽有所得,但云相似,不名真实。如何
云天人合一?天人本一啊。如若妄心未息,依文解字,强合天人,不知妥否?

独守阴阳,无与众谋。动则分阴阳,至虚静,而明万动不离阴阳。万动不离此一动。万动者天地万物,一动者当下一念。故名天人合一。

宁可永世受沉沦,不把医道做人情。
医道圆深 光阴迅速

行者:缘起诸法,虽无实义,勿执勿弃。向堕空寂之中,徒耗光阴,身心不能起用者,法执也。忏悔。
诸法本幻,不舍万行。物我俱空,常示缘起。
善恶无心,勉行诸善。阴阳不滞,勤事诸阳。
共勉。

三七生:物我同元,不滥真妄。
理事无碍,是实行者。
赞叹!
中医如何看待素食问题?

三七生:牛马骆驼大象并不见无精打采浑身无力,相火外泻人的非肉不饱,其实都是虚象。

三七生:长得最大的动物都是吃素的,而且性情温顺,狮子老虎的体力与犀牛大象也是不能比的,肉食只不过使它们更加凶残而已,真正一对一的关在笼子中较量,狮子老虎远不是大象的对手,只不过大象不主动侵犯而已。
吃素容易饿是相火外泻的表现,也就是相当于汽车油箱漏油,油在中焦着了火,对能源损失不小。

行者:古语云:食谷者夭而慧,食肉者勇而悍,不食者神明而不死。我辈欲望无穷,相火不藏。不食厚味,形气难充。欲清心寡欲而不能。如何是好啊?
唯君自裁

三七生:关于素食者与肉食者健康状况的对比,你可以找一些国外的资料看看,或许那些纯从健康角度做的研究会让你感觉更客观一些。顺便再了解一下什么是酸性食品和酸性体质,以及与心脑血管疾病及各种癌症的关系。如果觉得不够形象,可以仔细观察一下自家抽油烟机的外壳与吃完菜没洗的碗,同时再联想一下吃了这些东西之后的内环境状况。

三七生:素食远比肉食容易消化,肉食要动相火才能消化,素食靠中气运化就可以了。所谓“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实际上就与相火外泻,起亟无力有关。

所以很多相火漏泄的患者,在相火归位之后再吃肉就有恶心与“舌头累”的感觉。

无论从养生还是护生的角度考虑,人类都是以素食为宜。希望大家尽量不要因为口腹之欲,而于饮食间行戕生之事。

太阴病问难

三七生: 太阳病表寒内热,当以桂枝散卫寒,芍药清营热,生姜补外散之阳,大枣补蒸泄之阴,甘草合剂阴阳调和诸药。今表寒未解,而反下之,使营热内陷,郁于肝脾,是以于解表剂中重加清里之品。郁热轻者以白芍泻之,重者以大黄泻之。明其营有郁热,则此段义理可通。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以其太阴素有湿寒也。脾湿者胃气必弱,故宜减大黄芍药之用,不然必至中气下陷(动)也。愚见如此,敬请高明指正。

行者: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此条所犯何逆?正是关键所在.
本太阳病,因营郁而发热,故左寸关常现浮大.庸工施以下法,苦寒杀伐,生阳郁遏而中土湿陷.此肝郁脾败,木郁土壅之证.脉现左关尺有余.此理中汤,达郁汤主之.然传经之热内陷,木郁风燥,营血郁热.故加芍,大黄以为权法.
此义与三七生所论类同.
服桂附地黄丸后遗精,比天气预报都准

行者:阳气迅发,阴性缓行。子前阴盛,子后阳升,肝阳郁遏,盗泄于下。
应是子后阳郁而致。看看四圣心源,自己找个方子。

三七生:卧前可服当归四逆理中冲剂一杯。

行者:附子量要小。不然还易盗泄。

续命汤医案

行者:卒婴风气,外内相召,乙木不升,盗泄己土,而肺卫失其治节,故肢体不用(营虚则不仁,卫虚则不用)。
乙木不升,己土不越,法以越脾汤加味。发越脾土,敛行治节。

三七生:身体不能自收:阳明受病(黄帝曰:人之亸者,何气使然?岐伯日: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情,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亸)
口不能言:少阴受病(心开窍于舌)
冒昧不知痛处:太阴受病(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或拘急,不得转侧:厥阴受病(肝主筋)

此为开合之机受病,不得转枢。治亦从开合同时下手:

麻黄,桂枝:开太阳
石膏,杏仁:合阳明
甘草,干姜:开太阴
当归,穹穷:合厥阴
人参:补五脏虚
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邪从太阳复出,则病愈。
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当风则阳明又不合。
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亦为开合受病。

 口气蒸手"辨證問題,請教大家

三七生:阳明不合。

行者:几年前我遇过一例盛夏口气森寒的患者。自诉口唾寒痰如冰者亦不少。用温度来说明寒热,不全面。"口气蒸手"是感觉,要自己体会

一则便秘求解

行者:下焦凉燥,与麦味理中,重用当归,生白术必效。如能读读《四圣心源》,与桂苓阿胶汤加减,头痛.便秘.痔疮.烦渴等证服之则愈。

三七生:生脉散合真武汤试试如何。

行者:中下寒湿,庚金不升,辛金不降,下焦凉燥。故温润以通之。不要强分三焦。
本脾寒胃燥,口渴多饮,服承气后,脾湿不运,自然小便少。此正理中之证。

行者:手阳明大肠经由手走头,其性燥,其气升。今者脾土湿陷,庚金下郁而不得升,寒郁也。故名凉燥。法以温阳燥湿,润肠通便。吾临床与附子理中重用生白术,加当归30加减,服之便效。所治近百。诸位试过便知。
此患兼有辛金不收之象,故酌加麦味。
灵枢纂要

O 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藏气坏矣。
O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O 病先起于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于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

                                                                                                           —— 终始第九

三七生:O 黄帝曰:人之病,或同时而伤,或易已,或难已,其故何如?少俞日: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

O 黄帝曰:人之胜毒,何以知之?少俞曰;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

                                                                                       —— 论痛第五十三

行者:如是。
故其瘦而薄胃者,形阴不足,慎用附。
阳气迅发,阴性迟缓,故其愈有迟速。
请问手脚3--5天即汗出滴水为何?

行者:诸阳起于四末,四肢汗出不止,阳气不得归藏。
一者,阳明内实,汗出热越。一者,阳明中寒,寒湿内踞,阳明不合。(实太阴证)
此患手足每3--5日汗出滴水,汗似有油性,概属阴证。又3-5日手足极为干糙者,阳虚湿郁津液不致。后3--5日手足汗出者,阳郁而作,津液不敛。需戴手套则缓者,得温则通。
谨察色脉,明其寒湿所踞之处以通之。久汗伤阴者,酌于酸甘之品。
曾以此法治一手足汗出如雨,移时盈碗者。

行者:无色无脉,无以处方。我曾治病用方如下,(供参考)
生黄芪20半夏15干姜12茯苓15炒枣仁30煅龙牡15(本患久汗伤阴)

三七生:简直峻孤,可以行道。
               昭示理法,如星朗耀。
 大家怎么理解"口内少实火"?

行者:脾开窍于口。
经曰: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太阴从本。
故脾土寒湿,阳明难降,上多见燥热。
经曰:足少阳胆经循胃口,布两胁...。
阳明之气不降,则少阳相火上逆。多口舌生疮。咽干喉痹。
非独"口内少实火"。上五窍皆类于此。
三阴病才见上热,便知下寒之甚。能不慎乎?

三七生:脏气不藏,则外走五窍,如都城失守,国君离位。此时不助君灭贼,反助贼灭君,实大逆不道之甚也!释邪攻正,名为气贼,此辈之谓也。

出世疑问

行者:心中有世,故能出。

三七生:随缘,强求不得!
出世,非入何出?

三七生:何谓世间?六根触于六尘,生苦乐或不苦不乐觉受,于中贪厌取舍,历然不断,此则世间常住之象。反此,则六根不触六尘,反闻自性,入流亡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出入一如,不即不离;苦乐不二,无缚无脱;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如此方可谓出世间。
万病一筌

三七生:万物肇基,后形先气。气有厚薄,形有疏密。聚散起止,消长际遇。随时往来,生灭更替。
天覆地载,象形垂迹。文理不同,虚实两异。结绳画卦,镌刻铭记。阴阳五行,数字游戏。
五行类形,阴阳象气。气聚为形,形散为气。形气多寡,耗散储蓄。定数不一,用法各异。
形气有乖,病态斯立。调以水火,补泻扶抑。寒来暑往,精藏神密。抱元归根,邪风远避。

行者:这就是岳美中描述自己未证到的医学境界。亦钦安所云百病不外一元盈缩之理。
高血压.子宫下垂"案论治

三七生:观其脉

离阴不从内生,右路收敛不及,致左路生发不畅,水气不能上承,试以黄连阿胶汤与之,未知如何?

行者:观其症.
小便黄而不适,小腹下坠,乙木郁陷;目无神,语无力,脾肺气虚;从中焦入手似乎好一些

阴阳与附子、地黄

三七生:所言甚是!

治病如煮饭,水不能多也不能少,火不能大也不能小,妙在正好。
水火为生命所不可少,误用亦能成灭顶之灾。
玩火者每自焚,弄水者多陷溺,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可不慎哉!

行者:不明阴即是阳,阳即是阴,如何与言至道?
百尺杆头,更进一步。还望深思。

行者:子曰:吾道一以贯之。何谓阴?何谓阳?何谓精?何谓气?...  必至一贯无余———万里晴空,一尘莫立。而后一一从胸中流出,任运自然。
高士宗曰:夫医者如剥蕉心,剥至无可剥方见至理。
来源http://fyl508./article/1118384.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